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慶
摘 要:就近入學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實施,旨在保障適齡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同時對于部分家庭具有約束作用。只通過就近入學是無法保證教育公平的,國家也應加以完善相關制度。
關鍵詞:就近入學;弊端;策略
一、就近入學的性質
《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明確了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的權利,明確了地方各級政府保障其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權利的義務和責任。就近入學的政策目標就是為每一個兒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確保教育的公平原則。
二、就近入學的弊端
1.拉動“擇校熱”,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我們知道就近入學即在當地戶籍所在地入學,但一些地方政府一般要求不一,對教育資源的分配也不透明化,其中蘊藏很多“暗箱操作”。對父母來說,肯定想孩子獲得優(yōu)質教學資源,在其家庭經濟能力、人脈、地位方面較充分時,便會進行擇校選擇,現今,當很多家庭的孩子滿足了“有學上”條件后,對于“上什么學”又是一個新的關注點。如果有選擇的話,大多數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較好的學校,畢竟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人的成長還是需要良好的導師進行引導的
2.就近入學違背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原則
在當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勻的情況下,評判其能否促進教育公平的標準,往往要看其分配規(guī)則是否傾向弱勢群體。平等的受教育權從內容上看是指教育機會平等,受教育的待遇平等內容,部分受教育者的不平等選擇表現在適齡學生的家長的職業(yè)性質、社會地位,所占有資源的不同。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中,也有公權力擁有者的教育優(yōu)待現象,比如對“特殊群體”子女的照顧。但是生源不僅是決定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生源流動更是教育促進社會融合的關鍵。因此,就近入學政策某種意義上所強化的階層分化及固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教育公平以及社會之間的融合。
三、有關就近入學的策略
1.國家推進教育資源平均分配,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
就近入學的政策的實施從客觀上要求學校之間縮小差異,促進教育基礎的平衡化。在教育經濟學角度上,義務教育受政府的支配,屬于公共產品。而教育資源的分配又關系到千萬家長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在分配教育資源時,不考慮低層階層的需求,只是注重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只會讓薄弱地區(qū)越來越有壓力。這對邊緣群體想要突破階層固化,沒有實際意義。國家的發(fā)展應是全面發(fā)展,教育應是給人希望的教育,在諸多因素下,政府應協調教育資源的分配,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2.法律落實監(jiān)督機制,讓就近入學“陽光化”
由于社會壓力,很多農民工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帶著子女和他們一起生活,當地貧弱群體子女一同就讀。而有些學校盡管在這樣條件下,還對入學子女的父母的身份有要求,比如上海某區(qū)教育局的政策法規(guī),要求父母雙方在瀘就業(yè)的勞動(聘用)合同等,這對于農民工家庭來說,就近入學顯得也難上加難。更有甚者,有些好的學校不算入當地戶籍所有學生卻有外校生錄用,卻對外不公開,這導致某些學校蒙上了神秘色彩,令家長望而止步。
3.地方政府就近入學規(guī)范化、部分決策參考家長建議
比如地方政府可以明確規(guī)定每所學校的招生名額,公之于眾,讓家長清楚有多少學生居住在本區(qū)域,這樣家長就能根據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大概了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哪個階段的學校,并以好的學校為目標,和自己的孩子做好學習規(guī)劃。同時,也可以成立一個地方性的負責人的聯系群,這樣有什么消息地方負責人再傳遞給民眾,如此就保證了信息的快捷化和透明化,這樣,地方政府的一些關于就近入學的決策,也可以多參考民眾的建議,最后上報給上一級負責人,這樣層層遞進,保證了信息的高效率傳達和運作。
四、教育的平衡化發(fā)展是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無論如何,就近入學教育政策對大多數相關利益的群體來說都存在影響,為了更加貼近薄弱群體的利益,國家應當高度重視其政策的運行機制,保證其開放性和正當性,讓天下真的成為沒有教不好的教育,沒有讀不了的書的好局面,這也是向保障教育的全面公平化的一個進程、它也是一個長期的進程,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金久仁.就近入學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前提、價值和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21):20-23.
[2] 孟慶艷.就近入學政策的內容、評價及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6(36):35-37.
[3] 李東宏,榮利穎.“就近入學”政策中的補償平等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6(30):43-46.
[4] 馮幫.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的失真與回歸[J].現代教育管理,2015(09):66-71.
[5] 岳偉,賀靜霞.教育公平視域下就近入學政策分析[J].教育導刊,2015(07):13-17.
[6] 賀靜霞.教育公平視域下就近入學政策析論[J].現代教育科學,2015(06):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