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玲
[摘? 要: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小學美術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繪畫、工藝、欣賞并重,著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情趣。而在實際美術課堂的教學中,卻出現(xiàn)了一種“重繪畫、輕欣賞”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美術教師缺乏對欣賞課的正確認識,認為欣賞就是看一看,并不重要,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欣賞的教學研究。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了解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選擇合適的欣賞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本文根據(jù)教學實際,談談怎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欣賞課;體藝教育研究]
欣賞是美術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美術課從頭到尾都是欣賞。美術欣賞教學從古至今都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小學美術欣賞巾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老師以課本為主導將中外美術作品,包括繪畫、建筑、雕塑等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及審美情趣的目的,但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美術課堂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
一、選擇欣賞對象與擴大欣賞范圍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首先是要選擇好欣賞的對象。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欣賞時要選擇一些高品味和高格調(diào)的優(yōu)秀作品供學生欣賞,要讓學生區(qū)分開社會上一些低級庸俗的色情圖畫,這樣才能為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是擴大欣賞范圍,教師在上美術欣賞課時不能只限于欣賞美術繪畫作品,應把欣賞的范圍推廣到各個領域,即從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民間的各種手工制作,到世界上各地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圖片欣賞,再可推廣到我們?nèi)粘I钪械母鞣N生活用品以及衣食住行。
二、兒童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一種把造型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的感覺與感情為主導因素的心理活動形式,它與教師的引導和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緊密相關,我們不妨從兒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發(fā)展方向來分析掌握兒童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征。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蔭蔭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欣慰和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兒童將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一些。兒童在欣賞過程中,往往注意某個細節(jié)的觀察而忽視整體或注意整體而忽視其它。例如一年級兒童在觀看繪畫作品《美麗的風箏》時,他們?nèi)伙L箏上色彩艷麗的花紋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記了手帕的存在,變成了看花。中、高年級同樣有類似的現(xiàn)象,四年級的學生欣賞工藝作品的刺繡,結果他們?nèi)汛汤C作品當作繪畫作品看。兒童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牽制的隨意性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未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于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持續(xù)增長。兒童在欣賞過程中,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yōu)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
三、教師要學會放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很多教師總是害怕學生在欣賞作品時,脫離自己課前的預設。因此,在學生沒有充分觀察和感受作品時,教師就開始了自己的講解,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那么,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該學會放手,相信我們的學生,讓學生能發(fā)揮自己的主題地位。
四、引導學生學會討論交流
教師可以做適當?shù)狞c撥當教師出示一副美術作品讓學生欣賞后,學生們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感受。這時,教師要做的就是讓他們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說出來。當然,小學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是有限的、低層次的。所以教師就不能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xiàn);更不能不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于理性化、專業(yè)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對與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多看、多說,讓學生多探討、多交流。
五、倡導探究學習方式、完善學生審美觀點
傳統(tǒng)的美術欣賞教學是教師“滿堂灌’的教學,因此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這種帶有“權威性”的評論,常常不被學生所理解,因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專業(yè)化的要求來看作品,忽視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了小學美術欣賞課注重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原則。其實,對知識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專利,學生一樣可以做到。在教學中常常聽到學生這樣的發(fā)言:“我認為……”“這件作品應該……”“我是這樣理解的……”,可見對于教學內(nèi)容學生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并且學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學生特別樂意參與問題的討論和探究。通過探究、討論,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與同學分享,同時也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和感受。
總之,在今天的新課程標準下,教學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美術也不例外,除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美術的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在思想上進行改革,打破傳統(tǒng)思想觀念,確立新的“教育觀”,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讓美術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心靈,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中走向更加廣闊與開放的世界,把學生生活中的美術融入到美術教學中來,真正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湯川.小學美術欣賞教學與美感培養(yǎng)[J].課改實踐,2014(5).
[2]夏薔.小學美術課堂的欣賞教學[J].散文百家·國學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