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枝葉
摘? 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在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方面有明顯區(qū)別。做好“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教學的銜接工作,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提高“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綱要”課教師要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整合“綱要”課的教學內(nèi)容;把握核心目標,提高“綱要”課的高度;精心設計教學,凸顯“綱要”課的深度;歷史觀照現(xiàn)實,提升“綱要”課的溫度。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高中歷史課;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6-0108-03
Abstrac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rse of "An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outline") and the course of high school history in terms of course nature, teaching purpose, textbook content and teaching focus. Properly connecting the "outline" course with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cours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utline" course. Teachers of "outline" course should carefully study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outline" course, grasp the core objectives and improve the height of the "outline" course; they also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teaching and highlight the depth of the "outline" course to make history respond to reality and promot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outline" course.
Keywords: the course of "An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the course of high school history; effectiveness
自2007年高校開設“綱要”課以來,“綱要”課的教學雖已取得不小成績,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教師“炒冷飯”,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冷淡,課堂抬頭率低等問題。致使“綱要”課教學中存在此類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未充分將“綱要”課教學與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好。本文在分析“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教學不同之處的基礎上,力求從“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教學銜接的視角,思考提高“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
一、“綱要”課與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區(qū)別
“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教學都是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但兩者在課程性質、教學目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重點方面有著明顯區(qū)別。
(一)課程性質和教學目的不同
“綱要”課作為高校開設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一門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課程。這一性質決定了“綱要”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歷史教育使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理解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以及中國人民作出“四個選擇”的邏輯和意義,從而堅定對中國共產(chǎn)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高中歷史課的教學目的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拓寬歷史視野,汲取歷史智慧,增強歷史意識,提高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一門歷史課。
“綱要”課和高中歷史課的課程性質、教學目的雖然不同,但兩者的教學目的并非是孤立的和斷裂的,而是都注重發(fā)揮育人的功能。[1]“綱要”課教師要在把握兩者不同的課程性質,深刻理解兩者教育目的的相關性基礎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實現(xiàn)兩者的銜接。
(二)教材體系和教學重點不同
高中歷史必修教材按照人類發(fā)展進程的政治文明、社會經(jīng)濟、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fā)展史分為三大模塊,在內(nèi)容編排上采用的是“模塊+專題”的體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內(nèi)容在三本必修教材中均有涉及?;诮虒W目的和升學考試的考量,高中歷史教學的側重點在于講授清楚歷史基礎知識,闡明歷史是怎么來的。
“綱要”教材的內(nèi)容按照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發(fā)展和演變邏輯,分上編、中編和下編。上編風云變幻的八十年,敘述了近代以來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農(nóng)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救國方案;中編翻天覆地三十年,敘述了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新道路,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地位,以及新中國的成立;下編輝煌的歷史進程,敘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和曲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廣闊前景。“綱要”課的側重點是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總結歷史規(guī)律和經(jīng)驗,闡明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歷史問題和理論問題,不僅讓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綱要”教材的理論深度顯然比高中歷史教材深。高中歷史教材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大歷史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分析相對較淺,而“綱要”課教材的分析較為深刻。
二、“綱要”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必然性
(一)避免內(nèi)容的重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綱要”課是高中歷史課的重復,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的誤解?!熬V要”課教學中,學生抱怨為什么中學已經(jīng)學過的內(nèi)容,大學還要再重復一遍。教師常講“綱要”課要想吸引學生的興趣,頗為困難。這恰恰反映出處理好“綱要”課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的必要性。教師在把握兩者主要差別的基礎上,備課過程中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和“綱要”教材,整合“綱要”課的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講授過程中處理好詳略得當?shù)牟糠?,將有助于避免“綱要”課與高中歷史的重復,提高學生對“綱要”課的興趣。
(二)深化學生認知,提升“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綱要”課承擔著以歷史教育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功能。這決定了“綱要”課教學的核心是在學生已有的歷史基礎知識上,加強學生對“四個選擇”的認同,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綱要”課教師做好“綱要”課與高中歷史課的銜接工作,在高中歷史基礎知識之上循序漸進,深化學生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重大歷史問題和理論問題的認知,將會有效強化學生對“四個選擇”的認同,提高“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
三、提高“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路徑
(一)研究高中歷史教材,整合“綱要”課教學內(nèi)容
“綱要”課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歷史基礎知識之上的深化和提高,而絕非歷史知識的簡單重復。為了有效避免“綱要”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重復,“綱要”課教師要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教材與“綱要”課教材,充分把握“綱要”課教學過程中哪些內(nèi)容可以刪減,哪些內(nèi)容簡略概述,哪些內(nèi)容需拓展和延伸,哪些內(nèi)容需要補充講解。這樣不僅能避免大量重復的內(nèi)容,而且可以深化學生的認知。例如,“綱要”教材上編綜述中“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與世界”這部分內(nèi)容,在《高中歷史(必修)》第三冊的第三單元和第一冊的第一單元、第二單元中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統(tǒng)。這部分內(nèi)容對于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幫助學生理解中國邁入近代社會的背景至關重要。因而,“綱要”課教師一方面系統(tǒng)、宏觀地講解清楚中國古代的輝煌燦爛與西方國家的望塵莫及,另一方面講清楚中國的迅速衰落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通過深入地對比講解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與世界這部分內(nèi)容,既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從而以古為鑒,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再如,在高中歷史教材中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結果已有敘述。因此,在“綱要”課教學中不應再贅述此類事件的過程和結果,而應在分析背景的基礎上,著重于引導學生探討這些探索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以及失敗的原因和經(jīng)驗教訓。
(二)把握核心目標,提高“綱要”課的高度
“綱要”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教學必須將“四個選擇”作為核心目標。關于“四個選擇”的內(nèi)容,高中歷史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均為知識性敘述,缺乏理論的高度。因而,“綱要”課教學需把握這一核心目標,深化學生對“四個選擇”的透徹理解和情感認同,提高“綱要”課的高度。
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四個選擇”及其內(nèi)在邏輯。第一,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如何在多種社會思潮的比較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分析、總結先進知識分子和中國人民為什么會做出“四個選擇”。第二,引導學生認識先進知識分子和中國人民做出“四個選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動態(tài)過程。每一個選擇都經(jīng)歷由少數(shù)先進知識分子的認同再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第三,帶領學生領悟“四個選擇”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內(nèi)在邏輯的。正是因為先進知識分子和中國人民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旗幟和行動指南,所以必然地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執(zhí)政黨,選擇了將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作為奮斗目標,選擇改革開放以堅持與發(fā)展社會主義。
革新教學方式,加強學生對“四個選擇”的認同。認同的過程是學生自省的過程,僅靠教師空洞的說教很難讓學生真正的將“四個選擇”內(nèi)化于心。要讓學生從心理和情感上認同“四個選擇”,必須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就“四個選擇”制定討論方案,提前布置討論問題,給學生提供查閱資料的網(wǎng)站、書籍等,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課上進行分組討論,然后交流觀點。另一方面,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和資料,通過撰寫論文來督促學生自己探討和領悟“四個選擇”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三)精心設計教學,凸顯“綱要”課的深度
高中歷史教學側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不會在歷史細節(jié)上深究。而“綱要”課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與高中歷史的不同之處,不僅要研究高中歷史教材,整合“綱要”課的教學內(nèi)容,更需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彰顯“綱要”課的深度。
巧用鮮活史料,探究歷史細節(jié)。在“綱要”課教學中,部分老師認為只需要抓住“綱”和“要”宏觀講解即可,不需要在歷史細節(jié)上下功夫。這種錯誤認識也是導致“綱要”課“炒冷飯”現(xiàn)象嚴重的原因之一。長達170多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留下了珍貴而豐富的史料,包括檔案、日記、回憶錄、信件、珍貴圖片和視頻等。這為探究歷史細節(jié),深化“綱要”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由于課時限制,并非每一章節(jié)都深挖歷史細節(jié),而是在關鍵歷史問題和事件上,要通過史料深度解析。這不僅能增強“綱要”課的歷史厚重感,而且會使理論更有深度和信服力。例如,在講到甲午戰(zhàn)爭時,可以引用《吳玉章回憶錄》里的內(nèi)容,“我還記得甲午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我的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痛哭不止?!薄斑@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這使全中國為之震動。以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xiàn)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了,而且還失敗的那樣慘,條約又訂的那樣的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2]同時,還可以引用詩人黃遵憲的《悲平壤》《哭威?!返仍姼瑁寣W生深切感受甲午戰(zhàn)爭帶給國人的悲痛與憤慨。
采用典型案例,增強“綱要”課的吸引力。通過分析精選的典型案例,設定問題和活動流程,在案例的分析中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歷史問題,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能增強“綱要”課的吸引力。例如,在講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和中共一大時,教師可將“中共一大代表的命運”這一案例引入教學。通過分析中共一大代表的命運,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中共一大代表里,毛澤東、董必武成為了中共的領袖,而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叛變投敵?通過這一案例,教師啟發(fā)學生領悟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引導學生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念,做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再如,在講解紅軍長征時,教師將“紅軍搶渡大渡河和石達開兵敗大渡河”這一案例引入分析。從紅軍和石達開部隊的戰(zhàn)術指揮、英勇頑強精神、人民政策的迥異等對比中,讓學生感悟紅軍在長征途中表現(xiàn)出對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無比堅定,對革命事業(yè)的無比忠誠,以及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四)歷史觀照現(xiàn)實,提升“綱要”課的溫度
高中歷史課在升學考試壓力之下,往往出現(xiàn)就歷史言歷史的現(xiàn)象,導致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被隔斷。進入大學后,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對“綱要”課的務實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綱要”課的教學必須將歷史與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實際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接軌,以歷史關照現(xiàn)實來提升“綱要”課的溫度。
關照學生成長,指導學生的發(fā)展?!熬V要”課教師需要從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總結近現(xiàn)代歷史上內(nèi)涵具有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故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通過闡述偉人的家國情懷境界和成功經(jīng)驗,也可以揭示歷史人物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fā)和思考。例如,在特定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都自小具有同情窮苦大眾的情懷。這一情懷讓他們堅定了為勞苦大眾奮斗的立場,萌生了為改變中國社會而奮起的理想。通過闡釋孫中山、毛澤東等人同情勞苦大眾的情懷與他們走向社會變革、成就偉大事業(yè)之間的互動邏輯,揭示情懷對偉人以及個人成長的關鍵作用,啟發(fā)學生要自覺培養(yǎng)高尚的情懷,提升思想境界。
關照社會現(xiàn)實,直面錯誤觀點和社會思潮。今天的大學生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伴隨下成長起來的網(wǎng)絡小達人。他們關注時政方針、國際國內(nèi)局勢,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的思想不成熟,易在網(wǎng)絡的影響下,出現(xiàn)認知的偏差。因而,“綱要”課教學應直面錯誤的歷史觀點和社會思潮,溯本清源,以正視聽,引導學生認識錯誤觀點和思潮的本質。例如,在講到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時,一般而言教師多是講述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和影響。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揭示“侵略有功論”、“殖民主義也可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錯誤觀點的本質,教師必須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從殖民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觀目的與客觀效果,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視角以及正義與非正義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中國的影響。再如,近幾年包藏禍心的“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真相”、“解密歷史”、“反思歷史”等幌子,在網(wǎng)絡上散布極具蠱惑性的言論來博取眼球,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如果“綱要”課教師未能在授課中做出有理有據(jù)的批駁,學生很容易受錯誤觀點和思潮干擾,對歷史的認識蒙上面紗或偏見。
參考文獻:
[1]袁爾純.《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與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J].歷史教學,2008(2):91-93.
[2]吳玉章回憶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2.
[3]李方祥,鄭崇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與高中歷史學內(nèi)容的銜接——基于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8(2):55-59.
[4]韋健玲.突顯“比較”,講好“選擇”,堅定“四個自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改革體會[J].教育觀察,2018(7):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