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書院的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開放兼容的特點,對于當今高校教育管理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文章以書院模式作為基礎,從學校辦學、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校風建設等方面闡述書院對高校教育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書院;教育管理;高校
一、引言
書院起源于唐朝,興盛于宋代,終止于清末學制改革,歷時千年之久。書院因其優(yōu)質(zhì)的教學方法、高效的管理手段、文明廉潔的院風建設,對當今高等學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具有很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文章以書院機制作為研究背景,探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模式和借鑒價值,從而深刻理解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二、書院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書院的辦學方針
書院辦學具有明確的辦學方針,其中最系統(tǒng)完整、社會影響最大的學規(guī)是由南宋大教育家朱熹制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1]。朱熹認為:書院的根本方針是實施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此基礎上又對為學、修身、處事、接物提出了具體標準。為學之要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為:“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碧幨轮獮椋骸罢湔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苯游镏獮椋骸凹核挥鹗┯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庇纱丝梢姡未鷷旱慕逃囵B(yǎng)目標不僅僅旨在學術造詣的培養(yǎng),同時著重于學生品德的修行以及為人處事接物的態(tài)度和修養(yǎng)。
(二)書院的教師管理制度
1.學術氛圍濃厚,提倡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書院的教學一般會由有名氣的學者擔任,學問淵博的有識之士在實際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會遇到學生的詰難。朱熹認為:“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盵2]可見,書院在教師管理方面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允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學習思維,提升教師自主管理能力。為學者提供了很大的學術自由空間,學術氛圍濃厚,提倡學生對教師的質(zhì)疑,鼓勵學生和教師之間共同的創(chuàng)新。
2.教學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書院教學兼容百家思想,開放包容,注重學術交流,不受門戶和地域限制,提倡學者之間積極討論、詰難,倡導在討論交流中升華學識,提高學術素養(yǎng)和文化造詣。朱熹整頓岳麓書院后,“四方學者畢至”[3]。各方學者相互交流切磋,擴大教學范圍,豐富教學內(nèi)容,使得書院教學活動始終處于當時的學術前沿,成為學術研究中心。
3.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書院講學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學術傳授式,主要在書院內(nèi)進行,面對書院全體生徒進行講學活動;二是個別指導,即給生徒質(zhì)疑問難的機會,針對問題進行輔導,以提高生徒的思想認識水平;三是開放式會講,即聽眾不限于本院生徒,院外的士子可自愿參加,擴大了教育范圍[4]。
(三)書院的學生管理制度
1.以自學為主,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思維。書院講學以學生自學為主,師長會要求生徒在自學完之后做讀書筆記,并做標記,自學過程中,書院大師會對學生提出的難懂問題進行解答,并根據(jù)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加以指導。但整個講學過程仍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這種自學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上課模式,而是另辟蹊徑,從自學角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以岳麓書院為例,從南宋到明清,彭龜年、賀長嶺、魏嶺、魏源、曾國藩、左宗棠等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是求學于岳麓書院后功成名就的[5]。
2.注重德行教育。南宋時期官學衰落、科舉腐敗、學風日漸衰敗。朱熹對此予以猛烈抨擊說到:“學校之設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盵6]可見,書院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學術培養(yǎng),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道德價值觀,重視德行和實才,實為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學子。此外,學生也會通過集體生活,培養(yǎng)團體意識,相互砥礪促發(fā),研究學問,陶冶性情。正所謂“學者所以為學,學為人而已”。[7]
3.學生參與書院管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管理能力。書院生徒既是書院的求學者,又是書院的教育、管理參與者。在教學中,一些大師的優(yōu)秀弟子會負責擔任課程輔導,替主講教師做筆錄,搜集整理疑難問題等。據(jù)康熙年間修訂的《白鹿洞規(guī)》卷十一記載,在“職事”條中,全部管理人員才26人,專職教學、管理人員少,部分管理工作由學生擔任。這種學生參與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學生親自參與教學管理,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學識,還可以拉近學生距離,使得學生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與書院融為一體,無論在學習還是教學中都會積極表現(xiàn)。
(四)書院的院風
1.注重學生品德修養(yǎng),形成嚴謹治學的良好風氣。書院院風一直秉承以培養(yǎng)學生學術與德行并重的要素為宗旨,學問研究與學生品德修行同樣重要,不主張重學術輕德行的培養(yǎng)目標。呂祖謙在麗澤書院講學時,就規(guī)定了學生退學條例,學生有下列行為之一者令其退學:一、親在別居;二、親歿不葬;三、因喪婚娶;四、宗俟訟財;五、侵擾公私;六、喧噪場屋;七、游蕩不檢??梢姇菏欠浅V匾晫W生德行和舉止,嚴格要求學生思想的院風建設為書院培養(yǎng)了一批德學兼優(yōu)的學習,也為書院形成了開創(chuàng)求真、嚴謹治學的良好風氣。
2.書院領導者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書院學者大師以身作則,苦學鉆研,認真對待學問研究,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嚴謹對待,上進求學的治學精神為書院學子樹立了良好榜樣。學生遵從師道,大師如此勤奮好學,學生怎敢偷懶,上傳下效,形成了良好的追求學術的學習氛圍。
3.師生關系融洽,師愛生,生尊師。書院注重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者對于學生不僅是學術知識傳授,更多的是對學生的關愛。朱熹高拱危坐,整步徐行,色莊言厲;呂祖謙從容平和,溫柔憨厚,和于近人,他們極愛學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書院學者無不對學生關愛。
三、書院管理模式對高校教育的啟示
(一)制定正確的辦學方針,讓學生學以所用?,F(xiàn)在高校畢業(yè)生普遍存在“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狀態(tài),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學校的辦學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過多注重理論知識忽視實踐技能,導致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學無所用。許多高校仍然缺少培養(yǎng)學生人文理論價值課程,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而不只是關注于書本知識,以及硬性的證書考核制度。鑒于書院的培養(yǎng)方針,高校應該制定正確合理的辦學方針,讓學生學以所用,并同時注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術與道德兩手抓,只有這樣才會為國家培養(yǎng)出合格的棟梁之才。
(二)對教師賦能管理,優(yōu)化教學手段。
1.為教師群體賦能,提供自由學術空間。高校教師管理中,應該給予教師足夠的學術發(fā)展空間,不能以論文一概而論,而是以提高教師學術修養(yǎng)為前提來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以此來教育出更優(yōu)秀的莘莘學子。高校領導者也應對教師實施賦能管理,給予教師更多的正能量鼓勵其積極思考進取,創(chuàng)新學術研究,開發(fā)科研成果。
2.改良教學手段,優(yōu)化課堂質(zhì)量。高校課堂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倡導新式教學,以多種課堂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借鑒書院模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引發(fā)眾人共同探討學術并一起交流。對于某些實用型專業(yè)也可適當聘用社會企業(yè)專業(yè)人士為學生實際講解應用程序,而不再是一味遵循課本要求。
(三)改良教學手段,優(yōu)化課堂質(zhì)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人才
1.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學習思維。高校教育中,應該借鑒書院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思考的空間以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可以在課堂對學生拋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進而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并鼓勵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2.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yǎng)學生團體意識提升組織能力。高校建立學生會和團總支組織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可以理解為是借鑒書院生徒管理教學的體制。學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管理,提高學生組織能力。
3.注重德育,提升學生品德修養(yǎng)。高校課程制定時,應該開設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操課程,提升學生品德修養(yǎng)。當今社會更需要既有學識又有品德的人才,而非一者兼顧,甚至在某些時候德行比學識更加重要。當代大學生打架斗毆、辱罵教師等不良行為并不少見,這種過激行為明顯是缺少注重德行教育,為此高校應予以高度重視,不要等事情發(fā)生才想起解決方案。
(四)建立文明校風,師生嚴謹自勵
1.建立良好學習氛圍,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校風是一個學校辦學的綜合體現(xiàn),良好的學習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持久性。近幾年,“考研熱”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考研不一定是唯一出路,但是大多學子的出路。濃厚的學習氛圍都會影響整個學校的辦學質(zhì)量,也會影響其學校的生源情況。
2.教師身正為范,樹立良好形象。高校教師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鉆研學術問題,能夠及時解答學生問題,為學生做出典范,以身作則,刻苦鉆研。借鑒書院的大師學習精神,自勵創(chuàng)求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精神,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和楷模。
3.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加師生情感交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師生關系由純潔化向復雜化轉變,過多的師生問題不得不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教師應該關愛學生,學生應該尊重教師,這種師生情懷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存在。當代高校更應注重培養(yǎng)師生感情,創(chuàng)建師生交流活動,而不是教師上完課就走,也不是教師只關心學生的學術問題而忽視生活情感問題,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應該是多方面的,這樣才會讓學生感到溫暖,促進師生感情。
四、結語
書院的教學方法、管理制度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代高校教育應該取其精華,反思教學手段和辦學宗旨,力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從教師賦能管理角度出發(fā),給教師更多的學術創(chuàng)作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基于教師和學生兩者來進行深刻思考和積極探究?;趯汗芾淼脑敿毮J?,以此來思考高校教育的改革趨勢以及培養(yǎng)方案。
參考文獻:
[1][4]孫培青.中國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71.
[2]《朱子語類輯略》
[3]《朱子文集大會類編.行狀》
作者簡介:肖夢楚,1990年11月,女,籍貫:山東蓬萊,民族:回族,學歷:研究生在讀,工作單位: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