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根
摘要:語文的本質(zhì)是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師生共讀名著,要認真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快樂閱讀;學會閱讀;享受閱讀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量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量,才能形成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小學階段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由此可見,課外閱讀特別是讓學生讀整本書是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舉措。在落實大閱讀的過程中,筆者在指導學生讀整本書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下面談?wù)勛约捍譁\的認識。
一、創(chuàng)設(shè)氛圍,讓學生快樂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因此,閱讀應(yīng)是人的一種生活。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課外閱讀的氛圍,讓學生的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學生處在一個具有濃郁書香的氛圍中,就會主動地走進閱讀,快樂閱讀。
(一)“師徒”結(jié)對,開展幫扶閱讀
由于閱讀習慣、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班中學生的閱讀水平難免參差不齊。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教師可采用“師徒”結(jié)對的方式,引導學生共讀。教師挑選喜愛閱讀、閱讀能力較強、樂于助人的學生做“師傅”,“師傅”帶著“徒弟”一起閱讀,幫助“徒弟”減少閱讀障礙,督促“徒弟”完成整本書的閱讀。這樣,全班學生都能主動閱讀。
(二)制訂計劃,養(yǎng)成閱讀習慣
全班一起商量,制定每天的閱讀時間、閱讀量,每周安排一次共讀時間,并制成表格,做好檢查記錄。一般情況,中高年級每天課外閱讀時間為1小時左右,周末可適當增加。同時要強調(diào):如果當天沒有完成閱讀任務(wù),第二天必須及時補讀。有了科學嚴謹?shù)挠媱潱瑢W生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課外閱讀。
(三)倡導共讀,提升閱讀品質(zhì)
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zhì)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做“愛閱讀,會閱讀”的榜樣,成為學生閱讀的最佳示范。同時,親子共讀能極大地提高孩子課外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可利用微信群或QQ群,倡導親子共讀,鼓勵家長交流親子閱讀的方法、體會,交流創(chuàng)建書香家庭的做法等,引導家長積極營造家庭閱讀的氛圍,讓每個家庭都充滿書香。通過教師、學生、家長的共讀,最終提高閱讀的品質(zhì)。
二、指導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溫儒敏教授說:“不要每一本書都那么摳字眼,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否則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yǎng)閱讀興趣來?!毙W階段,重點要教給學生默讀、瀏覽、精讀、略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同時要重視閱讀速度的訓練,使學生六年級畢業(yè)時達到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的要求。
(一)學會瀏覽,提高速度
瀏覽是快速地了解整本書的概貌,這樣既能訓練學生提高默讀速度,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使其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更多的信息。教師可指導學生關(guān)注封面、腰封、目錄、人物、扉頁、封底、作者、編者、譯者、序跋、后記等內(nèi)容,從而了解整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
(二)降低要求,提高能力
學生在讀整本書時,一定會遇到很多“攔路虎”。如果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的讀音,完全理解不懂詞語的意思,學生勢必讀讀停停,反復地查工具書,這樣閱讀活動就會受到干擾,閱讀興趣就會降低。我們可以教學生猜讀: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大概意思;可以根據(jù)章節(jié)題目猜測大概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猜測下文內(nèi)容;也可以把原文內(nèi)容與猜想內(nèi)容進行比較。我們還可以教學生跳讀,即在閱讀的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需求和興趣愛好,選擇跳讀;對不太感興趣的、沒有必要讀的內(nèi)容,可以跳過去,這樣可以讀更多的書。
(三)精讀摘抄,提升素養(yǎng)
整本書的閱讀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精讀法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師可選擇語言雋永、情節(jié)精彩的某些段落,指導學生進行精讀,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思,逐步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把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語段摘抄下來;還要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和疑問。對于閱讀心得的記錄,可從以下幾方面指導:讀完整本書,對哪些內(nèi)容印象最深刻?產(chǎn)生深刻印象的原因是什么?對閱讀的文章進行延伸性思考。這樣手腦并用,閱讀會更精彩,收獲會更多。
三、不同課型,讓學生享受閱讀
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閱讀過程選擇不同的閱讀課型,讓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產(chǎn)生興趣,享受讀整本書的樂趣。
(一)新書導讀課
讀一本好書,就是與書中人物進行一次愉快的交流。新書導讀課,開啟新書閱讀歷程。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觸發(fā)其閱讀期待。導讀課可采用這樣的課堂流程:故事引入——片段賞析——設(shè)置懸念——推薦書籍。如在設(shè)計《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的導讀課時,我安排了這些環(huán)節(jié):首先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出示與三國人物有關(guān)的謎語和歇后語;接著,指導學生看封面、封腰,了解作者和主要內(nèi)容;然后指導其看目錄,讓學生自主交流已了解的精彩故事,說說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的大概內(nèi)容;師生共讀第15章《劉皇叔三顧茅廬》,與課文《三顧茅廬》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出示相關(guān)語段,引導學生體會原著的精髓;最后布置“走進《三國演義》,品析人物個性”的作業(yè)。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熱情,為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二)閱讀推進課
讀整本書對小學生而言是一件富有挑戰(zhàn)性的事,他們一開始興趣盎然,不久就心灰意冷,拖三推四。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持續(xù)閱讀的動力。所以教師要利用每2周一次的閱讀指導課,發(fā)現(xiàn)、肯定亮點,交流困難疑惑,解決典型問題,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如在布置學生讀《草房子》后,在兩周后的閱讀指導課上,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最喜歡書中的哪個人物。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感受。為了鼓勵學生進一步閱讀,我故意說同學們讀得不夠深,對人物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讓學生再認真讀,下兩周舉辦“《草房子》故事會”。于是,學生興趣盎然地再讀《草房子》。通過閱讀推進課,讓學生明白一本好書要多讀幾遍,要慢慢地咀嚼,才能讀出滋味,才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
(三)閱讀分享課
在學生讀完了整本書以后,教師要以分享課的形式來鞏固、優(yōu)化和擴大閱讀成果。如可以把閱讀中的摘錄、批注、閱讀手抄報等匯集起來,在課堂上交流評比;也可以把學生最得意的朗讀片段、最想說的見解等匯聚起來,在課堂上產(chǎn)生一次次的碰撞;也可以圍繞研究主題,如理清故事情節(jié)、體會環(huán)境描寫、關(guān)注人物外貌、研究人物語言等組織擂臺賽;也可以通過開展知識搶答、課本劇表演等形式分享閱讀成果。如組織《西游記》的閱讀分享課,教師可開展西游線路圖展、演演西游人物、講講西游故事、西游知識比拼、手抄報展示、讀后感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分享閱讀的甜蜜成果,使其樹立起自主閱讀的信心。
整本書的閱讀指導,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地體會閱讀的魅力,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通過指導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豐富他們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發(fā)展能力。讀一本好書,是給學生一個精神的家園,是給學生一個希望的樂園,是給學生點亮一盞心燈。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