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內涵豐富,系統(tǒng)闡述了新時期扶貧的目標任務、指導原則、實踐途徑、績效考核等內容,揭示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內在邏輯和外在聯系,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扶貧工作的科學指導思想。
關鍵詞:精準扶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一、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背景
1.1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基礎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4年10月在首個“扶貧日”之際,第一次提出了扶貧應“注重精準發(fā)力”。習近平指出: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惫餐辉J蔷珳史鲐毸枷氘a生的理論源泉,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困難也在農村。習總書記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qū)。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中國扶貧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必須確保如期脫貧,就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因此,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進行到新階段的最新舉措,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1.2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實踐背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工作,2001年國家扶貧重點對象轉向15萬個村級貧困區(qū)域,實施整村推進扶貧。2011年國家劃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進行重點扶貧,以區(qū)域為對象推進扶貧工作,實踐表明有助于在短期內集中政策和資金資源,有助于改善發(fā)展的基礎條件,有助于讓有能力的貧困人口盡快脫貧。同時我們看到,一些地方為了爭取到國家貧困縣或貧困村或貧困地區(qū)而放“鞭炮”時,農村仍有幾千萬人口需要脫貧,可見公共的和社會的資源配置在扶貧脫貧方面存在的錯位,需要新思想。
習近平在形成精準扶貧思想時就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切忌喊口號。習近平于2015年6月在貴州提出,扶貧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織”,“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扶貧必須精準識別工作的對象,真正弄清楚扶持誰,讓誰脫貧,既要把現有的貧困家庭確定出來,又要把已經脫貧的家庭退出去,把返貧的家庭納為幫扶對象。這是精準扶貧和脫貧的基礎性工作。只有精準識別了扶貧對象,才可能確保扶貧資金、扶貧資源和扶貧力量精準配置到戶到人。
二、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特征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中央統(tǒng)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的一系列講話和論述,將社會主義扶貧規(guī)律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開辟了當代中國扶貧開發(fā)的新起點。
2.1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主要內容
扶貧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必須做到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的“六個精準”和精準脫貧的主要途徑五個一批,并將精準扶貧思想概括為“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本珳史鲐毻緩礁爬椋骸鞍l(fā)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2.2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基本特征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形成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認真總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扶貧工作的實踐經驗,結合新時期扶貧攻堅的新情況形成的。具體來說,是體現在兩個方面,就是精準扶貧思想的創(chuàng)新性,針對性。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是參考國外反貧困理論與實踐的結果,也是總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扶貧成功經驗的結果,更是走出當前農村扶貧現實困境的必然結果。
三、現實困境及其扶貧攻堅的對策建議
3.1現實困境
農村貧困狀況仍較嚴重,一是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二是貧困程度深、農民收入低,扶貧投入增長的難度加大同時,受經濟下行影響,新增就業(yè)崗位減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yè)困難;三是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大量存在。
經濟環(huán)境對扶貧的約束趨緊,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減收,扶貧投入增長的難度加大。二是受經濟下行影響,新增就業(yè)崗位減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yè)困難。
扶貧制度還需完善,一是建檔立卡指標體系還需逐步完善,數據精準度還需進一步提高。二是扶貧項目存在不接地氣、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社會認可度和群眾參與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不足、社會資金整合度不高,客觀上存在“小馬拉大車”的問題,為了兼顧平衡,不少地方采取了“大水漫灌”扶貧方式,難以做到精準扶貧。
3.2對策建議
一是提高貧困人口就業(yè)能力,為精準扶貧打下新基礎,致力于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并且壯大勞務輸出產業(yè),各地實施就業(yè)精準培訓為再就業(yè)加強貧困人口職業(yè)教育,同時支持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政府給予創(chuàng)業(yè)擔保貸款等政策扶持,提高創(chuàng)業(yè)成功率。二是完善扶貧政策,為精準扶貧提供新保障。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基本養(yǎng)老保障水平,完善教育扶貧制度,均衡發(fā)展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三是實施社會力量,為精準扶貧注入新動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扶持幫助貧困地區(qū),并完善社會救助幫扶體系,提升社會關愛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2]習近平.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fā)工作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R].人民日報. 2015.6.20,第1版.
[3]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fā)工作時的講話[R].人民日報. 2012. 12.29,第1版.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6.
作者簡介:
高洋(1989.08.2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大同。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