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華
摘要: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情感上產生共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導入,是一堂課的“引子”,所占時間不長,因此很多老師認為“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無關緊要,甚至從節(jié)約時間考慮,干脆省去,一上課直奔主題。其實,良好的導入能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激發(fā)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它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p>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多樣,它們的新課導入也應該各具特點。但是,從其側重點看,不外乎情、趣、理三個方面。 “情”指喚醒孩子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趣”指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理”指學生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對客觀規(guī)律的準確把握。如漢語拼音教學,可以著重于“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識字教學,可以著重于“理”,幫助學生認識事物,更好地了解字義,也可以著重于“趣”,激發(fā)學生分析字形的興趣;閱讀教學,可以著重于“趣”,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熱情,也可以著重于“情”幫助學生領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說話和寫作訓練,可以著眼于“理”,喚起生活經驗,認識事物,提高表達能力,同樣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藝術的魅力迥異。
一、設置懸念,引起好奇
懸念的設置,一般要通過一定的情節(jié)或某些事例,不是簡單直接的提問,猶如講故事,說到緊張、激烈、熱鬧、扣人心弦處,戛然而止,從而引起聽者的強烈興趣和好奇。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新型玻璃》時,是這樣設置懸念,導入新課的:“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的夜晚,到處一片寂靜。一個盜賊悄無聲息地潛入一座博物館,正當他拿出刀子劃破玻璃準備行竊時,突然警報響起,驚醒了保安,保安一擁而上,抓住了盜賊。那么,是誰報的警呢?說來令人難以相信,竟然是玻璃。那么,這是什么樣的神奇玻璃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我們來學習新課《新型玻璃》”。同學們連忙打開書本,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
設置懸念,應注意三點:懸念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難度適當,雖為學生未知,但經過閱讀思考能有所知;懸念要和教材內容相符,如果與教材內容無關,就流于形式;要突出“懸”,它不同于一般的問題,比一般的問題更有藝術魅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產生共鳴
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掛圖或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情境,使學生為之所動,為之所感,產生共鳴,更好地進入新的教學情境。
例如,教學《春》,先讓學生觀察春天的畫面(多媒體課件或教學掛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感受到春天的美,再學習新課。又如教學《聶耳與國歌》,先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歌曲,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再引入新課等。
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本要點是“情”與“境”,通過“境”來表現“情”,通過“情”來深化“境”。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據“情”來創(chuàng)設“境”。
三、故事誘導,激發(fā)興趣
小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故事。因此上新課前先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再接觸課文,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中華巨龍》,以《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引入,教學《拉薩的太陽》,以《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導入,教學《天上的街市》,以《牛郎織女》的故事導入。
我們注意的是,故事必須與教學內容相聯系,否則會沖淡主題,適得其反。
四、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借助與新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舊知識,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預測、設想,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如教學《可愛的小狐貍》,可以聯系《狐貍和烏鴉》導入新課:“我們以前學習過《狐貍和烏鴉》,狐貍已經成為狡猾的代名詞,可是,狐貍真的就是如此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新課《可愛的小狐貍》?!?/p>
新舊知識的聯系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聯系,如新知識是舊知識的發(fā)展與深化等,這種聯系能使舊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橋梁,從而增強學習興趣;另一種是間接的聯系,如舊知識與新知識有某種類似的特征等,溫習舊知識對學習新知識具有啟發(fā)作用。
五、質疑設問,激生尋“理”
學貴有疑。運用質疑的方式,提出疑問,促使學生探求答案,開動腦筋,活躍他們的思維。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白鰭豚》時,首先課件展示白鰭豚的畫面,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大部分同學回答:“看到了一條魚?!崩蠋熚⑿χf:“它真的是一條魚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白鰭豚》?!睂W生們都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課文,尋找答案。
質疑設問,目的是以“疑”作為學生“思”的先導,所提的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的重點,能激發(fā)學生動腦思考,引起學生探尋事“理”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
六、實驗演示,直觀易懂
演示實物、標本、模型和掛圖,或搞些小實驗讓學生觀察,豐富感性知識,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激發(fā)他們獲得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導入新課。
如有位老師教學《曹沖稱象》一文前,準備了一盆水,一條模型船,一塊橡皮泥。先把船放入水中,再把整塊橡皮泥放入船中,在船舷水痕處作上記號,再把橡皮泥拿出,切成小塊再拿入船中,學生注意觀察水痕的位置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隨后講述浮力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曹沖稱象》,由于學生對浮力有了感性認識,因此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層次。
以上的介紹僅是舉例而已,藝術性導入新課的方法靈活多樣,著眼于“情”,可發(fā)揮感染力;著眼于“趣”,可發(fā)揮誘引力;著眼于“理”,可發(fā)揮說服力。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因文而異,因人而異,采用合適的導入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如沐春風,如游春園,盡情享受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葉存鈴《小學語文教學藝術》
[2]袁微子《小學語文教學漫談》
(湖南省武岡市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