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維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讓孩子能夠在課堂中實現(xiàn)自己與文本的相遇,自己與他人的相遇,自己與自己的相遇。只有相遇了,才有體驗;只有相遇了,才能生成;只有相遇了,才有發(fā)展。在教學中,相遇體現(xiàn)了“關注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新課程核心理念。任何知識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必須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中,在學生的真實體驗中孕育、生成、以展,這是教師無法包辦代替的。相遇構建了學生具體、真實的體驗平臺。相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途徑和依托。
關鍵詞:課堂教學 相遇 平等 發(fā)展
“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人與文本的相遇;“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人與人的相遇;“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自己與自己的相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這些要求,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guī)律,上出語文教學的特點來。
一、“教學過程中的相遇”,是人與文本的相遇。
1、身臨其境的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道出了誦讀的重要性?!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句流轉千古的名言,總結了古人寶貴的治學經(jīng)驗,包含著我國古代語法的精髓?!皶暚槵槨睔v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特征。古代私塾中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哦、朗詠、誦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guī)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中國教育家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到當代語文教育界的一批特級教師,他們都非常重視朗讀。新課改更是明確的指出誦讀的重要性以及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誦讀教學的必要性。
2、整體內容的把握
學生閱讀之后的整體感受,就是人與文本的初次相遇。
課本選文的豐富多彩,使得語文學科擁有了豐盛的可供多元鑒賞品味的素材。如何采用科學而妥善的課堂教學形式,組織起師生間最有價值的活動,是落實課堂教學中“相遇”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比如《回憶魯迅先生》這篇長文,就可以先提問:讀了這篇文章之后,魯迅給你的總印象?學生的初次相遇的感受也許就會不同,可能魯迅在他們心目中是一位可敬的長者,一位可親的父親,一位有血有肉的偉人,一位風趣的智者……
那么,立足文本本身的課堂教學,該突出哪些教學要素,才算是實現(xiàn)“相遇”了呢?
體悟文本的必須以整體感知為基礎,依托于文本的本意,緊扣文本內容,通過文本解讀而發(fā)現(xiàn)文本更深層次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閱讀效果的最大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有些課文是以文本為引子來引發(fā)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關注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是課堂教學所應該關注并積極落實的最長久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中的相遇”,人與人的相遇
1、“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于字句斟酌的理解
文學作品也好,應用文字也好,詞句之于文本鑒賞,就如同咀嚼橄欖,越是咀嚼得細膩,回味也就越是香甜。所以,抓住關鍵字詞來帶動起文本理解的解讀方式,在中學課堂上也廣泛地使用著。比如這一學期才上的課文《說和做》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中“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捌琢说乃谋凇币月勔欢嘣姟鹅o夜》,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xiàn)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把握細節(jié),從字句入手。
2、“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于情感的品味。
要在課堂教學中彰顯出文本內核中的人文性因素,語文教學必須同時兼顧人文性與工具性。語文不只是工具,語文教學也不能僅僅服務于考試、服務于考試綱要中的各種知識點。倘若這樣,那么優(yōu)美的語言、精彩的細節(jié)、真誠的情感,深沉的道理都被肢解成一個個零碎的得分點。自然、社會、生命的美好與可愛根本無法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安家落戶。大江東去的磅礴氣勢,弱柳扶風的婀娜風姿,后人之鑒的警醒,永志不忘的恥辱,建安文章的風骨,唐詩宋詞的意境,全部依靠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水乳交融。只有在這樣的融合中,語文所特有的風度氣質才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呈現(xiàn)。“相遇”才能夠獲得最大的釋放。
3、“語文課堂中的相遇”來自師生的互動
師生互動應立足文本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tǒng)一。課堂教學,在強化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發(fā)現(xiàn)的同時,教師的引導功能依舊絲毫不能退化。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只有教師一個演員的獨角戲,或者只有學生的任意發(fā)揮,都不能保證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健康統(tǒng)一。師生間圍繞著文本而展開的互動,實際上就是教師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積累和人生經(jīng)驗積累,來啟發(fā)學生情感智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個人魅力、專業(yè)才干和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思維方式、情感等要素有機結合,教師引領著學生,學生影響著學生,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又推進著教師的思維創(chuàng)新,師生雙方在教學之中真正實現(xiàn)相互成長。
三、“教學過程中的相遇”,自己與自己的相遇
1、生活性。話題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去解讀、感悟、欣賞、評論文本,率性寫作。如學習《羚羊木雕》圍繞“這能全怪我嗎?”“到底該怪誰?”的話題,探討各人的對錯,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對現(xiàn)實處理好“傷心事”“煩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問題等等。設置這樣的話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xiàn)欲,使他們以充沛的感情、極大的興奮投入到對話中,努力表達自己的見解、感悟和體驗,通過對話提高自己、共同發(fā)展。
2、倡導個性化閱讀,綻放個性風采“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首先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注意學習主體的個性層次差異。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個別化方式來進行,就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學會教學內容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語文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充分認識學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語文閱讀教育目標盡可能地適應他們應有的發(fā)展水平。學生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點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其次,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
3、給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對話要有效,首先得有時間保證。有充分的讀書時間,學生才能獨立、深入地與文本對話,建構意義。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有下一步師生、生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對話。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自讀課文并收集相關資料;新課進行過程中在教師、學生交流之前,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通讀課文;深入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關鍵字詞句進行品讀賞析;課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訓練。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時間,讓學生對各種信息進行深入的處理和加工,在此基礎上形成個人的獨特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認知基礎,調動情感、態(tài)度的參與,做獨立、反思和批判型讀者,引導學生對作品情節(jié)、語言、環(huán)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根據(jù)課堂教學進程靈活進行生生、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
總之,“教學過程中的相遇”是一種文化品味,應當是令人心馳神往的,在課堂上對“語文味”進行探究,應當是一種讓人激動和著迷的快樂體驗。
參考文獻:
[1]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guī)范的轉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