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平 陳樹華
【摘 要】“一課三研”校本研修堅守兒童立場,踐行適合理念,嘗試以研課為載體,引領教師將“學”和“用”貫穿研磨學案、引領學程、反思學境的全過程,以“問”啟“思”,以“試”導“習”,以“研”促“用”,和學生一起在研習中發(fā)展。
【關鍵詞】適合教育;統(tǒng)編教材;一課三研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14-0055-04
【作者簡介】1.陳永平,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鹽城,224100)教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陳樹華,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三龍小學(江蘇鹽城,224161)教師,一級教師,鹽城市陳永平名師工作室骨干成員。
在探尋適合本區(qū)域實際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教學研訓方式的實踐中,筆者帶領研修團隊,以研課為載體,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研”,將“學”和“用”貫穿語文教學實踐探究的全過程,在“習”與“試”中激勵教師發(fā)展,引領學生成長?,F(xiàn)以學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為例,談談教學研訓中“一課三研”的實踐與探究。
一、課前——研磨學案,以“問”啟“思”
筆者與研修團隊成員研磨學案,重點做三件事。
1.讀教材。
教師在這個被稱為“裸讀”的環(huán)節(jié)中,細讀本課,通覽全冊,整體感知教材,形成了教學預案的初步框架。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用多大的聲音”,教材編排以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3個具有代表性的場景圖,引導學生具體感知所處場景、說話音量的不同,“泡泡”提示了交際的內容,“小貼士”明確了依據(jù)場合確定說話音量的交際要求。教學可以依托教材情境圖,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引領學生試用“泡泡”里的話,練習在不同場合和面對不同的對象時用合適的音量講話。
2.閱教參。
在這一博覽環(huán)節(jié),教師閱讀研究《教師教學用書》,讀《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等報紙雜志,重溫統(tǒng)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統(tǒng)編語文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的《增強六個意識,教好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統(tǒng)編語文教參執(zhí)行主編徐軼的《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編寫理念及主要特點》等論述及培訓輔導講座,對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反復揣摩統(tǒng)編語文教材“口語交際”編排理念、特色、教學要求。
在品讀交流中,教師有了新領悟:本課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圖場景不同,交流方式、說話音量也不同,但蘊含其中的尊重他人、自主表達、樂于交流的實踐目標是一致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借助教材生動有趣的情境圖,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和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培育文明和諧的交際素養(yǎng),把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
3.訪學生。
在學情調研中,教師有了兩個新發(fā)現(xiàn):一是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的差異,學生對教材中三幅情境圖的認知有差異。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辨識第三幅圖的情境是在教室里,較難辨識的是第一幅圖的情境是在圖書館里,且此現(xiàn)象以農村學生居多。二是根據(jù)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音量,學生悟理易,說理難,音量大小也難掌控。
兩個發(fā)現(xiàn)給了教師兩點啟發(fā):一是在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時,可以重組教材,活用教材,由易到難,扶放結合;二是引導學生經歷交際體驗時,要為學生說理搭建平臺,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體驗音量適度。
二、課中——引領學程,以“試”導“習”
課堂上,我們立足引領學生用“學材”學語文,將“學”和“用”貫穿語文學習探究的全過程,以“試”導“習”,激勵學生在“習”與“試”中享受成長的快樂。課堂實踐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1.看圖說畫,試眼力,學表達。
課始,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學材的基礎上,把學習實踐迅速聚焦本課重心——
師:小朋友們剛才觀察了3幅圖,現(xiàn)在誰愿意先試著告訴大家,你看懂了哪一幅圖?說說這幅圖畫的是什么地方。
生1:我知道第3幅圖中的小朋友是在教室里上課。
師:真棒!你第1個發(fā)言,而且聲音很響亮。
生2:我看到第3幅圖上畫了黑板、講臺,還有好幾個小朋友,這是在教室里。
師:你不光會看,還會想,講得也清楚、完整。給你一個大拇指!
生3:我看到了第3幅圖上小泡泡里的字,一個小朋友在前面說“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還有4個小朋友坐在下面認真聽,這是畫的教室里的事情。
師:了不起!你還關注了圖上的那些字,并且能讀出來。也給你一個大拇指!
生4:我看到第3幅圖上畫了黑板、講臺,一個小朋友在前面說“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4個小朋友坐在下面認真聽,我就想到這幅圖畫的是教室里的事情。
師:你把前面幾個小朋友的話結合起來說,說得有條理。說明你剛才認真聽別人發(fā)言,學習別人說話的方法,說得比他們還好。掌聲送給你!(帶頭鼓掌)
該片段中,師生、生生的課堂對話,真實自然地再現(xiàn)了口語交際情景??磮D與說畫結合,觀察與表達并舉,學生在試中學,學中試,讓人真切感受到學生觀察漸趨全面、思維逐步深入、表達不斷豐富。教師的評價語言始終在引領學生學和試,既點撥方法,又激勵學生進取,讓學生在試和學中體驗交際和進步的快樂。
2.辨音評量,試聽力,習語感。
該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活動大致分三步走,概述如下。
第一步,學生看圖思考并試說每個場景說話聲音的要求。學生可以借助教師投影提示的句式練說:我覺得第( )幅圖在( )里說話聲音要( ),因為( )。第二步,學生先進行同桌對練,試說三幅圖中小泡泡里的話,辨別音量大?。辉龠M行小組交流,品評音量是否適度。第三步,想象對話場景,試著為圖書館、教師辦公室兩幅圖配上應答的話,并根據(jù)場景要求,與同桌試著分角色練習。
逐層推進的三步學程,看、想、說結合,說、聽、評對練,扮演角色拓展體驗,教師引領學生在自主反復的實踐與同伴合作嘗試中,學習傾聽、表達、應對,豐富了對音量大小的感性體驗,對適度有了初步的體悟。試的是交際,習的口語,展示了口語交際課最本質的實踐境界。
3.答問述理,試總結,練遷移。
此板塊引導學生根據(jù)課堂練習的體驗,試著總結回答“什么時候說話聲音要大?什么時候說話聲音要?。俊钡膯栴}。在學生利用教科書上呈現(xiàn)的場景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又為其拓展了實踐空間——
師:小朋友們答得正確,說得有理。能試著聯(lián)系日常生活場景來回答嗎?
生1:在家里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說話聲音不能太大聲,要尊敬長輩。
生2:老師,他(指著生1)說得不全對!在家里跟奶奶說話,聲音要特別響。
師:(詫異)是嗎?請說說理由。
生2:我要大聲說話,奶奶才能聽得清。
師:(驚喜)哦,好孩子!給你三個贊!第一,你認真聽別人發(fā)言,習慣好;第二,你主動說出和別人不同的想法,有勇氣;第三,跟奶奶說話時,心中想著要讓耳背的奶奶聽起來方便,心善良。(帶頭鼓掌)相信你跟其他人說話時也會尊重他人,方便他人。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
該段教學與課始比較,有兩點變化:一是學生交際實踐更主動,發(fā)言更踴躍;二是師生、生生的課堂對話更順暢,實踐有深度、顯亮點。教師始終引領、鼓勵、幫助學生自己嘗試,學歸納,練發(fā)散,習遷移,教師教學語言傳達了教書育人“德為先,能為重”的心聲。教者對創(chuàng)意表達的巧妙激發(fā)、敏銳捕捉和精心呵護,感染著學生,也感動著聽課研學的同伴。
三、課后——反思學境,以“研”促“用”
筆者和研修團隊成員的教學反思立足學與用,聚焦學情評估、學理探究、學策改進,在追問中深思,在暢談中共享。
1.適合才能更好。
顧明遠先生曾說:“適合,回歸教育本真?!背缮袠s先生亦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北菊n話題“用多大的聲音交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需要,又能引領口語交際。我們的研學實踐,如教學目標的擬訂、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策略的選擇等,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講求實效。適合學生,適合教材,用自覺行動實踐育人思想,方能在課堂創(chuàng)造輝煌。
2.學習語文貴在“習”與“試”。
所有的學習實踐活動要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谡Z交際能力的形成和口語交際品質的提升離不開嘗試、習得。用“學材”學語文,“試”為經,“習”為緯。我們期盼通過不懈的努力,在課堂上聽到更多“我想試”“我愿試”“我敢試”“我會試”的童聲。這或許正是本課教材學習導語中“快來試一試吧”的魅力使然。
3.研學無止境。
隨著研學實踐的深入,我們的思考也在不斷深化。課前研學,我們強調研讀教材要讀準要求,讀明目標,讀透意圖。教后反思,我們又有了新的領悟:研讀教材還要讀活使用策略。如本課教材“小貼士”中的溫馨提示,并非僅僅回答本課開始的提問,也并非只是教學的目標提示、方法引領,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實踐的感悟交流,是嘗試、習得體會水到渠成的真情表達。這些新認識、新感悟,必將成為我們新一輪教材解讀和教學探究的新起點。
“一課三研”的過程,其實是教師作為學習者與學習引領者“一課三習”“一課三試”的過程。“一課三研”,這是我們探尋的學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研訓路徑;“習”得真功,“試”出精彩,這是我們學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