陳帆 張媛 楊雪
摘要:翻譯講究精確準確,對于法律而言,其最大特點即為言語嚴謹簡潔,故而,對法律文本的翻譯更加追求精準,進而體現(xiàn)其專業(yè)性和莊重性。本文將以《物權法》為例,探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法律翻譯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法律語言;法律翻譯;功能對等
現(xiàn)今,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愈加緊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在法律層面的聯(lián)系也不斷尋求更加深入的交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和“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建設,我國對外活動日益增加,近些年來,我國法律文獻被譯為外文的數(shù)目不斷增加,同時也有很多外來法律文獻被引入并譯成中文,不可忽視,法律翻譯在國內、國際社會中將帶來日益重要的作用,可見,法律翻譯的重要性愈加明顯。法律翻譯被稱為是溝通世界各國法律文化交流的橋梁,其翻譯忠實、通順和達意與否將對提高中國法律和法律文化的境外影響力產生很大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外國借鑒引入國外優(yōu)秀法律文化。因此,準確翻譯法律文本必不可少。
一、法律語言
法律語言是法律從事者在其實踐過程中使用的特殊工作語言,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和嚴密性。法律語言有其獨特的習慣用語、句子結構以及整體風格。
法律語言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莊重性、準確性、嚴謹性和邏輯性。法律文體是一種用語正式的問題,法律文本較之其他類型文本更顯客觀,用語規(guī)范、莊重嚴肅,不含個人情感和主觀想法。
法律語言的翻譯是一項極具復雜性的工作。首先,它是一項涉及到兩種語言的翻譯工作,要求譯者對兩種語言足夠的熟悉,能充分了解兩種文化,在翻譯時能正確使用詞匯和句式進行嚴謹?shù)氐赖乇磉_。其次,它還涉及到法律體系的知識,需要譯者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能在正確理解法律文本的情況下,對法律法規(guī)進行翻譯解釋。
基于此,在法律語言的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正確把握法律語言的特點,實現(xiàn)法律譯本的準確嚴密。
二、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是尤金奈達提出的,他是西方著名語言學家、翻譯家,被世人稱為當代翻譯理論界的泰斗。他指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NIDA E A, TABER C R,1982)。
何為“功能對等”?即指在翻譯時,不苛求文字表面的簡單對應,而是達到在兩種語言間的功能上的對等。奈達表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
為了更好地再現(xiàn)源語言文化,奈達給出了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譯者要最大程度的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源語文化又滿足原文文本的特點。但通常而言,完美展現(xiàn)原文文化內涵的作品并不存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譯者要最大限度地傳達出源語文化。第二個步驟,在意義和文化無法兼顧時,對譯文的處理,譯者可以舍其原文結構而實現(xiàn)其原文文化和語義。第三個步驟,必要時,譯者可以以“重創(chuàng)”的方式減少文化差異的影響,使源語言和目標語言形成在意義上的對等。
翻譯的根本標準是“忠實”,奈達的功能對等關注和強調的是源語和目標語是否給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這種相同指“貼近”、“自然”、“對等”?!百N近”表示要準確再現(xiàn)源語傳遞的信息,而“自然”則指出不能一味尋求貼近而使譯文生硬,帶有翻譯腔。“對等”就是要在翻譯工作中找到兩者間的平衡,產出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
三、功能對等理論在法律翻譯中的應用
“對等”是奈達功能理論的核心。然而他并沒有追求也無法追求絕對的“對等”。意義為重,形式其次。譯者在翻譯時首要關注的是目標讀者對翻譯作品的感受程度,若其感受程度與源語讀者相同,則可避免翻譯中因過于拘泥于源語信息表達方式而犯的翻譯錯誤。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可分為四個方面,即實現(xiàn)在詞匯、句法、語篇以及文體上的對等。本文以下將從詞匯對等、句法對等、語篇對等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詞匯對等
法律語言本身具有獨特性首先體現(xiàn)在專業(yè)詞匯、專業(yè)術語上。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先對特殊名詞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進行翻譯工作。盡管于不同的法律語言而言,它們會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點,但基于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法律文化等因素,詞語的抉擇和使用因此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和獨特性。
例如,《物權法》提及的“物權”二字,一般情況下易被翻譯成“property right”,但財產權實際上包含的內容更為廣泛,既包括有形財產也有無形財產,顯然,物權更強調的是有形財產的權力,因此對物權的翻譯應以“real right”更為適宜。此外,諸如“權利人”“利害關系人”“當事人”“宅基地使用權”“共有”等法律術語均有其指定英語詞匯對應表達“the right holder”“the interested party”“the related party”“right to house use sites”“co-ownership”。通常情況下,這些詞是一一對應的,不能隨意更替取代,也才能保證法律翻譯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2.句法對等
相較于詞匯層面的對等,無疑,句法對等比詞匯對等更復雜,也有更高的要求。應用中,英語以名詞為核心,重形合;漢語多用動詞,以動詞為核心,重意合。雖然法律語言講究簡潔精練,但法律文本中仍存在大量的結構復雜、修飾層加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法律要求語言的描述要達到客觀、精準、完整、嚴謹。相應的,英語譯文也會出現(xiàn)從句或短語等修飾形式。故而,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需掌握兩種語言的差異,在對文本充分準確理解的情況下,對源語進行分析整理,方能產出通順嚴謹?shù)淖g本,實現(xiàn)意義傳達在句法層面上的功能對等。
例如,“《物權法》第十九條:……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分析:本句主要意思為登記機構應當更正不動產登記簿,條件是在有權力任書面同意或有證據顯示有錯誤時。翻譯時,要根據英語的句式和用詞習慣進行變換,形成流暢有條理的譯文。
譯文:“Article 19: ...The registration organ shall revise the registration accordingly, in case the holder recorded in the realty register agrees to revise the registration in written form or there is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 registration is wrong.”
3.語篇對等
語篇是翻譯結構的最高層面。語篇長度可長可短,最重要是意義完整,前后連貫。在翻譯法律法規(guī)語言時,要準確把握英語和中文法律文本的組成形式。大部分英語法律文本由情況、條件、法律主體、法律行為組成。中文法律法規(guī)則由三個要素構成:前提、處理和法律后果。語篇層面的對等強調對源語言表意功能上的對等,翻譯時要注重譯文內在結構嚴謹性和邏輯性。
在分析語篇時,不能只考慮語言本身,而要關注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起到怎樣的作用以及體現(xiàn)的意義等。語篇翻譯的對等不是靜止的,要充分考慮其連接上下文的動態(tài)功能。為了有效體現(xiàn)源語法律語言的意旨,進而正確理解某詞語在源語中的意思,我們不能單憑詞典解釋,而要認真審視全文,參透其展現(xiàn)的具體語境。
例如:“《物權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xù)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后的續(xù)期,依照法律規(guī)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以找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辦理?!?/p>
分析:首先要理清詞與詞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才能進行翻譯。本段主旨是關于是否是住宅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期間屆滿的問題,在不同的情況下,公民應對期間屆滿后的續(xù)期問題要有不同的方式進行解決。因而,翻譯中要靈活應用狀語從句對句子進行結構整合,并放于恰當?shù)奈恢蒙希拍芤銮逦鞔_的主要內容,使通篇譯文邏輯嚴謹,在表意上實現(xiàn)功能對等。
譯文:“Article 149: When the terms of the right to use construction land for dwelling houses expires, it shall be renewed automatically. As regards the terms of the right to use construction land not for dwelling houses, the renewing shall be subject to legal provisions. In case there exists any stipulation on the ownership of houses and other realities on the aforesaid land, such stipulation shall prevail; in the case of no or unclear such stipulation, the ownership shall be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in the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四、結語
法律翻譯不僅僅是意義上的語言轉換、翻譯方法、翻譯策略等,它還受到來自如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響。
用詞準確是法律翻譯的一個特點,因為法律翻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其譯文的準確程度不僅會影響法律的運用、法律的公正,甚至還會影響到各地方、各國家或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與協(xié)作。這種情況給譯者提出了更高的翻譯標準,要求譯者不僅要有英語翻譯知識,而且需要對法律專業(yè)有相對的了解。譯者能通過自身對這兩種知識的認識,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發(fā)揮主體創(chuàng)造性,做出翻譯佳作。
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之所以適合應用于法律翻譯中,是因為它能夠實現(xiàn)譯文和原文在最大程度上的接近,在準確傳達源語的信息的同時,也能夠保證目的語的嚴謹和權威。不可否認,功能對等理論有無可比擬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J.Brill.1982.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鞏莉.淺談功能對等視域下的法律術語翻譯[J].法制博覽,2019(12):211.
[4]文濤,王慧娟.“功能對等”下的漢英法律翻譯[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3):504-505.
[5]朱敏冠.功能對等理論在法律英語漢譯中的運用[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02):65-67.
[6]朱震逸.法律英語的語言特征分析——以我國物權法英文譯本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