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馥
摘 要: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其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個學科都應當將德育的內(nèi)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但適應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而且對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德育,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德育;滲透;語文教學;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黨中央對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尤其是德育工作;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用正確思想引導人,培養(yǎng)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生活經(jīng)驗有限,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感知水平也不同,故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明辨是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以語文教學中所倡導的“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的理念將德育內(nèi)容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與課文的中心思想產(chǎn)生共鳴,情感被激發(fā),道德品質(zhì)和思想素養(yǎng)得到提升。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一些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的方法。
一、介紹時代背景時滲透
課題是文章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課,必定緊扣課文題目,引導審題,使學生從題目入手,先初步感知,獲得大概印象。介紹文章的時代背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包含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先引導學生讀題目,思考:課文講的是誰?他做了什么事?修京張鐵路是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該如何克服?京張鐵路的提前竣工證明了什么?先提出這一系列問題,再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解決的方法。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修建京張鐵路遇到的困難,明白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促使問題得到解決,最終實現(xiàn)了提前竣工。如此,便能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和愛國精神,激發(fā)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二、通過多媒體課件滲透
多媒體課件能把較為抽象的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長城》一文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于長城的資料片,讓學生知道長城的結構特點,再配以對長城的歷史、年代、形態(tài)結構的講述,就能成功地解決教學上的難點,迅速、有效地讓學生在感情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使學生對長城的雄偉、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感受到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從而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
三、在具體講解中滲透
“文以載道”。課文是思想內(nèi)容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學中把兩者緊密結合,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又能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如教學《桃花心木》一文時,可幫助學生咬文嚼字,細細體會、分析、比較,領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對“莫名其妙”一詞,教師可提出問題:桃花心木苗為什么會莫名其妙地枯萎?為什么種樹人不按時來給桃花心木苗澆水?要在具體講解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在討論中提高,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另外,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到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使學生明白——不只是樹,人也一樣,那些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四、在口語交際中滲透
將德育滲透于聽說訓練中,使思想感情在口語交際中得以交流。聽,要聽懂對方所表達的意思,并作出相應的反應。說,要用適應聽者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對方。小學語文每單元都有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訓練,有詩歌朗誦、辯論、演講、推薦動畫片等,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提高思考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教學口語交際《我的理想》時,可借助《燈光》一文,讓學生明白郝副營長的理想——“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 苯處熆梢詫W生們說:“郝副營長正是靠著這個美好的憧憬、崇高的理想勇往直前的。理想是人生導航的燈塔,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讓學生們先想一想,接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暢談自己的理想,再讓學生分組討論“現(xiàn)在應該怎樣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這樣一來,課堂再也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他們描繪未來的舞臺。
五、在寫作教學中滲透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一種基于情感的精神活動,是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觀察事物,確定主題,選擇材料,寫作,修改,既是寫作過程,又是思想教育的過程。隨著寫作的深入,學生的思想認識也會不斷地提升。如輔導習作“寫一寫自己經(jīng)歷的或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學會生存、自我保護的事情”時,可通過《魯濱遜漂流記》這篇文章,先讓學生體會到雖然有像魯濱遜那樣的遭遇的人極少,但是學會生存、具備自我保護的本領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遇到、聽到或從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上了解到的有關自我保護的事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材料進行寫作。學生完成初稿后分小組進行評閱,各自修改,抄正于作文本。這樣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學生通過教師獨具匠心的引導,既完成了習作,又深化了思想認識。
六、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開展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將德育的內(nèi)容滲透到一系列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中。如當前舉國上下正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鼓勵學生自發(fā)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將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實踐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授完一篇課文,布置課外作業(yè)時,應考慮能否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融會貫通。例如,可組織學生與當?shù)氐赖履7哆M行交流,組織學生參觀好人館、文化館、博物館、愛國教育基地、少年宮等文化場所,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等,為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教育素材和社會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增強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時,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也得到提高,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而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學內(nèi)容,需要教師把握教學點,找到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切入點,借助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深刻的道理、豐富而崇高的情感,引導學生認真領會和感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德育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