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摘要:陶淵明有著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功于陶淵明詩文所體現(xiàn)出的孤獨與超脫,孤獨與超脫始終貫穿在陶淵明的做人及為文中,成為不可忽略的兩大互補的關(guān)鍵因素。
關(guān)鍵詞:陶淵明;孤獨;超脫
最早接觸到的陶淵明,自然是在“桃花源”之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一派恬淡的田園風光,很美。
陶淵明滿懷救國濟民的理想走上了仕途,但晉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爭此起彼伏,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受到嚴重破壞,朝廷政權(quán)不穩(wěn),許多野心家都伺機而動,在這樣動亂的年代里, “仕進者以茍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1],面對這種現(xiàn)實,陶淵明表現(xiàn)出了退隱意識,他毅然從彭澤辭令歸田,這不能不說是憤世嫉俗,遠禍全身的表現(xiàn)。當他壯志不能得以實現(xiàn)而轉(zhuǎn)歸田園之后,他念念不忘田園中安貧樂道,琴書自娛的恬淡生活,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心為形役”的悔恨和煩惱,努力使自己滿足于田園生活的樂趣,或者用道家順應(yīng)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在陶淵明心目中,田園不僅是他現(xiàn)實的避難所,更是他的精神家園?,F(xiàn)實既然無法滿足他的人生理想,他就要追求精神上的自足,體味那份孤獨。對政治生活的否定和拋離,意味著曾經(jīng)滿懷壯志的陶淵明內(nèi)心深處必將是孤獨的。
孤獨不等于孤單。孤獨是個體生命與群體的一種隔離狀態(tài),是豪邁的精神追求無所寄托的虛空境界,因為陶淵明將自已置放在浩渺的宇宙時空和豪邁的精神追求之中,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孤獨。
陶淵明厭惡充滿了虛偽和狡詐的人際交往,不滿官場對自已的束縛,因為他有真率自然的性格,向往人的真生命、真性情。高潔的人格理想使他耿介不群,他仰慕往古的高潔之士,以此作為自已精神上的良師益友。
陶淵明的孤獨意識還表現(xiàn)在田園生活的寂寞和苦悶上。一個人的精神追求與現(xiàn)實提供的可能性差距越大,他的孤獨意識就越強烈,歸入田園后,陶淵明雖然遠離污濁的官場,進入了靜穆的環(huán)境,但沒有朋友和他共賞琴書樂趣和隱居逸興,他雖能和農(nóng)夫一起飲酒,共話桑麻,但陶淵明的理想和追求并不在于家事,在田園中,陶淵明的孤獨常表現(xiàn)為孤單寂寞。孤獨意識表現(xiàn)在他面對自然永恒生命短暫的焦慮上,自然萬物都是遁時而動的,但處在社會中的人與自然界相比,就顯得脆弱多了,人生無常,禍福無門在陶淵明那里凝結(jié)成了強烈的孤獨感。
陶淵明常用天地山川的永恒和草木沿序榮枯來反襯人的生命的短暫性和偶然性。陶淵明希望把握自已的命運,真正做自已的主人,雖然自然無情,現(xiàn)實殘酷,但理想?yún)s是永恒的追求, “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神釋》)他認為,縱使人生易老,死不可免,但貞守自已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盡管陶潛“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理想沒有實現(xiàn),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一個放棄社會理想的人。他的《桃花源記》是他美好理想的象征,也幾乎是中國唯一一部更加接近西方烏托邦社會理想的作品。在這個理想的社會中,人以群體的形式存在,它是一個社會,而不像我們關(guān)于隱士的理解那樣反對群居,主張獨處。在他的生命體驗中孤獨意識最為強烈。孤獨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庸凡生命的否定和拋離,代表著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既然人世無法實現(xiàn)自身與社會的升華,那么,與其兩者都歸于泯滅,何不選擇走開,讓生命綻放光彩?他那抽身歸隱而去的瀟灑,為了“今是”也好,為了“昨非”也好,抽身而走,走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在天地之間,追尋生命的本質(zhì),追尋一個“真我”。他超脫了世俗的功名利祿及生與死的困擾,曠達地對待死亡,從而在現(xiàn)實中提高了生命的質(zhì)量,陶淵明的生命意識促使他思索生命的存在及歸宿,這正是他孤獨意識的深層原因。陶淵明的追求越高,他離世俗生活也越遠,他的孤獨意識也越強烈。
在迷茫中作出的明智的決擇,陶淵明這時所感到的,恰恰是整個社會已被一種抽象的榮辱觀念所左右,人們已在這種抽象觀念的支配下失去了對現(xiàn)實世界和自我的切實感覺。他不想做傳統(tǒng)觀念的奴隸,不想做否定任何理想追求的儒弱主義者,不想做一個沒有自己獨立思想追求的庸人,他只是想返回本真、返回自然、求得生命的自由,安慰一下受傷的靈魂罷了。
陶淵明沒有一般士族貴族的厭世情緒,也沒有他們的焦慮與脆弱。他己擺脫了聲名、利祿、貴賤等等俗念的束縛,一任性命之真盡情流露?!疤諟Y明簡直用自己的言行塑造一個藝術(shù)的形象。”[2]詩中的詩人,一切都沐浴在寧靜之中,他與菊花、歸鳥相伴,暮靄中浮現(xiàn)他勞作的身影,這都表現(xiàn)了他的歸隱生活雖然簡樸,卻找到了靈魂的歸宿。
陶淵明從“官場”到“隱居”,他的生活和價值取向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他在田園里達到了人與自然的泯合,找到了人性的本質(zhì),找回人生的快樂,內(nèi)心深處保留了一份“靜穆,這正源自于自然所帶給他的那份質(zhì)樸與從容。在官場的陶淵明執(zhí)意要在清與濁之間劃一條界線,一身清風傲骨。 陶淵明是因貧而仕,由仕而隱,保持了一份高尚的“靜穆”。
陶淵明孤獨意識主要源于他高邁的精神追求,他對自已,對社會的要求和愿望都充滿理想主義色彩。陶淵明的人和理想和社會理想都是崇高的,現(xiàn)實不給他提供實現(xiàn)理想的可能,他也因此拋離了那個社會。強烈的生命意識使陶淵明感至個體生命在宇宙時空中的孤獨。陶淵明超脫了世俗的功名利祿及生與死的困擾,曠達地對待死亡,從而在現(xiàn)實中提高了生命的質(zhì)量。聲名、利祿、富貴對他來說,都有是身外的東西。 “它對后世的人們打破禮教束縛、追求個性解放起到了理性召喚作用?!盵3]實現(xiàn)自我對生命的超越,生命的價值和目的應(yīng)該在于生命本身。
我們從陶淵明文集中常能看到詩人知音難覓的孤獨。他的歸隱,實現(xiàn)了自我對生命的超越,生命的價值和目的應(yīng)該在于生命本身。
現(xiàn)世的孤獨與超脫是陶淵明在歷史上給后人留有的深刻啟迪。
參考文獻:
[1] 《晉書·帝紀第五》,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