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鵬 鄭弘溶
摘要:適應新時期高校體育改革的需要,構建了基于網絡傳播的高校體育理論課新教學模式,并通過教學實驗,比較研究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新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教學內容,學生滿意度的不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比較研究;高校體育;教學模式
一、高校大學生體育理論課程的重要性與研究趨勢
大學生體育理論課程是大學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大學課程設置的必修課。依據國家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規(guī)定“對于體育理論部分的學習不少于教學時數的12%”。但是在目前學者調查研究的現狀來看,仍然有部分高校存在對理論部分教學理念落后,領導和教師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時數不足的現狀。體育理論課程的缺失不利于對大學生“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等理念的培養(yǎng),使體育課陷入重技術,輕理論的誤區(qū)。近幾年,頻頻發(fā)生的校園體育傷害事件,未嘗不是輕視體育理論知識普及的后果。
近幾年翻閱大量的文章發(fā)現,大學生體育理論課程的轉變已經是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同的發(fā)展趨勢。本文希望借鑒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新技術、新媒體的發(fā)展,探索出一條適合高校推廣,普通大學生樂于接受的體育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二、目前高校體育理論教學方法的研究現狀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大班授課制,專家學者們對體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從教學方法角度來看,主要有小班授課制、啟發(fā)式教學與興趣小組制、微格教學法、“慕課”教學法等。從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的單維灌輸式教學向“教師——學生——互聯網——教師”的多維教學模式轉變;從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向新技術、新媒體的網絡授課模式轉變;從固定課時的教學模式向連續(xù)而精煉的知識點授課模式轉變。
本文通過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傳統(tǒng)大班制授課模式和利用網絡的分散授課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和對學生教學考試成績的統(tǒng)計分析來研究,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以及男女屬性在教學內容中的影響。
三、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通過表1 可以看出,研究對象選取我校經濟管理專業(yè)2017級大一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90人,男女大致比例相當。
2、研究方法
3、對照實驗法
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18周內進行對照實驗研究。
其中(表2),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大班集中授課制,教學時數為6學時,分為3次課,集中為學生講解體育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考試形式與實驗組相同。
實驗組采用基于網絡傳播的形式,教學內容、課程內容、考核形式以及教學時數與對照組相同。在教學方法上改為制作體育課程App軟件,進行網絡授課,把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拆分為18個知識點并制作多媒體教學內容推送到學生手機進行自學。教學內容每周更新一次,每次學習時間為10分鐘左右??傮w教學時數與對照組相同。
4、問卷調查法
課程結束后制作《體育理論課程教學滿意度問卷》,發(fā)放給學生填寫并回收。
5、數理統(tǒng)計法
使用Spss 19.00和Excel 2013軟件,運用方差分析對不同組間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問卷統(tǒng)計結果進行顯著性檢驗。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1、兩種不同教學方法在教學效果上的比較
為了探討傳統(tǒng)大班授課制和利用網絡傳播的分散授課制在教學效果上有沒有明顯差異。我們按照教學方法的不同分為了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組別在總的教學課時、課程內容、考核方式上均保持相同,但是在教學方法上有區(qū)分。在完成一學期(18周)的教學試驗后,利用統(tǒng)計軟件對兩個組的測驗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如圖3所示,實驗組測試成績均值為67.04分,對照組的測試平均成績?yōu)?7.22分,實驗組均值比對照組提高了9.82分,顯著性水平P=0.002<0.05,差異性顯著,表明兩組數據在均值上具有顯著性差異。所以,實驗組在教學效果上要優(yōu)于對照組。我們分析原因主要有,首先實驗組的教學內容是分散的,每周都有新的知識內容通過網絡發(fā)布到學生手中。這種連續(xù)性學習的模式符合知識獲取的規(guī)律,可以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獲得體育理論知識。而且現代大學生的手機軟件利用率非常高,從手機獲取知識符合學生的習慣。其次,教學時間的分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每次10分鐘左右的知識內容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學生可以針對不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分層次的學習。最后,對照組使用的集中授課制對學生來說絲毫激不起興趣,課堂氣氛和教學反饋比較差。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實驗組測試成績的標準差(SD)為23.76,高于對照組的18.05。實驗組組內成績的離散程度比對照組要大。分析原因是新型的理論課教學方法引起部分長期接受傳統(tǒng)集中授課制教學方法的學生的不適應。
2、男女性在不同知識內容教學效果的比較
兩組均使用同一份測試試卷作為考核結果。在試卷中,“健康理論知識”和“運動損傷與預防”的內容均占總分數的50%。(如,表4)
得到測試結果如下(表5),實驗組男性與女性在兩種不同測試內容的表現要好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采用的新型教學方法對成績有明顯的提高。
兩組中,男性在“運動損傷與預防”知識的測試上成績均值最高,女性在“健康理論知識”的成績均值比較高。經過調查分析發(fā)現,男生在平時參加課余鍛煉比較多,運動項目的激烈程度也高于女性,所有在“運動損傷和預防”的知識儲備要高于女性。女性更關心減肥減脂等“健康理論知識”,所以在測試成績中可以反映出來男性與女性在不同的體育理論知識接受度上存在差異。
3、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對兩組學生發(fā)放教學方法滿意度問卷調查,對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打分,10分為最高分,1分最低分。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6),實驗組的滿意度得分均值為7.05,對照組的滿意度得分均值為5.44,通過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P值=0.02<0.05,兩組間滿意度得分差異性顯著。數據表明實驗組中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要優(yōu)于對照組。
五、建議
1、體育理論課教學可以改變“集中時間,集中人員,集中講解”的“三集中”式課堂教學模式。大塊而枯燥的體育理論知識能夠分解為一個個精煉的知識點內容,通過網絡app等網絡多媒體傳播軟件對大學生受眾群體進行分層次的精確覆蓋,并獲得及時反饋。
2、傳統(tǒng)的大班集中授課制在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中越來越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介入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理論知識。學生對新技術新觀念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新的教學模式必然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今后改善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成為教學模式轉變的重中之重。
3、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教學內容上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在今后的教學方法改進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視性別不同帶來的差異,從而做到因勢利導,合理調配教學內容和方法,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方亞冰.高校公共體育健康課程體系改革與創(chuàng)新[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7,15(06):114-117.
[2]謝靜月,吳杰.如何使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更具實效性[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2):113-114.
[3]劉娜.高校體育理論教學核心內容體系的創(chuàng)新性構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2):130-131.
[4]范冬云.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改革誤區(qū)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5):97-98.
[5]毛曉榮.“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改革[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05):97-100.
[6]高軍,郄捍烈.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理論課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01):92-93.
[7]陳理標,李秀華,黃茂武,葉鳳玲.多媒體課件在普通高等院校體育理論課的教學實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05):104-106.
[8]張偉.多媒體技術在普通高校體育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2):59-61.
[9]吳明智,曾吉,李智偉.普通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1(05):23-24.
作者簡介:賀金鵬(1981.11-),男,河北邯鄲人,韓國朝鮮大學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產業(yè),體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