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審視

      2019-09-10 07:22:44劉友田陳玉斌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人的解放現實的人無產階級

      劉友田 陳玉斌

      摘要:如果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看成一部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史詩,那么,人的解放就是這部史詩的邏輯主題。在人的解放的邏輯主題中,“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對宗教和德國現實社會的批判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主線,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中介。

      關鍵詞:馬克思;人的解放;現實的人;宗教批判;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 2019)01-0014-09

      從《萊茵報》到《德法年鑒》這一時期,為了解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關系的困惑,馬克思拒絕了為《普魯士國家報》撰稿的邀請,在名為克羅茨納赫的小鎮(zhèn)上殫精竭慮地潛心鉆研,以期用科學的世界觀來回答現實領域中人的解放問題。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撰寫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的科學論斷,完成了對黑格爾哲學的第一次倒戈。在此基礎上,他又發(fā)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裂問題,即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對立。為解決這一矛盾,馬克思撰寫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明確提出構建市民社會一元論的邏輯架構,繼而探索出實現人的解放的依靠力量這一有力武器,為人的解放勾勒了光明圖景。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研究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經典著作之一。劉洪剛在《落后國家的跨越發(fā)展:德國何以實現人類解放——重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載于《理論月刊> 2012年第10期)中指出,德國人實現解放是可能的,這種可能來源于落后的德國現實和先進的德國思想的有機結合。羅克全、劉秀在《“人類解放”的前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再研究》(載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年第4期)中指出,對宗教異化現象、德國落后的政治以及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基礎和前提,而在實踐哲學指導下的無產階級則是承擔這一歷史重任的主體力量。張楠、田冠浩在《馬克思的法哲學批判及其解放旨趣》(載于《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中指出,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為人的解放形塑了基本方向和樣態(tài)??v觀學者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為文本對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大多以批判為理論視角,進而指出實現人的解放的前提、力量和路徑。但是,鮮有學者用邏輯的視角來審視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本文以邏輯視角為主要線索,以整體性、批判性的眼光對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邏輯主線、邏輯中介展開深入探討,以期更清晰地把握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人的解放思想。

      一、“現實的人”: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

      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青年馬克思從人的本質——自我意識這一觀點出發(fā),在對束縛人的自由、禁錮人的思想、泯滅人的價值的宗教神學批判的基礎上,闡明了自己的無神論立場。他認為,宗教神學是毀滅人性的“罌粟”,是禁錮人的自由的“鎖鏈”,是與人的本質相悖離的“精神鴉片”,對上帝存在的任何證明都不外是對于人的本質——自我意識——存在的確證,因為當人承認上帝存在的時候,首先是自我意識的確證,直接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識之中。

      除了對宗教神學的批判,馬克思還痛斥了普魯士黑暗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進一步將人的自我意識具體化為自由,將人的理性化為自由,將自由視為人所固有的本性。馬克思對人的本性自由的理解,不是青年黑格爾派將自由視為絕對精神的產物,而是同黑格爾一樣的“定在中的自由”,即受政治國家和現實生活所約束的自由。但是,他又不同于黑格爾將普魯士國家視為理性的體現,而是認為它僅僅“應該”是理性自由的體現,但這一過程尚未完成和實現。因為在馬克思看來,體現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自由、符合人的本質的國家應建立在理性的自由之上,而非以宗教神學為根基。因此,個人服從國家不是無條件的,只有國家體現理性自由的時候,即真正符合人的本質的國家,才是值得服從的。

      然而,現實的生活再次使馬克思感到失望,他深深地發(fā)現,現代社會與理想中的社會相差甚遠,現實世界是一個“被分裂的人類世界”,造成分裂的根源在于人已成為利益的奴隸,完全服從于利益的驅使。在現實世界中,“利益是很有眼力的。……整個世界都是它的眼中釘,……私人利益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最終目的”[1](P272-273)。雖然馬克思強烈反對私人利益對代表普遍利益的國家的僭越,但在事實上,國家作為人的利益、人的本質代表者的光輝形象時刻都在遭受著損害和侵蝕。利益的沖突、現實的分裂,給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思考帶來了困惑和迷茫,也正是這一困惑和迷茫,使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抽象觀點開始發(fā)生動搖,這為其跳出唯心主義的人的本質論怪圈打開了缺口,為其向“現實的人”的轉變奠定了思想基礎。

      《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克服了信仰“危機”,完成了“兩個轉變”,這為其探索人的解放問題打開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徑,創(chuàng)造了新局面。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既摒棄了黑格爾的“抽象理性的人”,也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自身”,從現實世界的人的實際活動、物質生產狀況和物質生活條件去揭示人的本質。正如恩格斯所言:“要使我們的‘人成為某種真實的東西?!盵2](P13)正如費爾巴哈將人視為宗教神學的基礎一樣,馬克思將處在現實生活中的市民社會的人作為“國家基礎的現實的主體”。“國家‘所謂合乎理性,無非是‘指現實的人的理性達到了現實性。這樣,國家不再是抽象理性的產物,而是現實的人的創(chuàng)造物;同時理性也不再是人的本質,它不過是人的屬性?!盵3](P157)既然現實的人制造了所謂的天國的秘密,那么,就不應該再去尋找天國中撲朔迷離的人,不應該再去尋找人的“海市蜃樓”,而應當研究現實塵寰中活生生的人。

      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時,曾將人當作宗教的“中心”和“基礎”,他認為,人應該在宗教中去尋找人的本質,并將人的本質歸還給“人本身”,人是有自身存在的價值的,不是宗教的“奴仆”和“附屬品”,沒有生而為宗教服務的天然“使命”。對于這一點,馬克思是認同的,但馬克思如果僅僅駐足于此,裹步不前,那么,他就不會“成為馬克思”。也正是在此時,馬克思邁出了超越費爾巴哈的關鍵一步,將人的本質的大旗轉到了現實生活,“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4](P3)。由此可見,馬克思已看到人的“社會特質”,這種以“社會特質”為主要特質的人就是“現實的人”。

      對于“現實的人”,“應當從人的整個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產物中、從人的無限多樣的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從人類社會完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去考查”[5](P34)?!艾F實的人”具有豐富的內涵:第一,“現實的人”是“人本身”。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基礎上,對宗教、宗教產生的現實基礎以及孕育這種現實基礎的思辨哲學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要實現批判的徹底性,必須超出德國的現存狀況,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必須上升到人的高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做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重要論斷。第二,“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其孤立地、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地探討人,不如將人置于現實的生活之中,處于現實生活,與現實世界中的各類事物產生聯(lián)系、發(fā)生關系的人才是豐富的、現實的、有價值的人,才是“現實的人”。第三,“現實的人”既是劇中人,也是劇作者。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基礎上,馬克思將“現實的人”進一步具體化為“現實的個人”?!罢窃凇F實的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的分析中,馬克思揭示出人既是特定歷史條件的承擔者,又是未來歷史的開創(chuàng)者。”[6](P21)“現實的個人”是具有生命的個體,是進行社會交往的個體,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個體。因此,人既是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劇中人”,也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劇作者”。

      “現實的人”以現實社會為基礎,是現實存在的人,是主體與客體、自然與社會、歷史與現實、個體與群體辯證統(tǒng)一的人,即恩格斯所說的“我們的‘人”。既然“現實的人”以現實社會為基礎,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兩種生存狀態(tài),一種是被束縛的狀態(tài),一種是自由解放的狀態(tài)。就當時的德國現狀來看,宗教的束縛、封建專制的壓迫、社會制度的腐朽等都使人處于奴役狀態(tài)之中,毫無自由可言,更遑論人的解放。要擺脫人的奴役狀態(tài),實現人的解放,關鍵在于處于奴役狀態(tài)中的人要透過被社會現象蒙蔽的雙眼看清社會的本質。只有“現實的人”,才具有看清社會現實的潛質,具有擺脫奴役狀態(tài)的思維,才具有現實性和革命性,才能深刻把握德國的現實狀況,才能不被宗教神學和現實社會蒙蔽雙眼,進而在反抗現實壓迫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解放。只有回歸到“現實的人”,并從“現實的人”這一基礎出發(fā),才能使人在反抗奴役的狀態(tài)中實現人的解放,實現“人的最高本質”,這不僅是當時德國的社會現實和人的生存狀態(tài)決定的,更為重要的是,是“現實的人”的本質所決定的。因此,“現實的人”,既是馬克思研究“人的問題”的現實基礎,也是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起點。

      二、對宗教、現實的批判: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主線

      批判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最鮮明的特征,從批判維度來看,既有經驗性批判、革命性批判,還有建設性批判;從批判內容來看,既有對歷史法學派、實踐政治派、理論政治派的批判,又有對宗教、政治、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通過研讀《(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可以發(fā)現,馬克思運用高超的批判思維鞭辟入里地指出了德國人尚未獲得解放的種種根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批判思維是研究馬克恩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主線。

      1.對宗教的批判:開啟人的解放的大門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馬克思解決了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問題,為《論猶太人問題》的寫作開辟了道路。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區(qū)分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三者之間的層次、性質以及邏輯關系,并進一步指出政治解放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突破這一局限才能為人的解放提供可能,但以何種方式、憑借何種力量實現這一解放,文章并未提及,而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進行了具體論述。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淪猶太人問題》中的結論為出發(fā)點,提綱挈領地勾勒了德國復活之日壯麗圖景,由此可見,《(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對《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延伸和對《論猶太人問題》的承接?!叮ê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雖然是以黑格爾法哲學為重點批判對象,但是,是以宗教批判為切入點,由此拉開了探尋人的解放的序幕。從表面上看,黑格爾法哲學和宗教并無關聯(lián),但在深入考察宗教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世俗基礎后,就能透過無聯(lián)系的表面發(fā)現其隱藏著的聯(lián)系。在西方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中,人性與神性、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博弈始終是影響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甚至思想家們都為此感到迷茫,稱之為無法逾越的“鴻溝”。在黑格爾哲學中,絕對精神是產生、外化為世界的主體,就其本質來講,它是非對象性的存在,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前就本然存在,哲學、宗教、法律等上層建筑都是它的外化和表現。因此,費爾巴哈有言曰:“‘絕對哲學的秘密,因此就是神學的秘密?!盵7](P52)那么,對宗教的批判將是開啟人的解放大門的鑰匙,“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4](P3)。

      與物質實體不同,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存在,“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4](P3)。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人不再甘愿做單純的自然存在物,而是進行感性的、能動的實踐活動。由此,人就成了與動物相區(qū)別的類存在物,這就要求人必須在自身存在中確證自我意識的存在,并在實踐中表現出這一存在并將其回歸自身。此外,馬克思還將宗教稱之為“顛倒的世界意識”,并將其喻之為“虛幻的花朵”“虛幻的太陽”,因為花朵能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太陽能照亮黎明前的黑暗,能溫暖冬日里的嚴寒,都是令人慰藉的美好存在。但是,用“虛幻”這一形容詞予以限定,是要表明宗教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具有虛無縹緲性,既不可觸也不可及??v然這一使人幸福的美好事物是“虛幻”的,也足以吸引人們的駐足、凝望和向往,因為美麗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能夠使人產生擺脫現實處境的幻覺,獲得幸福的意境。深入挖掘《(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對宗教的批判,可以發(fā)現馬克思在批判中隱藏著肯定,在肯定中包含著抗議。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人們擺脫苦難世界的精神慰藉,是獲得現世幸福的心靈寄托,是抗議壓迫的道德工具。在宗教世界里,人們能看到無情世界的有情,能感受到冷酷世界的溫度,宗教猶如鴉片一樣能為被壓迫的生靈提供短暫的精神活力。但是,馬克思決不允許人們在這種“溫情”中越陷越深,必須幫助人們擺脫“鴉片”的成癮性,他將矛頭對準了宗教,只有徹底否定宗教,揭開宗教虛偽的面紗,才能露出其猙獰的廬山真面目。這樣,宗教“在人問的存在就名譽掃地了”[4](P3),才能“拋棄那需要幻覺的處境”[4](P4),這樣,人民才能沖出黑暗的隧道,迎來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和解放。

      對宗教異化的揭露,既是馬克思迫切揭開宗教虛偽面紗的現實需要,也是撕碎宗教鎖鏈的力量來源。馬克思認為,生活在宗教世界中的人,由于宗教對心靈和精神的束縛,使人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和運用,使人沉浸幻想而不敢面對現實,那么,人的理智的思考也將被宗教所扼殺。相反,人們越害怕現實的苦難,宗教頭上的光環(huán)就越閃耀,人們對宗教越虔誠,宗教對人的壓迫就越得寸進尺,宗教會抓住這種異己的力量進而反作用于人,控制人、折磨人,使人不得翻身。在本質上,宗教異化與勞動異化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同異化狀態(tài)下勞動作為人生存的手段一樣,宗教異化也內在地隱藏著個體擺脫宗教束縛的訴求。但是,只有訴求卻沒有實際行動,脫離宗教壓制的希望便成了無源之水,都將付之空談。只有通過變革異化的現實實踐,人的本質力量才能得到確認。擺脫宗教異化的關鍵在于顛倒“顛倒的世界”,匡正“頭足倒置”的世界意識,實現由真理的彼岸向真理的此岸過渡,由虛幻表象向現實本質飛躍,這樣,反對精神撫慰的世界的斗爭才能獲得勝利。

      宗教雖然是撫慰痛苦的精神慰藉,但是,對異化的現實世界的反抗卻是悄無聲息的,它仍然是包羅萬象的總根據。由于“唯靈論的榮譽問題”,使得宗教給予人們的仍是虛幻的憧憬而非變革現實、沖破牢籠的現實力量,這不僅使現實的苦難沒有減輕,卻使人們的痛苦愈發(fā)加深。如果不從宗教的異化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變革現實世界的夙愿就無從談起?;诖?,馬克思以更加堅決的態(tài)度對宗教展開了批判,渴望苦難塵世中的批判的胚芽落地生根、茁壯生長,以期徹底擺脫宗教的異化,擺脫宗教對人性的壓制,從而開啟真正屬于人的解放的大門,開辟真正屬于人的解放的康莊大道,并在這一大道上愈走愈寬、愈行愈遠。

      2.對德國現實的批判:掃除人的解放的障礙

      馬克思將自身置于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并以時代發(fā)展的眼光對德國現實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審視。馬克思明確提出,德國人要實現解放必須要“從德國的現狀[status quol本身出發(fā)”[4](P4),對德國的政治狀況、政治制度予以深刻批判,而且還要批判作為現存政治、制度的抽象繼續(xù)的黑格爾法哲學,從而掃除德國人乃至全人類解放的障礙。當時德國的現實狀況,不管是政治、經濟,還足社會制度,都落后于同時代的現代國家,如法國、英國等。對宗教的批判為實現人的解放打開了大門,但馬克思并未止步于純理論的批判,而是將矛頭進一步對準了德國黑暗的現實。當時的德國,是由38個獨立的邦和自由的市組成的邦聯(lián),也就是所謂的德意志邦聯(lián)。在名義上,邦聯(lián)會議是最高的權力機關,但實際上,各邦、市卻相互掣肘、獨立為政,為了謀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們自己制定法律、貿易規(guī)則、關稅制度等,整個邦聯(lián)內部毫無統(tǒng)一可言?!皧W地利首相、神圣同盟的主要締造者梅特涅作為歐洲封建勢力的代表,掌控著處理德意志重大事務的權力”[8](P68),這嚴重阻礙了德國的發(fā)展。此外,隨著工業(yè)革命延伸到德國,德國資產階級為使貿易順利,不得不依附于普魯士王權的維系和德國封建貴族的保護,因而對工人進行了更為嚴厲的剝削。由此可見,在整個德國內部,無產階級處于社會最底層,深受壓迫,毫無自由和公平可言。如果不對德國現存的現實進行批判,德國人就無法突破政治解放的局限,人的解放也將失去現實基礎。馬克思對德國現實社會的批判,從理論上看表現為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從實踐上看表現為破除德國人實現解放道路上的一切障礙,對實現人的解放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對德國現存制度的批判既是德國人民反對德國現存制度的理論基礎,也是德國人民反對德國現存制度的現實需要。馬克思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他指出,消滅現存制度既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因為德國現存制度遠遠落后于同時代的其他現代國家,在英、法等現代國家越是腐朽的、落后的、遭人摒棄的制度,在德國越是將其視為新生的、先進的、美好的制度,英、法等國淘汰的貿易限制、關稅等政策來到德國就像雨后春筍般新鮮,英、法等國要逐步消滅的壟斷制度在德國卻要將其發(fā)展到極致,英、法等國關于財產的統(tǒng)治問題是由社會所支配的而在德國私有財產成了束縛國民的工具等。如果將落后的制度與現代國家的“政治文明”結合起來,就會陷入缺陷的漩渦,造成發(fā)展的障礙。德國革命如果僅僅從各國的現狀本身出發(fā),即使否定了1843年的德國制度,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其結果也會是“時代錯亂”的狀況,德國既不會像1789年的法國一樣處在時代發(fā)展的前沿,也不會像現在的法國一樣處在“當代的焦點”?!凹词刮曳穸朔蠓鄣陌l(fā)辮,我還是要同沒有敷粉的發(fā)辮打交道?!盵4](P4-5)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放棄與“低于歷史水平”的德國現存制度進行斗爭。恰恰相反,德國現存制度依然必須成為批判的對象,正如一個喪失道德底線的人一樣,依然是道德譴責和人們唾棄的對象。所以,在同這種制度的斗爭中,德國人必須要上升到實現解放的高度,不僅要駁倒這個“敵人”,還要消滅這個“敵人”,進而終結德國制度的悲劇。馬克思認為,歷史法學派①極力維護德國專制制度的行為,如同以色列人上帝的奴仆——摩西一樣,“只顯示了自己的后背[ aposterio-ri]”[4](P5),因為他們把農奴反抗的每一聲吶喊都宣布為反叛,用卑鄙的行為替現存的制度辯護。在馬克思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反動行為。那些帶有自由思想的德意志狂徒們,試圖回避德國的現狀,到“史前的條頓原始森林”中去尋找德國的“自由歷史”,完全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破壞森林的寧靜。因此,“向德國制度開火”已時不我待,消滅這個“敵人”已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批判才能超越自己本身,德國人憤怒的情感才能徹底釋放,不可抗拒的解放需求才能真正實現。

      在馬克思看來,反對和否定德國的現實,不僅具有民族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這是因為,舊制度的公開完成已成為德國的現狀,而舊制度是現代國家的缺陷和舛錯。馬克思指出:“專制制度的唯一思想就是輕視人,使人非人化?!盵9](P58)諸如英、法等國,雖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但只是在“天國”的政治領域的變革,廢除私有財產特權,宣告人民主權平等都是虛幻的、抽象的,不具現實性;而現實世界中“市民社會”領域卻沒有變革,不僅沒有廢除私有財產特權,反而以人與人之間的分裂、不平等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這就使現代國家“隱蔽的缺陷”暴露無遺。毫無疑問,德國當前的政治狀況完全可以認定為歷史的某種重演,但這種重演——舊制度的悲劇作為德國的幽靈在演著自己的喜劇——對經歷過自己悲劇歷史的國家是很有教益的,因為舊制度能夠證明自身的合理性,但它最終會悲劇性地走向滅亡。

      若要將悲劇性滅亡的結果轉化為愉快的歷史結局,必須將現存制度的批判提升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高度。盡管德國的現實應該受到徹底的否定,但是,真正徹底的否定要超越德國現存的政治水平,上升到世界性的時代高度。德國的現實特別是當代德國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落后于同時代的世界發(fā)展水平,但是,德國的思想政治狀況特別是當代德國的法哲學、國家哲學是唯一能與同時代現實相媲美的。這是因為,德國人雖然沒有在現實中經歷英、法等國走過的歷史,但在思想觀念中伴隨了英、法等國走過的歷史;德國人雖然沒有成為該世紀歷史的同時代人,卻是該世紀哲學的同時代人。由此可見,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才是最重要的批判,才是觸及靈魂的批判,只有從黑格爾法哲學人手,批判才能觸及德國現存問題的中心,“對這種哲學的批判既是對現代國家以及同它相聯(lián)系的現實所做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對迄今為止的德國政治意識和法意識的整個形式的堅決否定”[4](P10)。德國人要實現解放,必須摒棄理論政治派①的錯誤認知,既要批判反映德國現實的“原本”,又要批判反映德國現實和英、法等國現實的德國哲學的“副本”,立足時代問題的中心,用超越黑格爾法哲學的理論指導德國革命。

      三、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邏輯中介

      為了尋求德國獲得解放的現實可能,馬克思分析了法、德兩國工人運動的現實狀況,并一針見血地指明了德國人實現解放的力量和方式,那就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這一重要思想,也是馬克思在法國巴黎深入工人運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1.無產階級:實現人的解放的“心臟”

      馬克思指出,德國革命的前景是實現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將超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元對立的架構,使個體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勞動實踐、自己的社會關系之間,成為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動力量的類存在物,不再通過政治力量的形式表現出來,實現個體的人與社會力量的有機統(tǒng)一。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總結了法國革命的經驗,并對德國的實際狀況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就德國而言,局部的純政治的革命已是烏托邦式的夢想。因為依據法國革命的經驗,革命必須有一個能夠代表社會的階級,有一個扮演解放者的總代表,有一個能夠為革命提供能量的“心臟”。在法國,資產階級擔當了這一角色;而在德國,資產階級在進行反對封建階級斗爭的同時,無產階級已經開始反對資產階級了,德國資產階級向往革命,但未等到收獲,就已經遭遇暴風雨;未等沖破迷霧,就已經迷失在霧中;未等搬走自己腳下的石頭,自己腳下又出現了新的障礙;未等表現出自己的博大心胸,就露出了自己的小肚雞腸。因此,德國革命的希望不在于資產階級。馬克思繼續(xù)指出,德國人民應立意高遠,既不能直接否定德國現存的狀況,也不能直接肯定他們觀念上的國家的存在。因為,無論是否定現存制度,還是肯定觀念國家,其結果都是在德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而德國人民只要擦亮眼睛,就能看到鄰國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因此,德國革命的目標只能是實現人的解放。

      一種現存的社會制度,無論它的缺陷有多大、腐朽有多深、荒謬有多么可笑,都會受到統(tǒng)治者的極力維護,因為他們需要用此種制度來捍衛(wèi)自身的既得利益,他們手中握有反抗對立階級、鞏固自己政權的暴力機器。由此可見,推翻一種現存制度并非易事,需要無數人的努力,甚至需要流血和犧牲,實現人的解放亦是如此。實現這一解放目標,資產階級已不再是人民的依靠力量,那么,實現人的解放的“心臟”在哪里?

      在當時的德國,存在著這樣兩個派別:一是脫離哲學進行革命斗爭的實踐政治派②,二是完全依靠哲學進行革命斗爭的理論政治派。馬克思深入剖析這兩個派別后指出,實踐政治派沒有將哲學納入德國的現實范圍,忽視了德國人民現實生活胚芽在他們腦殼中萌生的實際狀況,甚至認為哲學不足以指導德國的實踐,因此,在現實實踐中完全脫離哲學的指導,因而不可能消滅哲學;而理論政治派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只不過錯誤的因素截然相反,他們認為德國目前的斗爭只是“哲學同德國世界的批判性斗爭”,沒有將哲學看成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雖然哲學只是這個世界在觀念上的補充,因此,他們以為“不消滅哲學,就能夠使哲學變成現實?!盵4](P10)這兩個派別的缺陷在于,一個脫離現實談實踐,一個脫離現實談理論,都割裂了現實與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也是因為這一致命的缺陷,使得他們無法成為領導德國進行革命的“心臟”。

      為了尋找這一階級,“馬克思分析了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德國無產階級,指出其從產生之初就與資產階級相矛盾,而且是隨著社會結構的急劇分化,特別是隨著中間階級的破產和解體逐步發(fā)展和壯大起來的”[10](P15)。無產階級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是人為造成的貧困階級,這一階級的貧困帶有普遍性,是普遍貧困,而非局部貧困;這一階級的貧困帶有必然性,是工業(yè)資本家剝削的必然結果,而非一般貧困?!肮I(yè)運動”、資本家的貪婪、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共同造就了一無所有的無產者階級,無產者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受到的“普遍的不公正”的“待遇”,使他們作為“人”的自由也相應喪失。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是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如果不是有渴望自由的需要,如果不是有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需要,是不會發(fā)出解放呼聲的,是不會站起來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那么,實現解放的現實可能在哪里呢?

      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是同德國現存制度的前提——“使人非人化”——全面對立的階級,他們擁有從根本上進行革命、摧毀一切奴役人的自由的制度的潛質。因此,無產階級要解放自己,必須從根本上變革現存社會及其一切關系,否則,無產階級就不能實現解放。馬克思從無產階級被壓迫的殘酷性、渴望自由的強烈性、從事生產的進步性以及發(fā)動革命的徹底性,看到了無產階級是德國現存階級中唯一具有蓬勃生命力和昂揚戰(zhàn)斗力的解放階級。無產階級為了擺脫資本家的壓榨,他們須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無窮的革命力量同私有財產占有者、私有利益規(guī)則制定者及其所屬階級進行殊死搏斗,無產階級的階級實質、歷史重任、斗爭目標也要求其必須消滅束縛、壓榨、剝削自己的階級。無產階級始終與廣大勞苦大眾站在一起,通過發(fā)動社會主義革命來拯救被枷鎖所束縛的階級、被資本家所奴役的階級于水火,這是毫無出路的無產階級進行自救、重獲新生、實現解放的唯一途徑。由此可見、無產階級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心臟”,德國人實現解放的力量和路徑是德國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世界范圍內全人類的解放就需要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全球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革命。

      2.哲學:實現人的解放的“頭腦”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明確了哲學在實現“普遍的人的解放”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現實作用,他指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4](P18)哲學與無產階級存在著必然的聯(lián)系,哲學是無產階級發(fā)動社會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無產階級是將哲學這一先進理論變?yōu)楝F實實踐的先進階級。正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講的:“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身。”[4](P18)無產階級爭取人的解放的革命運動如果沒有哲學的指導,就會漫無目的,失去方向,實現人的解放也將步履維艱。只有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彰顯先進價值的哲學,才能稱其為“頭腦”,這也充分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先進性和革命性。無產階級只有把哲學當作實現自身解放的精神武器,才會變成現實的物質力量,給自身注入磅礴的氣勢和無窮的力量,“才能使無產階級這一‘表明一切等級解體的等級歸于消滅”[8](P69)。而此時,哲學也階段性地實現了其作為“頭腦”的使命,當哲學開啟指導全人類解放事業(yè)的征程時,哲學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消滅“舊哲學”,建立“新哲學”,這也充分凸顯丫馬克思哲學的徹底性和建設性。理論之所以具有物質力量,是因為它能說服群眾,而只有徹底的理淪,才能說服群眾。所謂徹底,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質,找準事物的關鍵,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哲學就是從實現解放的根本——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出發(fā)來批判宗教的理論,來推翻侮辱、蔑視、奴役人的一切社會關系和一切階級,無產階級進行解放的革命只有從這一理論開始,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

      馬克思認為,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決定了反映德國資產階級要求的德國哲學,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沒有勇氣發(fā)動革命。因而,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兩個根本缺陷:一是將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置于脫離人類實踐活動之外的“大自然”,并將其稱為“大自然”的“天意”、“宇宙藍圖”,將資產階級變革社會的實踐活動歸納為抽象的精神活動,并將精神看作唯一具有價值的積極因素;二是將廣大群眾看成毫無目的、計劃的“精神材料”,看作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群氓”,甚至遺棄、蔑視自己的群眾。因此,馬克思指出,幫助德國結束這一現實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革命。但是,革命并非漫無目的的反抗,而應有其正確的“頭腦”的指導。

      馬克思認為,要達到對黑格爾法哲學的徹底批判,要獲得德國革命的成功,要實現德國人真正的解放,就必須堅持現實與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一方面,脫離現實的理論是落后的理論,不足以指導當前的實踐,也不可能實現實踐的成功;另一方面,脫離現實的實踐是沒有根據的實踐,不能起到理想的實踐效果,也不足以使實踐獲得成功。德國人要獲得解放,就必須立足現實、把握時代、胸懷未來,用與現實相結合的理論去指導現實實踐,用與現實相適應的實踐去反作用現實理論,以實現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眼光進行革命斗爭,以科學性、革命性、先進性的理論指導革命斗爭。這一眼光和理論就是實現人的解放的眼光和理論,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眼光和理論,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眼光和理論。只有實現現實與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真正達到革命的理想效果,贏得革命的成功,收獲革命的果實。當時的德國,物質資料還沒有實現極大豐富,勞動仍是生存的手段,還未成為人的第一需要,人們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和金錢的枷鎖中,無任何自由可言。馬克思看到這一現狀,內心隱隱作痛,他指出,無產階級只有與哲學實現統(tǒng)一,即“心臟”和“頭腦”的結合,一切內在的條件一旦成熟,樸素的德國人民的園地就會被思想的閃電所擊中,“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4](P18)。

      四 結語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正式啟航,是人類解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對爭取人的解放的革命斗爭具有重要的精神鼓舞和價值引領作用,意義深遠而重大。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以一個革命者的姿態(tài),喊出了實現“人的解放”的口號,號召受壓迫、受奴役、受摧殘的無產者奮起反抗、進行戰(zhàn)斗,以捍衛(wèi)自身的自由、爭取自身的利益、實現自身的解放?!叮ê诟駹柗ㄕ軐W批判)導言》的寫作距今已有170余年,以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以壓迫、反抗為主旨的19世紀的德國相比,無論在時代條件上還是社會現狀上,都已無相較之價值。如何發(fā)揮和運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關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論價值,指導新時代中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善一切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進而構建指導中國未來實現更好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將成為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和極具價值的課題。只有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才是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只有實現這一目標,鎖鏈和枷鎖才能熔化,花朵和太陽才會更加光彩奪目,而行進在新時代康莊大道上的我們,正以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為指導,沿著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理想目標闊步前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陳先達,靳輝明.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尹星凡,黃承烈,從抽象的人到現實的人[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6]仰海峰.人的存在與自由——馬克思關于人的五個論題[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7]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榮振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8]孫凱.論《(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批判性的雙重向度及當代啟示[J].理論與現代化,2017(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陳玉斌,劉友田.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啟航——基于《德法年鑒》時期的考察[J].理論界,2018(6-7).

      ①歷史法學派是18世紀末在德國興起的一個法學流派。其特征是反對古典自然法學派,強調法律應體現民族精神和歷史傳統(tǒng);反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重視習慣法;反對制定普遍適用的法典,主要代表人物有古·胡果、弗·卡·薩維尼等人。

      ①理論政治派是馬克思根據他在《萊茵報》從事編輯活動的一般體會,對政治反對派做出的劃分,另一派馬克思稱之為“實踐政治派”。理論政治派帶有整個青年黑格爾運動的特征,雖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但又使哲學脫離現實,從而在事實上日益脫離革命斗爭。

      ②實踐政治派包括一些自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及民主派的代表,他們提出實踐政治的要求,要么是為爭取立憲君主制而奮斗,要么是為爭取民主主義共和制而奮斗。

      猜你喜歡
      人的解放現實的人無產階級
      馬克思貧困化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
      在批判中尋求解放
      關于青年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思考
      現代交際(2016年14期)2016-08-15 15:02:42
      對時代觀視閾下《共產黨宣言》的思考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14:18:10
      淺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涵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16:57:36
      讀列寧的《論我國革命》
      商(2016年5期)2016-03-28 10:13:01
      歷史唯物主義通過“人”走向現實深處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34:22
      青年馬克思對人的認識的轉變
      世紀橋(2015年6期)2015-07-06 23:48:01
      為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掃清障礙,實現“人的解放”
      齊魯周刊(2015年23期)2015-06-26 09:45:47
      從“政治解放”概念看馬克思與布魯諾·鮑威爾哲學思想的關聯(lián)
      濉溪县| 揭东县| 虹口区| 砚山县| 岑巩县| 进贤县| 鲁甸县| 稷山县| 万州区| 额济纳旗| 淅川县| 三河市| 东兰县| 万全县| 石台县| 罗定市| 汶上县| 疏勒县| 古浪县| 明水县| 胶州市| 高要市| 石泉县| 高台县| 吴堡县| 洛隆县| 清涧县| 昌吉市| 镇巴县| 昌宁县| 团风县| 双流县| 遂溪县| 修文县| 内乡县| 岚皋县| 穆棱市| 工布江达县| 麻江县| 封丘县|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