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英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構建高效課堂成為教師們關注的重點話題。尤其是對于農村信息技術教學來說,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科興趣,創(chuàng)新施教,體現學生課堂學習的中心地位。讓信息技術教學與時俱進,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更好發(fā)展奠基。故此,本文立足于農村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對有效策略的探究。
關鍵詞:農村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構建農村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教育教學發(fā)展投以高度關注,并對農村教學發(fā)展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支持。在農村信息基礎高效課堂的建設中,還存在三方面問題:首先便是教師的刻板施教問題。在農村校園中,有的信息技術教師還維持著“教師講解——學生操作——自由練習”的施教方式,定式講授使學生產生信息技術學習乏味的心理。其次,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科技能,忽視師生間的互動,對學情了解有限。最后則是對高效課堂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很多教師認為在有限的時間講授更多知識才是高效課堂,其教學設置緊湊,學生在被動聽講中很多知識都未完全吸收,這便造成了無效教學。
二、構建農村中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科興趣
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深入推進的過程中,離不開科技創(chuàng)新的助力。為此,在農村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需充分意識到改學科的重要性,積極響應新課改號召,抓住學科特點,并與農村中學生的認知、學習規(guī)律相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其能夠正確的應用互聯網,并具有探究性學習的動力,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
古人有云,“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應發(fā)揮自身教學引導作用,為學生介紹計算機的產生和發(fā)展動態(tài),可適當融入其對社會、農村生產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實例,普及學科知識,對比國內外計算機網絡發(fā)展情況,盡可能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地重要性,使其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求知欲。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整合教育資源,將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形象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其關注力能夠被教學所吸引。例如:在“編排文稿”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鄉(xiāng)村日報”編輯編排糾錯作為導入,引出教學。以讓學生應聘實習編輯的教學情境,使其展開“校報”的文稿編排,對于表現優(yōu)異的學生進行獎勵,使學生更具學習的獲得感。
(二)突出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強調尊重并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作為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應促使農村中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信息技術的課堂學習中,勇敢地表達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疑問,具有運用所學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促進其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求真務實的學習精神。
對此,可通過在課堂上的進行合理提問設置,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者作用,使學生更好的汲取、理解新知。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升學習成效,并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動態(tài)調整教學計劃。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相對復雜、繁瑣。隨著國家的重視,對鄉(xiāng)村基礎教育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大,使農村與城市的硬件教育條件幾無差距,農村學生日常也可以展開網絡學習。但很多學生對網絡的了解還限于瀏覽網頁、使用聊天軟件及玩網絡游戲等,對專業(yè)化知識的理解尚存不足。除了課堂設問以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課型,進行多項問答引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投入教學,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創(chuàng)建復雜動畫”教學中,在鞏固學生所學的單一對象動畫制作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動作補間動畫制作的理解和記憶。通過修改元件,設置變速和旋轉,實現放射性漸變填充,最終學生能夠實現連續(xù)動畫制作。
(三)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農村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也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有的學生一點即通,具有良好的思辨意識;有的學生具有強烈的上進心,但理解能力略有不足;還有的學生缺乏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為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使其具有應用思維、操作能力,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為學生營造有助于提升實踐能力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教師可以分層設置教學任務,使教學更具針對性,不會令學生感到任務過難或過于簡單。且教學任務設計需要具備靈活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引入任務驅動式教學,對任務完成后施以客觀評價,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其具有協(xié)作意識,發(fā)揮同伴互助作用。例如:在“制作網站”的學習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分發(fā)給其“幫農戶制作特色農產品銷售網站”“給學校創(chuàng)設官網”及“構建生態(tài)旅游主頁”的不同任務,使學生多方搜集素材,進行合理分工,制定工作計劃和簡單的“設計思路說明文檔”,更好地體現本土特色,讓網站更具辨識度,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以多元化授課,使學生得到能力的提升,促進農村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
三、結語
總之,構建農村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之力。為此教師一個方面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教學的意識,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溝通;另一方面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使教學更具適宜性、多樣性及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娟.以生為本,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J].語言文字報,2019(4):5.
[2]王慶喜.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農村教育,2019(6):20.
[3]雷金凱.關于開展高效課堂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