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孔子“游于藝”與莊子“游心”思想辨析及其道藝關系

      2019-09-10 07:22:44吳旦旦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比較

      吳旦旦

      摘 要:以孔子“游于藝”和莊子“游心”這兩個命題為思想源頭,形成了中國古典美學中關于“游”的一系列美學、藝術思想,但后來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疏解多見仁見智,部分學者無視孔、莊思想的不同,將之混為一談。將“游”的概念放歸到孔、莊兩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考察,有助于厘清兩家對“游”的概念的具體界定,對我們認識以孔、莊為代表的儒、道兩家關于“道藝關系”的思想可以提供一隅之明。

      關鍵詞:游于藝;游心;比較;道藝關系

      中圖分類號:J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9)01-0066-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9.01.012

      “游”是中國古典美學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以孔子“游于藝”和莊子“游心”這兩個思想命題為中心和源頭,形成了中國古典美學中與“游”相關的美學思想,并影響到后來相關藝術理論的建構。歷代學者對孔子“游于藝”和莊子“游心”命題的理解,尤其是對孔子“游于藝”的理解往往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不能完全理解“游”這一概念在孔、莊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原初旨意;另一方面,對于這一概念在孔、莊思想體系中所占據(jù)的地位和蘊含的更廣更深的思想意義也會作簡單淺薄的處理。在具體的美學、藝術理論中,更會影響對“道藝關系”思想作出全面準確的理解。所以,厘清孔、莊這兩個命題的具體指謂,有助于我們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上述諸多問題。

      一、“游于藝”

      “游于藝”命題出現(xiàn)在《論語》[1]“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盵1]99

      由于孔子思想“一以貫之”的整體性特征,《論語》文本中任何一個命題概念都是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坝斡谒嚒钡乃枷朊}更是如此。在闡釋“游于藝”中的“游”之前,需要先了解這一命題中的“藝”的意義。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唐人樹埶字作蓺,六埶字作兿,說見經(jīng)典釋文,然蓺、兿字皆不見于說文。周時六兿字蓋亦作埶,儒者之于禮樂射御書數(shù),猶農(nóng)者之樹埶也?!盵2]113段注清楚地闡明了“藝”字最早的演變和在儒家典籍中的釋義?!墩f文解字》中無“藝”字,“藝”作“埶”。釋為:“種也。從坴、丮。持亟種之?!盵3]81本是指人持握苗木很快地種在土里,引申為技能、才藝。“藝”的字源意相當于一種園藝和農(nóng)藝。古代的“藝”包含了現(xiàn)代意義上所說的藝術,但是又不完全是指藝術,“藝”的內(nèi)涵外延都要更加寬泛。儒家是將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同于與農(nóng)者相關的農(nóng)藝和園藝,是一門技能或者技藝。《論語》中其他幾處談到“藝”的地方,也能夠佐證段注是準確的。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藝”在《論語》中另出現(xiàn)三次[4]:

      “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第六》)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論語·子罕第九》)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第十四》)

      這幾處對“藝”字的闡述,引申為才能、技藝和才藝,基本上是被歷代注家所公認。譬如何晏在《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九》中釋冉求之“藝”為“才藝”;釋孔子之“藝”為“技藝”[5]。朱子也釋冉求之“藝”為“多才能”[1]91。

      在“游于藝”中的“藝”和這幾處的“藝”是不是同樣也指才能和技藝呢?鄭玄《論語注》對此章注解已不可見,但他在《儀禮注疏》中依然指“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何晏《論語注疏》是現(xiàn)存最早的《論語》注疏文本,他釋“藝”為“六藝”:“六藝謂禮、樂、射、御、書、數(shù)也?!吨芏Y·保氏》云:‘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七》)。這一解說被歷代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后面如皇侃,還有即使不滿何注的宋代邢昺也延持此說,朱子也釋“藝”為六藝:“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1]99。歷代注解《論語》的版本中,“藝”指的就是“六藝”,并無大的爭論。

      分歧主要集中在“藝”是指“新六藝”即“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還是“舊六藝”(禮、樂、射、馭、書、數(shù))?這種紛爭在歷代經(jīng)學家那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些史學家那里,可能會存在一些誤讀,將“六藝”指為“六經(jīng)” 不過也有史書是將“六藝”歸為“舊六藝”的。如范曄在《后漢書·張衡傳》中說張衡:“通五經(jīng),貫六藝?!泵黠@地將“五經(jīng)”和“六藝”做了區(qū)分。。這個問題最早濫觴于漢代 “六藝”“六經(jīng)”的概念至遲在漢代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前引《周禮·保氏》中已有“六藝”之說;《莊子·天運篇》中有“六經(jīng)”說。至于“六經(jīng)”說到底能不能成立?即是不是沒有“六經(jīng)”而只有“五經(jīng)”的爭論也長期存在,這一爭論對本文此處所探討問題影響不大,因為此處主要探討的是能不能指“經(jīng)”為“藝”的問題。指“經(jīng)”為“藝”的觀念其實可以追溯到《莊子》,《莊子·天下篇》中將百家學說看作是一種技能,其實就是一種指“經(jīng)”為“藝”:“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這里將百家學說指為“百家眾技”實則也是帶了一種貶損譏誚的意味在里頭。司馬遷和班固等人的著作中,司馬遷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6]2347、“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6]3995這兩處表述比較模糊,不過在其他地方,司馬遷明確指“六經(jīng)”為“六藝”: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6]3885在司馬遷這里對“新六藝”和“舊六藝”已有混用現(xiàn)象。班固則明確地指“六經(jīng)”為“六藝”,“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7]331。這亦是造成后世指“六藝”為“六經(jīng)”的所謂重要證據(jù)之一,常常被引用。兩漢對“六藝”和“六經(jīng)”混用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原因除了在秦代對文本傳授出現(xiàn)斷裂等因素外,一些學者未能將“藝”放回到《論語》具體文本,未能從孔子整體思想做全面考察也是造成理解不當?shù)氖滓颉?/p>

      如果“游于藝”之“藝”是指“新六藝”,這就與“六經(jīng)”的價值意義有所悖逆。《禮記·經(jīng)解》中提到了“六經(jīng)”的功用意義:“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8]736“六經(jīng)”如此深遠且包含涉及身心二元的價值理念,暫且不說能不能“游”之,僅這諸方面的價值意義,就已經(jīng)包含“游于藝”所在篇章其他“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等命題中相關思想。顯然不僅僅是一種技藝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完成人格修養(yǎng)的道德理性精神。退一步講,如果將“六經(jīng)”作為一種技藝技能,一個熟諳這六種技藝、技能的人要么是一個通其術的“藝”者;要么就是一個徒有虛文的人,其技能可能很嫻熟,然而其技能所能達到的境界就不得而知了,遑論其道德品性。其次,“六藝”的價值意義在儒家思想中雖也重視,但地位一直不高:“(六藝)此六者所以飾身耳,劣于道德與仁”(《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七》)。孔子對“藝”的態(tài)度有“六藝之卑”的觀念,他不可能將教授眾弟子并使其身心修養(yǎng)成人成君子的“六經(jīng)”指為“鄙事”之“藝”。所以,“游于藝”之“藝”只能是原來從周代開始一直教授國子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才藝技能。

      理清“游于藝”中“藝”的意義后,對我們準確理解“游”的意義會提供便利?!墩f文解字》釋“游”為:“旌旗之流也。從,汓聲。(),古文游。”[3]190段玉裁釋“游”為:“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又引伸為出游、嬉游。俗作遊……,古文游,從辵者、流行之義也。從者、汓省聲也。俗作遊者、合二篆為一字?!盵2]311從字源學的考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游”作為一個基本語詞的字源意義?!坝巍薄墩撜Z》中除人名(子游)外,共出現(xiàn)四處五次: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ā墩撜Z·里仁第四》)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論語·顏淵第十二》)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

      “遠游”的具體內(nèi)容可包含:出游、客游、游歷、游學、宦游、漫游、云游、漂游;“從游”的具體內(nèi)容可包含:出游、游學、游歷、游覽;“佚游”一般可理解為游戲、嬉游、游玩、游蕩、閑游、浪游、游恣、冶游。前兩處“游”基本上可以等而視之,這是一種主以“游歷”意義的“游”,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聞,偏重在經(jīng)驗理性的認識層面,也可能出現(xiàn)一定感官和精神的愉悅。而“佚游”在當時的語境之下,則是一種沒有拘束完全放蕩的游樂,是對身體官能的放任,更多地偏重在肉體感官層面?!坝斡谒嚒钡摹坝巍辈皇亲衷匆饬x上的“游”,孔子雖然沒有對其做具體明確的闡釋,但在孔子整體思想框架之下,不難找到其他鏡鑒。何晏釋“游于藝”之“游”為“游習”(《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七》)?;寿┽尅坝巍睘椤奥臍v”“游歷”[11]。他們僅是對此章逐句做了解釋,未能明確做整體連貫的釋義,但是也拓寬了理解此章的途徑:“此六者(六藝,筆者注)所以飾身耳,劣於道德與仁,故不足依據(jù),故但曰游”(《論語注疏解經(jīng)·卷七》)。這種區(qū)分,也是基于《論語》中孔子對“藝”的“六藝之卑”的態(tài)度而作出的,為理解此章提供了兩條基本的路徑:其一,“劣于道德與仁”強調(diào)了“藝”不及“德”與“仁”重要,三者在內(nèi)容上有輕重之別。這與孔子對“藝”的態(tài)度吻合。此處雖然沒有提到“志于道”之“道”,其言下之意也是有比較的,因為“道”是全體,是統(tǒng)帥后面“德”“仁”“藝”的,它們?nèi)呤遣⒘械膬?nèi)容,在同等內(nèi)容之下作比較,故未提及“道”。其二,“不足依據(jù)”之“游”不同于“據(jù)于德”之“據(jù)”和“依于仁”之“依”,這是對“游”的一種規(guī)定?!坝巍迸c“據(jù)”和“依”在踐行程度上有強弱輕重之別。

      朱子的解讀更進一步,比較完整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此章大義:“游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shù)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務有馀,而心亦無所放矣?!盵1]99其實在《禮記·學記》就有關于學習方式的陳述:“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鄭玄注云:“游”謂閑暇無事之游?!?[8]549“游于藝”之“游”,也是君子之于“學”的一種方式和途徑,它主以“游”的方式,兼有“息”的特征。朱子明確釋“游”為“玩物適情”,比何晏的疏解多了一層審美的意味,這也是符合“藝”之屬性,并且明言何以“游于藝”的原因是“藝”為“至理所寓”“日用不可闕者”,其目的是為了“博其義理之趣”。如此就可避免“應務有馀”之時不至于心有所放,即在閑暇時不過于疏遠于明道、進德、體仁之心,即《中庸》所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之謂。但畢竟是“應務有馀”的閑暇之時,所以不需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非常嚴肅地對待“藝”,但也不是肆意沉溺于“劣于道德與仁”的“藝”而放浪形骸。可見朱子對“游”的釋義,亦可理解為“游習”“游歷”,只不過發(fā)揚了其中的審美意味,更可以說是“玩藝”。但是,結合孔子對“損者三樂”中“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的指責,即使“游于藝”中有“玩藝”的成分,“游于藝”這一命題也絕不會就停留至此。后世對“游于藝”的一些誤解也多是因止步于此,忽略了其更加深遠的關懷。朱子注意到孔子的道德關懷,所以他對“游于藝”的注解并沒有就此止步,緊接著在“玩物適情”之后強調(diào)要“博其義理之趣”,使“心亦無所放焉”。他指出了該章“道、德、仁、藝”的本末、內(nèi)外關系和先后次序,以及“志、據(jù)、依、游”的輕重之別:“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于立志,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jù)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yǎng)。學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焉,則本末兼該,內(nèi)外交養(yǎng),日用之間,無少間隙,而涵泳從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1]99。朱子的注解基本奠定了我們理解“志于道”這一章的整體思想格調(diào)。

      錢穆釋此章道:“本章所舉四端,孔門教學之條目。惟其次第輕重之間,則猶有說者。就小學言,先教書數(shù),即游于藝。繼教以孝弟禮讓,乃及灑掃應對之節(jié),即依于仁。自此以往,始知有德可據(jù),有道可志。惟就大學言,孔子十五而志于學,即志于道。求道而有得,斯為德。仁者心德之大全,蓋惟志道篤,故能德成于心。惟據(jù)德熟,始能仁顯于性。故志道、據(jù)德、依仁三者,有先后,無輕重。而三者之于游藝,則有輕重,無先后,斯為大人之學。若教學者以從入之門,仍當先藝,使知實習,有真才。繼學仁,使有美行。再望其有德,使其自反而知有真實心性可據(jù)。然后再望其能明道行道。茍單一先提志道大題目,使學者失其依據(jù),無所游泳,亦其病”[10]192。錢穆對“道、德、仁、藝”以及“志、據(jù)、依、游”概念做了更為細致和精到的疏解,不僅指出了這些概念內(nèi)容的所出原因,也區(qū)別了它們的先后、輕重,很為恰切。惟釋“游于藝”條,稍有單薄,釋“游”為“游泳”,雖然是比喻義以上的解釋,微有不確。

      要之,首先,孔子“游于藝”之“藝”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孔子其時,現(xiàn)代意義上的“藝術”還沒有從技藝、技能中分離獨立,所以孔子之“藝”泛指一切技藝和現(xiàn)在所說的藝術。其次,孔子對“藝”還有“六藝之卑”的觀念,即在“藝”之外有更為重要的包含“仁”“德”的大道流行。但“藝”是“至理所寓”,中有“義理之趣”,可供人閑暇時絕斥三樂之損,不至于心有所放,疏遠大道義理,故而“游”之?!坝巍闭撸瘟?、履歷,調(diào)息游習,修養(yǎng)身心,以區(qū)別于“據(jù)于德”“依于仁”的“依”和“據(jù)”之重,所以僅僅是游習之“游”,“游”之意在言“輕”,若“溺”于“藝”,于以仁、德為內(nèi)容的大道而言,便是輕重不分,道義不明。最后,“游于藝”主要不是審美概念,而是認知概念,通過諸多“藝”為途徑,從中感知德與仁的具體內(nèi)容去體道。當然,要對道、德、仁作踐行工夫,并不只是惟有通過“游于藝”一條途徑才可以到達。德與仁既是價值理性,也是踐行手段和工夫。至于朱子指“游”有“玩物適情”的審美意義,單另而言,“游”和“藝”中皆有審美意義存在,只是在孔子這里,審美意味微乎其微,并不是強調(diào)的重點。后來學者論及孔子“游于藝”的概念,脫離具體文本,忽視孔子思想背景,大發(fā)其所謂的審美論調(diào),盡數(shù)其中自由之意,其實已經(jīng)遠離了孔子“游于藝”思想之本根,確是一種過度闡釋。

      二、“游心”

      “游”在《莊子》[11]一書中是一個被頻繁述及的概念,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全書“游”字共出現(xiàn)約113次[12]。莊書開篇便題名為“逍遙游”,在正文中,“游”也頻頻出現(xiàn)。有論者指出:“《莊子》一書,一‘游’字足以盡之”“《易》之道盡于時,《莊》之學盡于游”[13],這些觀點都道出了“游”在莊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但是這些與“游”相關的語詞概念,有著諸多變換不定的含義和不同層面的指謂,在莊書中的豐富性也是其復雜性的體現(xiàn)。為何游?游于何?如何游?此三者是理解莊子之“游”論思想的邏輯路徑:“為何游”是莊子“游”論思想之原始基點;“游于何”可以辨別莊子之“游”的意義層次;而明白“怎么游”可以清楚“游”論思想之踐行工夫。

      莊子所生之時,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大轉(zhuǎn)變時代。天下沉濁,昔時孔子面對類似的社會大背景所開的濟世藥方——仁義道德,在此時于統(tǒng)治者而言已淪為“禽貪者器”,而對于一般百姓卻成了一種“桎梏鑿枘”。莊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強調(diào)用“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個體精神超越去化解,這就是莊子“游”論思想的原始起點。

      在《莊子》眾多的與“游”相關的語匯中,根據(jù)其意義內(nèi)涵的不同,基本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是游歷之“游”。這是一般層面“游”的基本意義。如“游居寢臥其下”(《天運》)、“莊周游乎雕陵之樊”(《山木》)等等。強調(diào)的是形體、經(jīng)驗層面的游歷、履歷,如前文所述的出游、客游、游學、漫游、云游、漂游等意義。

      二是游于技之“游”。莊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描述了這種“游”:“彼節(jié)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養(yǎng)生主》)。這是莊子的技藝之“游”,莊子的“游刃”之“游”,從字面看有“游泳”的比喻意義,刃游于閑可用魚游于水比喻。但是莊子追求的遠不是能夠熟練用刀宰牛這門技藝,對工具嫻熟的掌握獲得沒有拘束的自由感才是他所好之境。所以這里的“游”強調(diào)的是從容自得,是“養(yǎng)生之士,體道之人,運至忘之妙智,游虛空之物境是以安排造適閑暇有余,境智相冥,不一不異”[11]131的境界狀態(tài),即一種由技能才藝所獲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三是游于世之“游”。這也是莊子所賦予“游”的一種特殊意義,超越游歷、履歷意義,是莊子“逍遙游”的一種。“逍遙”者何謂?成玄英舉了其前三種解釋——顧桐柏釋“逍者,銷也;遙者,遠也。銷盡有為累,遠見無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遙”;支道林釋為“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遙然靡所不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遙游”;穆夜釋“逍遙者,該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內(nèi)充,無時不適,忘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遙游”[11]8。三家之言,或言逍遙本意,或言工夫方法,各有所得,概而言之,即指精神的自由之游。但這種“游”與普通意義上的“游歷、履歷”之“游”的相同點是似乎依然有空間所限,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在宥》)、“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天地》)、“吾所與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徐無鬼》)、“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莊子·外物》),這些“游”所游之地都是在天地人間世內(nèi)。然而這一類“游”還是不同于“游歷、履歷”這些經(jīng)驗之游,它更偏重的是個體的精神層面的“游”。這是一種在世間游于某地某處但又不被其所限的“游”,是身心并重的“游于世”的逍遙游。由此可證,莊子并不是什么逃避社會現(xiàn)實的遁世主義者,而是“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在世而不遁世有著高超處世精神的思想者。這種“游于世”看似有游戲人生的混世色彩,但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實為消解矛盾對待、消解知識理性的肢解與遮蔽而所取的一種人生策略、人生藝術”[14]126。

      四是游于道之“游”。這一類“游”不同于以上所列幾種,它是一種沒有任何外在條件限制的、純粹的精神之游。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游乎塵垢之外”(《齊物論》)、“游于無有者也”(《應帝王》)、“游無朕”(《應帝王》)、“游乎于無”(《在宥》)、“獨與道游于大莫之國”(《山木》)。這類“游”所游之處如“無窮”“塵垢之外”“無有”“無朕”“無”“大莫之國”等可以說是“道”的異名稱謂,是莊子承紹老子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概念,相當于莊子哲學思想的最高概念“道”。莊子之“道”不同于老子的宇宙本體之“道”,是一種形而上的境界之“道”。游于“無”、游于“道”就是精神超越所有相對有限事物的束縛,達到了純粹的自由境界?!坝巍笔呛汀暗馈焙隙鵀橐坏囊环N自由狀態(tài)。

      這種自由的精神之“游”,用《莊子》自己的概念,便是“游心”。如徐復觀所言:“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這種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現(xiàn)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價的構想一樣,求之于天上、未來,而只能是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狀態(tài),莊子即稱之為精神——即是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15]46。可以說“游心”概念是莊子“游”論思想的核心概念,所有不同層次的各種“游”都和這一概念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區(qū)別于儒家以“游于藝”為核心的儒家之“游”的主要概念?!坝涡摹痹凇肚f子》一書中也頻頻被直接或間接地提到,如“乘物以游心 ”(《人間世》)、“游于形骸之內(nèi)”(《德充符》)、“游心于德之和”(《德充符》)、“游心于淡”(《應帝王》)、“心有天游”(《外物》)等等。這諸多“游心”概念,其感情色彩或是中性或是褒義,然而有個別地方同樣是談論“游心”,但卻具有貶損之意,如“駢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駢拇》)里的“游心”便是貶義,它指的是名家學派一種在技術上的沉溺,與莊子之“游心”相去甚遠。

      莊子“游”論思想在“游心”,而“游心”之要又在“心”上。關注“心”,闡發(fā)“心”,建立“心”,是莊子所處時代思想家們共同關注的時代話題,如孟子就在另一領域別開“心”之道德倫理體系。所以說“游心”思想是莊子思想的時代性特征的具體體現(xiàn),是莊子不同于孟子而建立的另一種“心學”。具體而言,《莊子》中的“心”,有“成心”“機心”和“虛心”幾個不同層次?!胺螂S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齊物論》)“成心”即迷執(zhí)一家之經(jīng)驗偏見,以此經(jīng)驗偏見恒定在心為判斷事物之是非曲直的標準,不知隨事隨時變化。懷有成心的人,正是“堅執(zhí)是非,何必知他理長,代己之短,唯欲斥他為短,自取為長”[11]68的人?!皺C心”是類似于“成心”的另一種懷有功利目的的“心”的狀態(tài):“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保ā短斓亍罚延袡C心的人必有各種利害得失的奸巧計算,如此便必使純潔之心有所破壞,使得心神受到侵擾,不得安寧,而這又是和道體相違背的。因為“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人間世》)

      成心、機心其實都是一種處處有“我”的私心,它們都是個體在經(jīng)驗判斷和利害得失上的一種“小我”局面的展現(xiàn)。這兩種心體之狀態(tài),在莊子思想中,是有悖于道的精神境界的。也是順此,莊子思想中關于達至“游心”的工夫——可概括為“虛心”的思想便得以開出。虛心是心體的一種虛靜澄明的狀態(tài),也是心體摒棄成心與機心至于平靜、“純白”之境使得“游心”得以成立的一種工夫。要達到虛心的心體工夫,具體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心齋”和“坐忘”上:

      回曰:“敢問心齋?!敝倌嵩唬骸叭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人間世》)

      仲尼蹵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

      由心齋和坐忘展開的具體工夫論思想散見于《莊子》全書各處,如:“今者吾喪我”(《齊物論》)、“假于異物,托于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復終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大宗師》)、“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天地》)、“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天道》)、“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山木》)。通過如此種種的心齋、坐忘的具體途徑,其要在棄絕感官知覺、摒棄理性思辨,獲得一顆無欲無求、無是無非、無物無我的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的虛靜澄明之心體,如此便可齊古今生死,便可游心于大道天地人間世。這樣一種自由的精神境界是至美至樂的人生境界。這便是莊子“游心”思想的基本全貌。

      三、“游”與道藝關系

      以孔子和莊子為代表,儒道兩家的“游”論思想,對后來的美學和藝術理論諸如審美觀照、審美主體、審美心理、藝術品次、藝術功用、藝術價值等等問題的建構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儒、道思想是形成中國藝術精神源泉的兩股重要泉眼,其中更是包含了豐富的道藝關系內(nèi)容。

      道藝關系問題是中國美學和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問題,從宏觀層面來講,道藝關系中的“道”是指藝術本體的形而上意義,即藝術精神,是價值理性;“藝”是具體的藝術門類,但主要指的是一種技術性的形而下的內(nèi)容,包括創(chuàng)作方法、規(guī)則、技術等等,概言之指一門技藝,是工具理性。故道藝關系也相當于道技關系,又因為在古代文和藝的密切關系,即早期藝也包含文,文也是藝的一種,所以儒家“文以載道”中的道文關系,也是道藝關系。

      一般而言,道藝關系論主要有“道藝一體”和“道藝兩分”兩種觀念。道藝一體,即藝術技巧和藝術精神的統(tǒng)一。如王微言“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16]585、陸九淵言“藝即是道,道即是藝,豈為二物”[17]8等等;道藝兩分論者認為道就是道,藝就是藝,技藝之中沒有什么形而上的意義可言,如東漢王充就偏狹地說:“人好觀圖畫,夫所畫者,古之死人也,見死人之面,孰與觀其言行?古昔之遺文、竹帛之所載燦然,豈徒墻壁之畫哉?”[16]8不過持此論者較為極端,較為少見。還有一種,認為道和藝雖然不同,但是藝中有道,通過藝可以達于道,道是體,藝是用,這一類觀念其實也可歸之于道藝一體論,是較為普遍流行的觀念。如蘇軾言:“雖然有道有藝,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16]629、《宣和畫譜》云:“畫亦藝也,進乎妙,則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18]473、劉熙載言:“藝者,道之形也。學者兼通六藝,尚矣”[17]8、王昱言:“畫雖一藝,其中有道”[17]30、黃賓虹言:“藝必以道為歸”[17]30等等皆是此理。

      通過孔子和莊子“游”論思想觀照儒、道兩家的道藝關系論,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有某些重合而又有別的思想。

      首先,對“藝”(技)的內(nèi)涵的界定和認識表現(xiàn)出一致。如前文所述“游于藝”的“藝”、庖丁游心于技的“技”,皆是指一種技藝,它們包含今天講的藝術和技術的全部內(nèi)容。藝或技,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手段,它有自身所要達到的目的。一般而言,藝(技)的目的有兩種,一是表現(xiàn)為物質(zhì)性、功利性的實用目的,二是超功利性地表現(xiàn)為精神性(審美性)的非實用目的。孔子所講的“游于藝”,就是游習、掌握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各自有各自的表達手段、器具,也各自有各自的操作方法和規(guī)則。這些手段、器具、方法、規(guī)則等方面構成了“藝”的具體內(nèi)容。通過對六藝的學習,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如果是沉溺于某門技藝,沒有道、德、仁的統(tǒng)領,技藝只能達到其工具性的目的,技藝所打開的局面也只能局限在工具性階段?!坝斡谒嚒泵}之所以和“道、德、仁”并舉,藝又之所以是“游”,不是“溺”,就是因為其中對藝的功利性實用目的的提升和拓展,也即把藝中的“義理之趣”發(fā)掘出來。所以藝的深度、高度、闊度等局面的打開和拓展,有賴于超功利層面的精神性的提升。在《莊子》中,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這一整套連貫的操作,是庖丁解牛時嫻熟的解牛經(jīng)驗,是屠宰這一門技藝的表現(xiàn)。技藝之表現(xiàn)也有生疏和嫻熟之分,如庖丁所說的“良皰”“族皰”他們解牛時由于技藝未能達到嫻熟的程度,所以一年換一次刀、一月?lián)Q一次刀,因為他們解牛時僅僅停留在“割”和“折”的技術程度。不能像庖丁一樣達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純熟境地。

      其次,對道藝關系的認識也基本一致,即道是體,藝是用;道是本,藝是末。藝能通于道,道又由藝而顯,都認為藝卑道尊,道藝統(tǒng)一??鬃铀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所說的“鄙事”即是指“藝”。在孔子年輕的時候,他學習掌握了許多技藝,如“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也從事過依靠專門技藝的職業(yè):“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史記·孔子世家》)等等。這即是他所說的“鄙事”。所以在“志于道”一章,才有“游于藝”之說,因為藝不像德、仁那樣重要,要據(jù)要依,而是不足依、據(jù),所以就“游”之,即游習之,熟練掌握就可以了,重在從中博識義理,這種義理即是包含了仁、德的儒家之“道”,這即認為藝是通于道的。譬如禮樂之藝通于禮樂之道。反之,道可借由藝而顯,譬如禮樂之道即禮樂文化精神是通過禮樂之藝的表現(xiàn)從而彰顯的。譬如進退禮讓、上下尊卑等等的規(guī)則,就是禮之藝,是禮儀之道(德)的表現(xiàn)。這才是孔子強調(diào)“游于藝”的關鍵。一個人如果不明道義,單獨講“藝”,那是沒有任何價值意義的,正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之意(《論語·里仁第四》)。這樣的人在禮、樂面前是無動于衷的。要之,孔子之所以將“游于藝”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放在一章并說,說明藝和道有著某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就是朱子他們所講的藝中有“義理之趣”,即藝中有道,通過藝可至于道。道是本體,藝是末用;道藝一體、道藝統(tǒng)一。在《莊子》思想中,基本上表現(xiàn)出和儒家一致的觀點。在游心于技的故事——庖丁解牛中,文惠君見庖丁解牛過程后盛贊庖丁技藝純熟,但是庖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養(yǎng)生主》)。列御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的故事也表明,列御寇一套嫻熟的技能表現(xiàn)并沒有贏得伯昏無人的肯定,伯昏無人稱其“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田子方》)。這兩則故事皆是說技藝的嫻熟還不是技藝的最高境界,技的最高境界道是“進乎技”的道,道要高于藝一層。這一點在《天地》篇中表述得更為確切:“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事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藝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天地》)。道藝一體,藝卑道尊的思想,這也是后來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劃分為不同地位、品第的思想根據(jù)。

      儒、道兩家在道藝關系論上也存在一些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對“道”的意義界定上的不同。儒、道兩家都言“道”,“道”皆是兩家思想中的最高概念,但是儒家之“道”,即和“游于藝”命題所在同一篇章的“志于道”之“道”,主要是指一種社會倫理道德,一種理想人生、人生理想,其內(nèi)容包含了所依之仁、所據(jù)之德,確切說是一種人道。人道表現(xiàn)在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和各種層面,如家庭、社會和國家。個體在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國情懷和政治秩序的倫理道德,李澤厚稱之為“實踐理性”。在儒家看來,這也就是人道。雖然儒家也講天道,但天道不是宇宙論意義上的天道,而是人生論意義上的價值理性。天道是人道的依據(jù),人道是合于天道的人道,這一點也是和老莊道家的區(qū)別。如張岱年先生也同樣指出:“(孔子、墨子)他們既沒有特殊的宇宙論,也沒有特殊的人性論,他們一生所辛苦倡導的,是人生之當然準則與其聯(lián)屬的政治理想”“在《論語》中,所謂的‘道’,即專指‘人道’”“在孔子,道與仁,只是一事,亦稱為義。從其為原則謂之道;從其為當然謂之義;而道之內(nèi)容便是仁”[19]254。所以,明此我們也就容易理解與“游于藝”同一章內(nèi)容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也就明白了何以是只提道、德、仁、藝了?!暗馈蓖瑯右彩堑兰艺軐W思想的最高概念。老、莊都言道,其意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老子之道是創(chuàng)生萬物、蓄養(yǎng)萬物的無為之道,是自然,具有宇宙論的意義,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0]117,莊子之道是將老子宇宙論的自然之道落實于現(xiàn)實人生中的自由之道,用來強調(diào)的是個體的精神自由,具有境界論意義。庖丁解牛中的游心于技,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通過技能在精神上達到的一種自由境界,是通過技藝所達到的精神性、審美性的愉悅。這種精神性、審美性的愉悅,正是自由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前文所說的莊子“游”論思想之所以形成的原因所在。即面對殘酷艱辛的社會現(xiàn)實,莊子強調(diào)用“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個體精神去超越、去化解,這是莊子“游”論思想的原始起點,也是其最終旨歸。

      綜上,在“游”論思想視域之下,我們能清楚地看見儒、道兩家關于道藝關系的論述;反過來,通過對兩家道藝思想的簡略考察,我們也能更準確地理解兩家“游于藝”和“游心”兩個命題背后豐富和深刻的含義,也可以看到儒道兩家對“技”(藝)之內(nèi)容、道藝地位、道藝關系的認識基本一致。兩家雖然對“道”的具體內(nèi)容和關注各有不同的認識和界定,但考慮到他們所生時代,都是面對混亂的人世局面、艱辛的人世生活而各自開出的一種自我解救之路。所以,在某種層面可以說他們是殊途同歸的。

      參考文獻:

      [1] 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許慎.說文解字(校訂本)[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4] 詹艾斌.孔子“游于藝”命題解讀[J].江漢論壇,2005(04).

      [5] 何晏,邢昺.論語注疏解經(jīng)[M].明代毛氏汲古閣刊本.

      [6]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 朱彬.禮記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 何晏.論語集解義疏[M].皇侃,疏.《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刊本.

      [10]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11] 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

      [12] 王傳林.《莊子》之“游"探微[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5(11).

      [13] 陳赟.自由之思與莊子哲學的出發(fā)點[J].齊魯學刊,2017(5).

      [14]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6]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17] 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上編)[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18] 于安瀾.畫史叢書(第二冊)[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19]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0] 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責任編輯:楊 飛 王勤美)

      猜你喜歡
      比較
      從小說到電影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32:19
      吳昌碩和黃牧甫篆刻藝術比較
      村上春樹《1Q84》與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比較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6:57:19
      孔子與荀子文質(zhì)觀比較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6:47:37
      我國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制度比較研究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電影《千年之戀·源氏物語》與《源氏物語千年之謎》的比較
      宋代尚意與晚明尚奇書學思想的探析與比較
      同曲異調(diào)共流芳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比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
      桑日县| 韶山市| 大余县| 伊吾县| 洛南县| 梨树县| 五寨县| 耒阳市| 团风县| 墨竹工卡县| 平武县| 三河市| 莆田市| 温泉县| 金湖县| 平阴县| 乐山市| 昆明市| 昌吉市| 游戏| 洪洞县| 灵川县| 和平县| 澄迈县| 博白县| 云浮市| 桦南县| 长宁区| 郑州市| 上饶市| 安溪县| 察隅县| 丰县| 张家川| 秦安县| 江安县| 邳州市| 泰安市| 宝坻区| 贡山|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