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民法典(草案)繼承編制度改革與居住權的關系

      2019-09-10 07:22:44陳琪
      關鍵詞:繼承權居住權制度改革

      陳琪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分編 (草案)》(以下簡稱《民法典(草案)》)已基本完成,但是,該草案關于居住權的卻仍缺乏必要的現(xiàn)實基礎,也缺乏普遍適用空間,這可能會使居住權立法再次失去其應有之義——在過去《物權法》制定時曾為居住權立法有過激烈爭論,但是因為缺乏了現(xiàn)實基礎及普遍適用性而未能落實。當前,若對繼承篇的進行制度改革,可為居住權確立為物權法上的新型物權提供立法前提,而居住權的確立反之又能推動繼承編的制度改革的落實,兩者相輔相成,而在繼承編制度改革的方向下居住權可參照國外法設定法定居住權和意定居住權,使繼承編與居住權同時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繼承權;繼承順位;居住權;制度改革

      在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立法中曾對是否設立居住權有過很大的爭論,但最終因居住權欠缺現(xiàn)實的基礎而沒能落實。而現(xiàn)在,《民法典(草案)》突破了《物權法》原有規(guī)定,在草案物權篇中對居住權進行了規(guī)定。但是該草案未將居住權與繼承編之間聯(lián)系起來,很可能讓居住權失去立法基礎。因為繼承編進行制度改革,可為居住權的確立提供前提,居住權的立法又反之可推動繼承編制度改革的落實,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繼承編輯制度改革可為居住權的確立提供立法前提

      在之所以《物權法》在制訂過程中居住權不能確定下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當時的我國歷史背景下,居住權缺乏確立的必要基礎。因為居住權制度的主張者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父母、離異后沒有居住房屋的前夫(前妻)和保姆等群體[1]。而尚無基礎的主要理由在于盡管在外國民法典中有很多建立居住權的例子,但是,在他們的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產(chǎn)之后,沒有繼承權的母親通常可以擁有居住權。而在我國不存在這樣的群體。一是因為我國規(guī)定了配偶相互間是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同時子女有義務贍養(yǎng)父母。故父母和離婚后的夫妻不需要居住權來救濟。二是在過去國內(nèi)的保姆是屬于極少數(shù)的一類個體,即使是有,也很少需要在雇主家來養(yǎng)老終身。所以不需要為了解決少數(shù)人的困難而來創(chuàng)立居住權①。

      但是距《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制定的已有30多年,基本內(nèi)容還沒有做過修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已然成為了國民生產(chǎn)總值排名世界第二的國家,同時也帶來了價值觀的變化,繼承法的價值目標已不能滿足價值主體的要求期望,繼承制度到了須進行制度改革的時刻。在過去居住權不能確定下來是因為沒有必要的現(xiàn)實依據(jù),那么現(xiàn)在可以隨著《民法典(草案)》的編撰來進行繼承編的制度改革,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為居住權的設立提供立法前提。

      (一)父母法定繼承順位的制度改革建議

      在繼承相關的法學觀點中,死后贍養(yǎng)說是主流的觀點,該觀點的法理是如果被繼承人在生前因負有贍養(yǎng)家庭成員的義務,那么他的遺產(chǎn)也應當同時用于贍養(yǎng)家庭。而在頒布于《繼承法》的80年代的時代背景下,權利與義務相一致、養(yǎng)育老人等原則則變成繼承法的主流觀點[2][3][4]。在這種思想下,故而將父母列為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才能顯示出中國尊老的傳統(tǒng)美德。

      近年來,有些學者開始提出觀點反對父母的第一繼承順位,其中有觀點認為,將自己的財富留予晚輩直系血親是由人性所決定,而且將父母作為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遺產(chǎn)則很可能經(jīng)過父母再轉由旁系血親繼承,甚至于由血親之外的旁人所繼承[5]。這種與人性相背離的繼承邏輯對于被繼承人來講是不符合人性意志的。也有學者對國內(nèi)多個省市就父母繼承順位的觀點進行了民意調(diào)查,結果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父母第一繼承順位是不太合理的[6]。學者在其《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的文章中也是建議把子女及其晚輩血親列為第一順位繼承人的同時把父母列為第二順位繼承人[7]。另有學者認為可以把中國古代繼承制度當作現(xiàn)在制度改革的啟示,在傳統(tǒng)中國,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是子女及其晚輩直系血親,而第二順位的法定繼承人才是父母[8]。另外在繼承編的民法室室內(nèi)稿也將父母作為第二順位的法定繼承人??梢钥闯觯瑢W者的主流觀點大認為父母放在第一繼承順位是不盡合理的。

      因此,綜上所述,由于目前父母第一繼承順位存在的現(xiàn)實不足,同時參考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和各外國法中的有關繼承順位的普遍規(guī)定,建議在民法典(草案)繼承編中將父母確定為第二順位的法定繼承人,第一順位僅為子女及及其直系血親,這可為居住權的確立提供立法前提。

      (二)繼子女、繼父母繼承權的制度改革建議

      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了有撫養(yǎng)關系的繼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享有繼承權。但是,有觀點表明讓繼子女享有對繼父母的繼承權會損害繼父母親生子女的繼承權[9]。因為從傳統(tǒng)習慣和感情上來說,大多數(shù)人都不太意接受非己親生的孩子進入自己的家庭,如果法律再強行規(guī)定繼父(母)接受再婚配偶的子女并形成撫養(yǎng)關系后,不但要承擔繼子女的撫養(yǎng)教育義務,且繼子女還會作為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與自己的親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的遺產(chǎn)繼承,這樣必定會影響到其他法定繼承人的繼承份額,尤其是會損害到親生子女的利益。還有觀點認為,強行規(guī)定繼子女享有繼父母的遺產(chǎn)繼承權是違背被繼承人的個人意志的[10],也與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是相背離的[11]。同理,繼父母繼承繼子女的財產(chǎn)也會損害到親父母的利益。國外也很少有規(guī)定繼子女可以同親生子女享有一樣繼承權。有學者提出建議,認為應修改現(xiàn)行的繼承法,在繼子女對繼父母盡了贍養(yǎng)義務后,或者是繼父母對繼子女盡了撫養(yǎng)義務后,他們方才具有繼承權,是為附條件的繼承[11]。

      因此,建議把繼承法中“子女”的內(nèi)容限定在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yǎng)子女內(nèi),“父母”的內(nèi)容則限定在生父母、養(yǎng)父母。而對繼承人以外的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人(如繼父母,繼子女),則依據(jù)實際撫養(yǎng)等情形,酌情分配適當?shù)倪z產(chǎn)[8]。

      (三)配偶對先亡配偶的父母遺產(chǎn)繼承權的制度改革建議

      在繼承法的歷史上,繼承權利的法理源于人們之間血親關系。讓與被繼承人最具血親關系的人享有最優(yōu)先順位的法定繼承權,是符合其人性意志的。而讓配偶之間相互享有繼承權的規(guī)定曾經(jīng)是繼承法的一項較大的改革。但在各國外的繼承法中,繼承權的范圍并未擴大到夫妻關系以外的有姻親關系的人。而我國繼承法規(guī)定,讓生存配偶對先亡配偶父母遺產(chǎn)享有繼承權。這種遺產(chǎn)流向的制度是存在明顯缺陷的。第一個缺陷是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7和18條中的規(guī)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繼承財產(chǎn),歸夫妻共同所有,但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chǎn)。則除留有遺囑以外,配偶可以繼承對方父母的遺產(chǎn)并且是夫妻共同財產(chǎn)。如果被繼承人的子女繼承遺產(chǎn)后比其配偶更先離世,那么其兒媳(女婿)就可以取得遺產(chǎn)的全部或者大部。第二個缺陷就是是依據(jù)《繼承法》第12條的表述,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這會讓本有繼承權利的被繼承人的配偶和其他的晚輩直系血親失去繼承權。更加不公的是,如果再把父母法定繼承順位調(diào)整至前述改革的第二順位,那么被繼承人的喪偶兒媳(女婿)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權將完全占據(jù)排擠掉父母的繼承權利。

      當然,讓生存配偶享有對先亡配偶的父母遺產(chǎn)的繼承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家庭和諧的作用。但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帶來的財富的飛速增長,讓一些不懷愛情真意的人純粹為了錢財而去締結婚姻,而這些以金錢為目的婚姻是極不牢靠甚至于會導致命案[12]??梢娙绻睹穹ǖ淅^承編(草案)》仍然繼續(xù)沿用現(xiàn)有規(guī)定,可能不僅不能促進家庭的和睦,反而有可能會惡化家庭成員間關系。而且讓生存配偶享有對先亡配偶父母的繼承權還會與代位繼承制度間發(fā)生矛盾,損害繼承人的合法利益[10]。

      故而建議參考一些學者主張[8],取消喪偶兒媳(女婿)第一順位繼承權,但對于公婆(岳父母)盡了贍養(yǎng)義務的兒媳(女婿),可以酌情分配部分遺產(chǎn)。

      (四)生存配偶對先亡配偶遺產(chǎn)繼承權的制度改革建議

      在改革父母法定繼承順位變動的同時,建議配偶應當設立為不固定繼承順位。其規(guī)則為當存在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時,配偶則與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共同繼承遺產(chǎn),當不存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時,配偶與第二順位的繼承人按照份額繼承遺產(chǎn)。

      當在以下兩種特殊的情形時,生存配偶對先亡配偶的遺產(chǎn)繼承建議如下:第一種情形是事實婚姻中繼承制度問題,關于配偶的繼承權,各國的繼承法規(guī)定,有效的繼承是以婚姻的合法性為條件的。與此同時,我國也不鼓勵事實上的婚姻。因此,以夫妻雙方的名義共同生活的“配偶”沒有繼承權。但事實上的婚姻確實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而且也不是個別存在的,雖然法律不承認事實上的婚姻,但男女之間的真實感情不容忽視。繼承的法律依據(jù)有兩個原因,即血緣和情感,它們都是繼承人的真實想法。換句話說,以事實婚姻的名義將配偶的繼承權與配偶的繼承權分開是不合情理的的,它也違反了繼承人的個人意志。當然,對于事實婚姻的認定應當予以明確規(guī)定②。因此,建議酌情分給事實婚姻的生存“配偶”部分遺產(chǎn)。

      第二種情形是在生存配偶再婚后對其前妻或前夫的共同財產(chǎn)的繼承權問題。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喪偶后再次尋求個人幸福。如果父或母進行再婚,且如果婚后又先于再婚配偶死亡的,那么再婚的配偶則會享有部分財產(chǎn)的繼承權。所以,許多子女不同意也不希望父或母再婚,在這些現(xiàn)實面前,使有些父或母不得不選擇割舍幸福。因此,可以建議規(guī)定,當喪偶后再婚,與前妻(前夫)的共同財產(chǎn)是他的個人財產(chǎn)。如果配偶在再婚配偶之前去世,則再婚未亡配偶不能繼承個人財產(chǎn)。與前妻(前夫)之間共同財產(chǎn)為他的個人財產(chǎn),如果又先于再婚配偶死亡的,再婚的生存配偶則不能繼承這項個人財產(chǎn),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上述關于繼承制度改革建議的要點可歸納為一點,當繼承制度改革后,存在這么一個群眾,這些人與繼承人關系密切,在繼承制度改革后不能享受繼承權時,他們的客觀存在讓居住權具有了存在必要性。因此,這些繼承權的制度改革方向可以為居住權提供立法的制度前提空間,給了居住權存在的土壤。

      二、居住權的確立可推動繼承編制度改革的落實

      如上文所述的繼承權的改革,包括父母、配偶、繼父母等被繼承人的親屬,在選擇他們的利益和選擇被繼承人的直系晚輩親屬的親屬之間的繼承利益對比時,優(yōu)先考慮了晚輩的直系血緣親屬。在做出了這些利益選擇之后,是不能忽視在這些人失去繼承權或優(yōu)先順位的繼承權后的生活上的問題尤其是居住問題,除了繼承權之外,法律應合理地處理,以保障他們的生存生活需要,這既尊重他們和繼承人的真實的情感感受,也體現(xiàn)了對被繼承人個人意志的尊重。因此,居住權的確立是確保了遺產(chǎn)繼續(xù)流向直系晚輩親屬,保持婚姻的穩(wěn)定,并讓無權繼承的親屬住有所居。所以居住權的確立是既能確保遺產(chǎn)流向直系血親、維護婚姻的穩(wěn)定,又能讓沒有繼承權的親屬住有居所,安享晚年的最優(yōu)方法。因此,居住權立法又反之可推動繼承編的制度改革的落實。

      (一)居住權權能分離的特征可推動繼承編的制度改革的落實

      居住權可追溯到羅馬法。這是羅馬法律中的一種人役權,與用益權和使用權相并列。德國法上也有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居住權,有一種和羅馬法上的居住權是一致的[1]80。居住權的基本特征是占有、使用和所有權的分離,即它的權利持有人不享有房屋的所有權,但有占有和使用權,直到居住權消滅為止。其重要意義在于它不影響由繼承權轉化的房屋所有權。

      所有權人的歸我所有的主觀性要素是所有權本質(zhì)上的要素。當占有離開所有權時,只要所有權人在精神上對所有物享有歸我的個人意志,權利便依然存在。而居住權卻因卻缺乏所有權人這種歸我所有的個人意志,它僅僅是享有對物占有或使用的權利。這種占有、使用權和所有權中的分開的權能分離的特征是居住權的本質(zhì)特征,即所有權人沒有占有物,但卻在所有權人的意志掌控中,在居住權終止后他有權利收回標的物然后占有它。

      如上文所述的繼承編的制度改革建議,是為了實現(xiàn)遺產(chǎn)流向晚輩的直系血親,而限制部分與被繼承人有特定身份關系的人取得遺產(chǎn)的所有權。因為被繼承人的普遍的個人意志是讓晚輩的直系血親獲得遺產(chǎn)所有權,同時再讓財產(chǎn)由父母、配偶、兒媳、女婿以及其他對其生前進行生活照料的人占有使用,可讓被繼承人的普遍性的人性意愿獲得最大化的需求。

      所以讓有權能分離的基本特征的居住權確定為物權法中的新的物權??蔀槔^承編的制度改革提供推動力。

      (二)居住權解決利益矛盾的功能可推動繼承編的制度改革的落實

      居住權既能依遺囑設立,也能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則產(chǎn)生,但不管如何產(chǎn)生,權利人不需要支付價款,因為它是免費使用權[13]。居住權有這個特征,是因為它產(chǎn)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被繼承人的親屬間或特定身份的人之間利益矛盾,具言之,居住權有平衡利益矛盾的功能,它將遺產(chǎn)有條件的無償使用與遺產(chǎn)所有權進行區(qū)分,可較好地解決法定繼承人與需要使用被繼承人房屋的人之間的利益矛盾。

      而在上文所述制度改革建議中的情景中均存在親屬關系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如被繼承人的血親與姻親的利益矛盾、血親長輩與血親晚輩的利益矛盾、直系血親與旁系血親的利益矛盾等。利益矛盾的背后實質(zhì)常常包含著民法的價值沖突,或者說,這種價值沖突在多數(shù)情形下是利益矛盾的更深層次的體現(xiàn)。[14]“民法上的利益位階的序位是解決利益矛盾的根本方法”。[15]有不少學者曾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原則發(fā)表觀點③,但是在尊重被繼承人的個人意志與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價值之間的利益矛盾之間,應當把前者即尊重被繼承人的個人意志放到更優(yōu)先的地位。理由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贍養(yǎng)老人等家庭保障的功能已經(jīng)不再是財產(chǎn)繼承的最主要的功能,而最高價值位階應當是尊重被繼承人個人意志的這種思想自由的價值。當我們在繼承關系中的沖突中做出了尊重被繼承人個人意志的價值后,可以有兩種實現(xiàn)該價值的方法,即完全拋棄與晚輩直系血親有利益沖突的人的利益和在不損害晚輩直系血親的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維護其他相關之人的利益。無疑,后一個方法無疑是更具道德與正義的選擇。

      總而言之,居住權的確立可以將有利益沖突矛盾的各個人的利益損失降到最少,并形成一個兼具正義而穩(wěn)定平衡。例如,沒有繼承權的父母,繼父母等可以免費使用房屋直至死亡;沒有繼承權的配偶或兒媳可以免費使用房屋,直到再婚,這不僅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而且保障了繼承權人的利益沒有減損。

      三、繼承編制度改革方向下的居住權的設計建議

      在民法典物權編(草案)第十四章中第159至162條規(guī)定了居住權,將其規(guī)定為意定居住權。若依此規(guī)定,居住權將失去它應有的立法價值。因為如果要實現(xiàn)意定居住權不需要使用居住權物權屬性,即沒有物權性質(zhì)的居住權,人們相互之間同樣亦然可以直接約定房屋占有、使用的權利等,同樣可以實現(xiàn)居住權價值。

      如上所述,繼承編的制度改革可以為居住權提供立法基礎,那么,居住權的制度設計也就可以以繼承編的改革的方向上來展開。

      (一)權利的設立

      縱觀國外法有觀居住權的設立,如《法國民法典》625條規(guī)定,使用權及居住權依用益權同一的方法設定與消滅?!斗▏穹ǖ洹返?79和580條就又規(guī)定,用益權的設立可以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設立或人的意思規(guī)定。既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附期限的,或者附條件的。又如《德國民法典》第1093條規(guī)定“在排除所有人的情況下,將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作為住宅加以使用的權利,也可以作為限制的人役權加以規(guī)定。”

      關于我國居住權的設立,在我國繼承編制度改革的情境下,則可借鑒參考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的居住權的立法經(jīng)驗,同時確立法定居住權和意定居住權。法定居住權可規(guī)定,當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時,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將享有作為遺產(chǎn)的全部或部分建筑物內(nèi)的居住權利。意定居住權則由遺囑確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讓不具有法定居住權主體資格的人在被繼承人死后對建筑物房屋享有居住權。

      法定居住權與意定居住權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就是權利主體的資格是否是法定的。在特殊情況下,當被繼承人在遺囑中確定或者合同約定具有法定居住權主體資格的人就某一房屋享有居住使用權,即使約定的房屋的面積等,不會改變法定居住權的權利性質(zhì),所以在這種情境下的居住權還是為法定。只有明確的約定賦非法定居住權的主體予以居住權的情形下,居住權方為意定。

      因此,在繼承編制度改革的方向下,我國居住權的設立的主要部分應是法定居住權,意定居住權作為補充。

      (二)權利的主體劃分

      居住權的主體可以進行意定和法定之分,其中意定居住權的主體可以由遺囑來指定或與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約定,被繼承人既可以指定繼承人享有居住權,也可指定繼承順位在后不能繼承遺產(chǎn)或者與其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或者是其他任何人。法定居住權的主體則應是與被繼承人有一定身份關系且無權繼承遺產(chǎn)卻又需要這些遺產(chǎn)來照料其生活的的人。繼承編可視具體規(guī)定情況來規(guī)定法定居住權的主體。則如在上述的所述的繼承編制度改革的視域下,以下幾類與被繼承人具有一定關系的人可定為法定居住權的主體。

      第一類是是對被繼承人盡了撫養(yǎng)教育義務的人,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繼父母等。如果父母已無權繼承該遺產(chǎn)且父母無房屋可住,那么父母享有居住權,而繼承了遺產(chǎn)的晚輩直系血親及配偶應當依規(guī)給予被繼承人的父母一定的贍養(yǎng)費。如果祖(外)父母把被繼承人撫養(yǎng)成人,在有晚輩的直系血親作為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時,則(外)祖父母和父母一樣的享有居住權或是贍養(yǎng)費的債權。如果被繼承人父親或母親已經(jīng)離婚由繼父或繼母的撫養(yǎng),則在被繼承人死亡的時候,繼父或繼母則應同樣享有房屋的居住權或是贍養(yǎng)費的債權。

      第二類是被繼承人的兒媳(女婿)或繼子女。如果被繼承人的已喪偶的兒媳(女婿)對其盡了贍養(yǎng)義務的,那么當其去世時沒有房屋居住的,已喪偶的兒媳(女婿)對被繼承人的房屋享有居住權。如果繼子女對被繼承人也盡了贍養(yǎng)義務的,當被繼承人去世時又沒有房屋居住的,則對房產(chǎn)享有居住權,再者如果沒有第一第二順位的繼承人的,那盡了贍養(yǎng)義務的繼子女可以享有直接的繼承權。

      第三種是被繼承人的配偶。按照上述的制度改革建議,配偶是不定順位繼承人,具有繼承權,因此配偶通常非法地確定居住權的主體。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配偶可以成為法定居住權的主體對象。一是被繼承人生前和他未進行婚姻登記的名義“配偶”一起共同生活,生存的名義“配偶”不享繼承權,但是,對于共同居住的房產(chǎn),應該享有居住權。二是,被繼承人在死亡前與配偶就財產(chǎn)分配達成協(xié)議,被繼承人指定將遺產(chǎn)留給其他繼承人。那生存的配偶對共同生活的房產(chǎn)具有居住權。如果又有證據(jù)表明生存配偶對夫子女的撫養(yǎng)付出了主要的貢獻,那么還應當享有酌情分配的請求權。

      (三)權利的消滅

      居住權的性質(zhì)是人役權即依附于人而存在的,且權利不得轉讓和繼承。在法律規(guī)定或者約定的條件成就時居住權消滅。

      其中法定居住權利的消滅按照不同的主體方式有所不同。一是與被繼承人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等)享有的居住權后,在權利人去世自動消滅。在權利的有效期內(nèi)權利人可以和家屬在房屋內(nèi)共同居住,如果居住權人一旦死亡,那么權利消滅,原居住權人的家屬等均須自權利人死亡后搬出房屋,此時,繼承人取得了該房屋的占有,取得得權能的統(tǒng)一。二是與被繼承人有姻親關系的居住權利人。在居住權人進行再婚時權利消滅。

      對于意定居住權的消滅,由遺囑或者合同來確定。遺囑或者合同確定居住權的權利期限的,則權利期滿時消滅;遺囑或者合同規(guī)定附條件的,在條件達成時居住權利消滅。遺囑或者合同未明確規(guī)定權利消滅條件的,可依照法定居住權消滅的規(guī)定。當被繼承人遺囑或者合同指定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的人有居住權的,在居住權利人有經(jīng)濟能力購置房屋或者承租房屋的時侯權利消滅[16]。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法典草案居住權的立法與繼承編的制度改革之間兩者在關系上是相互依存的。故民法典草案居住權的確立要立足于繼承編的制度改革的基礎之上,在法律條文上應把物權編的居住權與繼承編結合起來。居住權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規(guī)定包括權利產(chǎn)生根據(jù)、權利內(nèi)容和消滅原因等。繼承編則可以對居住權的規(guī)則進行相應的補充,可以同時在規(guī)定父母第二法定順位繼承權和父母的法定居住權。

      注 釋:

      ① 參考梁慧星:《對物權法草案(第二、三、四次審議稿)的修改意見》,中國法學文檔;2006;梁慧星:不贊成規(guī)定’居住權’[N],人民法院報,2005年1月12日。

      ② 事實婚姻的實質(zhì)條件:(一)主體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二)無婚姻關系或同居關系障礙;(三)無禁婚的親屬關系和疾病;(四)共同生活1年以上或共同生育子女。(參見闞凱:非婚同居的法律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法學院2012年博士畢業(yè)論文:278-281。)

      ③ 利害原則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基本原則,即兩利相較取其大,兩害相較取其輕。然而,價值沖突很多情況下不都是以利與害可以評價的,即便是有些場合可以利與害進行評價,也是十分困難的。還有學者主張應當建立某種可以精確量化的法的價值的位階體系,遇到價值矛盾沖突時,以等級確定價值選擇。這是一個極易操作的價值選擇方法,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完善而令眾人接受的價值等級體系的建立。(參見卓澤淵:法的價值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17-618。)

      參考文獻:

      [1] 申衛(wèi)星.視野拓展與功能轉換.我國設立居住權必要性的多重視角[J].北京:中國法學,2005,(5):77-9.

      [2] 劉春茂.中國民法學·財產(chǎn)繼承[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30-31,43.

      [3] 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651-653.

      [4] 張玉敏.法定繼承人范圍和順序的確定[J].上海:法學,2012,(8):15-20.

      [5] 鄭倩,房紹坤.父母法定繼承順位的立法論證[J].吉林: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1-35.

      [6] 陳葦.當代中國民眾繼承習慣調(diào)査實證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8:1-660.

      [7] 陳葦.外國繼承法比較與中國民法典繼承編制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22.

      [8] 肖洪飛.中國古代繼承制度及對當今繼承立法的啟示[J].甘肅:社科縱橫,2008,(8):81-83.

      [9] 張玉敏:中國繼承法立法建議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10] 陳葦,冉啟玉.完善我國法定繼承人范圍和順序立法的思考[J]. 山東:法學論壇,2013,(2):52-57.

      [11] 房紹坤,鄭倩.關于繼父母子女之間繼承權的合理性思考[J].吉林: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6):203-207.

      [12] 曾青.一起殺人案引發(fā)的思考——談我國夫妻財產(chǎn)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184-186.

      [13] 周枏.羅馬法原論(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398.

      [14] 李國強,孫偉良.民法沖突解決中的利益衡量——從民法方法論的進化到解釋規(guī)則的形成[J].吉林: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2,(1):58-66.

      [15] 王利明.民法上的利益位階及其考量[J].北京:法學家,2014,(1):80.

      [16] 馬新彥.居住權立法與繼承編的制度創(chuàng)新[J].北京:清華法學,2018,(2):163-178.

      猜你喜歡
      繼承權居住權制度改革
      “前兒媳”也能享有繼承權
      公民與法治(2022年8期)2022-08-12 01:23:10
      產(chǎn)權與永久居住權的較量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44
      法律信箱
      人民之聲(2021年5期)2021-12-04 07:49:09
      論民法典中的居住權
      社會觀察(2020年9期)2020-11-17 03:53:03
      關于居住權的兩個問題
      約翰·高爾特的《限定繼承權》與18世紀蘇格蘭經(jīng)濟發(fā)展史
      再談婚姻的定義:尤以一妻多夫制、繼承權及僧伽羅人的習慣法為例
      西藏研究(2018年2期)2018-07-05 00:46:42
      淺議中國死刑制度改革
      商(2016年32期)2016-11-25 00:00:00
      對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幾個難點問題的思考
      財會學習(2016年19期)2016-11-10 03:59:48
      淺談實驗室管理與改革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3:36
      扶风县| 韶关市| 社旗县| 神池县| 黑山县| 同德县| 常熟市| 眉山市| 泗阳县| 蒲城县| 雷山县| 丽水市| 泾阳县| 邯郸市| 景德镇市| 临泽县| 东港市| 赤峰市| 上杭县| 通海县| 晋中市| 宁国市| 黑水县| 彭阳县| 吕梁市| 宁陵县| 马鞍山市| 澄迈县| 禄丰县| 金秀| 海安县| 合肥市| 海盐县| 邮箱| 安新县| 昭觉县| 桐梓县| 合阳县| 萍乡市| 丘北县|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