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鵬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問題教學法的優(yōu)勢日漸凸顯,問題教學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內驅力,以問題為導向,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效果,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名會思考、會學習的合格中學生。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新理論、提出新問題,使整個教學從問題開始,以產生更多的問題結束。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
關鍵詞:問題;教學方法;物理教學
一、問題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所謂學習,就是學生對原有知識建構的合理解釋,對新的現(xiàn)象和觀念建構自己的態(tài)度、情感。而建構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原有知識的相互作用實現(xiàn)的。教師通過語言的引領,使學生處于特定的心理場景,如臨其境,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學習。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因此,問題的選擇和設置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之前,應充分準備,反復斟酌,精心選擇和設置問題,為教學的順利進行,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在學習光的傳播這一內容時,先給學生展示燈光秀節(jié)目、繁華都市的夜景等,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充滿光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里,學生對光已有的感知經驗和未知的問題全部油然而生,浮現(xiàn)在腦海之中。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光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鋪墊。在學習壓強這一知識時,為了更好地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可以把學生帶入滑雪場這一情景中。穿戴滑雪板的人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在雪地里滑行,而未穿戴滑雪板的人們卻陷入積雪當中,這就把學生以往的經驗體會激發(fā)出來,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源于生活的,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大小有什么關系。在這兩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情景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主動感受到物理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消除了知識的距離感,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展開合作,討論交流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后,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幫助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并組織學生以合作的模式開展對學習問題的討論。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中,由于杠桿的靜止和勻速轉動都屬于平衡狀態(tài),小組之間首先要探討實驗時應選擇哪種狀態(tài)。實驗時,各個小組的杠桿的靜止狀態(tài)一般會不同,有的杠桿水平靜止,有的杠桿傾斜靜止。通過實驗過程中的操作以及小組內的探討,外加教師的適當點撥,學生會發(fā)現(xiàn)杠桿應該在水平位置平衡。整個問題發(fā)現(xiàn)的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親身的體驗,知識的獲取感受頗深,學生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在學習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的連接時,把實驗器材分給學生,學生根據(jù)自己所畫的電路圖進行實物的連接。由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弱的問題,看似簡單的電路圖卻遲遲連接不好。通過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合作,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有的小組實物連接很好,但是小燈泡卻不發(fā)光,小組內的成員又開始了激烈的討論,這就為電路故障的學習做下了鋪墊。這樣的合作,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知識,更讓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興趣來完成學習任務。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都是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解答,這讓學生興奮不已。這種知識的獲取不是灌輸式的,而是主動獲取的。
(三)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
通過小組的交流與合作,學生把提出的問題得以解決,這時教師可以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tǒng)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如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中,組內成員經過交流與探討會選擇使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進行實驗。其實任何的靜止的狀態(tài)都是可以進行實驗的,但是為什么選擇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呢?其目的是為了便于測量力臂的大小,因為此時力臂與杠桿重合在一起,可以直接通過杠桿的刻度把力臂的大小讀出來。到了這里學生就瞬間明白了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了。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中,我們選擇使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為什么要使用透明玻璃板呢?因為后面我們要透過透明玻璃板觀察蠟燭B能否與蠟燭A的像重合,如果使用平面鏡就無法完成這一操作,從而不能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所以我們既要能夠成像,又要能夠透過它觀察物體,這就是我們選擇透明玻璃板的原因。通過對解決的問題進行再質疑、再思考,學生不僅明白了怎么做,更明白了為什么這么做,真正達到了理解知識的境界,學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二、問題教學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以問題為線索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苯處煵粌H要精心為學生設計問題情境,而且還應善于引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既不能過于暴露、直接,又不能過于隱蔽,使學生難于發(fā)現(xiàn)問題,要做到“暗示”。鼓勵學生提出新奇大膽的想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傾向,克服膽怯和從眾等表現(xiàn),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二)注重“發(fā)現(xiàn)型”問題與“創(chuàng)造性”問題
愛因斯坦說:“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chuàng)新的沖動?!苯虒W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上。對于問題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唯一的標準答案,要提倡學生在學習中的“智力探險”。學生在剛開始提問題時,可能提出一些簡單、不夠準確甚至錯誤的問題,教師應該以寬容之心去包容,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動腦”和“敢于發(fā)言”,多從正面鼓勵,讓學生下次還敢提出問題。當然隨著學生經驗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要求也應該改變,逐步提高。
(三)關注學生與教師的雙主體關系
問題教學,要以學生主體主動參與學習為前提,但是學生主體性能否在參與中極大地發(fā)揮出來,還有賴于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師教學的主導落在學生的主體的活化與能動性的發(fā)揮上。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的統(tǒng)一起來,而不限于“教師為中心”或“學生為中心”,實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結束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再生問題。這樣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解決問題,將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刑紅軍.初中原始物理問題教學研究[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 王較過,白秀英,趙亞夫.初中物理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