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藍藍 車虎杰 徐英東 劉麗麗 李曉晨
摘??要:我系在過程性評價的實踐中,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測評與教學間的相倚性,促進了學生及教師的雙向發(fā)展。但是通過調查問卷及深度訪談發(fā)現(xiàn),在評價材料源和評價標準方面仍然存在問題丞待解決。因此,本研究提出將語料庫應用于評價材料源的構建及評價標準的制定中,以期真正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綜合朝鮮語課程;語料庫
一、緒論
過程性評價的思想源于美國教育評論專家著名的“八年研究”,泰勒提出測驗編制原則,打破了人們學業(yè)評價就是“測驗、考試”的傳統(tǒng)觀念,把人們認為無法測量的認知水平和解題能力以量化的形式顯現(xiàn)。泰勒的研究和觀點為過程性評價理論提供了前提和支持。
我校于2015年制定了新的教學大綱,過程性評價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進。我系也將考核形式從以成績產出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逐步轉化為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輔助教師改進教學為目的的過程性評價。為了過程性評價能夠更好地在教學中得以實施,本研究將對我系過程性評價的應用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二、過程性評價的應用現(xiàn)狀及問題點
(一)應用現(xiàn)狀
自過程性評價實施以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終結性評價在評價目的、評價方法,以及評價結果等方面帶來的問題。
首先,在評價目的方面,由原來只為了區(qū)分優(yōu)劣、排列名次等以成績產出為目的的評價,轉變?yōu)橐源龠M學生學習和成長為目的的評價。由對學習的評價轉變成為了對學生的評價,由指向成果的評價轉變成指向過程的評價。
其次,在評價方法方面:在已有的期末考試等筆試評價外,又加入了敘述、論述、發(fā)表、討論、報告書、觀察等等多樣的評價方法,改善了過去標準化答案題目帶來的諸多弊端。評價次數(shù)由一次性評價轉變?yōu)槌掷m(xù)性評價,評價伴隨著全學習過程隨時隨地發(fā)生。評價主體也由以教師為主,轉變?yōu)榻處?、教師團體、學生自身、學伴等多樣主體相結合的評價形式。
最后,在評價結果方面,對于結果的應用不再只限定于對學習成果的測定,而是將評價結果積極應用于學生學習策略及教師教學方法的改善當中。
(二)問題點
如學生與教師需要及時、持續(xù)地反饋為改善學習與教學方法提供方向一致評價方法,也需要從反饋中得到完善。為了能夠更好地施行過程性評價,本研究以哈爾濱理工大學韓國語專業(yè)96名在校生及6名教師為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隨機抽取的20名學生及6名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調查問卷如<表格1>所示共有10個題目,內容涉及評價目的、評價時間、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標準及對于評價結果的應用等六個方面。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關于評價時間的問題3回答‘是’的學生和教師最多,達到了94.1%。原本預設由于評價方式的改變,評價方法方面會存在更多問題,所以在問卷調查上也占了30%的比重,但令本研究意外的是,對應此問題的第5題和7題的評價結果中回答‘是’的師生共占和90.2%和79.4%。從調查問卷及深度訪談的結果來看,評價體系已基本符合過程性評價的標準。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問卷調查中對應評價標準的第8題及對應評價內容的第4題,回答‘是’的人數(shù)分別只占43.1%和48%,存在著很大的改善空間。
在對學生的深度訪談中“對于做出的成果,只得到老師‘做得好’,‘加油’等模糊的概括性評價。雖然能得到一些鼓勵,但是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足,應該在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等等,對此仍然感到茫然”,“有時我覺得人際關系等人為因素在學伴互評中影響了一定的公平性”,“上課時,因為怕回答錯誤影響成績,只選擇運用簡單的、熟練的語言知識來回答,長此以往,感覺語言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和實際使用的韓語有一定的差異”等類似問題反映人數(shù)最多。在對教師的深度訪談中,“評價次數(shù)增多帶來的教學負擔增大”,“很難在每個單元都搜集到符合單元內容的評價材料,有時即使符合了單元內容,材料難度很難適中”,“在教師團體評價時,有時對于同一學生的評價,不同教師的評價結果相差極大。當自己和同事的評價結果有很大不同時,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并由于緊張和不安失去原有的判斷”等問題反映的最多。
分析以上結果,可以將問題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評價材料接近現(xiàn)實語境才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評價內容與現(xiàn)實情況脫節(jié),學生很難產生充實感,無法培養(yǎng)其解決日常交際問題的能力。此外,評價內容與學習主題、當下語言水平的契合性,常常顧此失彼,很難兩全。
第二,評價缺乏明確的標準。在過去的評價中,評價標準模糊,又大多以總評式評價進行,即使有評價標準,其標準的制定也很難對學業(yè)能力提升有所幫助。例如:提交作業(yè)次數(shù)、是否在期限內提交、分量、語言使用是否正確等等。其次,學生為了不犯錯誤,反復使用過去習得的熟練掌握的內容,而不敢嘗試新內容。此外,由于評價標準不夠明確,即時評價使教師對評價感到負擔沉重,甚至會引起不安及緊張。不僅如此,學生間的學伴互評也很容易喪失公平與公正。如果想要讓過程性評價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及意義,就不能缺少詳細、科學的評價標準。
綜上所述,過程性評價在綜合朝鮮語教學中的應用,雖然有其積極的成效,但是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問題丞待解決。本研究基于以上兩個問題,嘗試引入語料庫提供改善方案。
三、以語料庫為中心的改善方案
(一)評價材料源
為了實現(xiàn)評價的真正作用,評價文本不能僅限于教科書,還應當包含能夠誘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有趣的、實用性強的內容。但是目前國內能夠使用的評價材料不僅數(shù)量不足,質量方面也很難達到過程性評價的標準。因此,本研究提出以語料庫為中心,結合網絡資源和參考書等工具,通過教師們的充分探討與對材料的再加工,創(chuàng)建一部新的評價材料源。評價材料源的應用具體如下:
1.課前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與教材主題相關的語料庫材料,觀察分析“成功”的朝鮮語使用案例。注意互動交際中的“說者狀態(tài)”及“聽者狀態(tài)”,總結語言使用的短語學特征,補充詞匯的擴展意義。評價依據(jù)有報告書、小綜述、對話設計等等。
“成功”的朝鮮語使用案例在朝鮮語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成功”的朝鮮語使用案例具有適時性,反映真實語言使用的特點,這樣的語言融入教學對學以致用至關重要。其次,“成功”的語言案例中的高頻語言體現(xiàn)為詞語選擇高度適合語言使用的語境,對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具有實際指導意義。最后,“成功”的語言案例反映朝鮮語語者規(guī)律性的語言特點,高頻具體語言形式用于語言學習簡單方便。
迄今大部分教材主要關注互動交際中的“說者狀態(tài)”,“聽者狀態(tài)”常常在語言教學中被忽略。而語料庫則能很好地彌補現(xiàn)行教材在這方面的不足。
2.課堂活動
通過語料庫文獻閱讀,對教師提出的具體命題進行文獻總結和小組討論。評價依據(jù):活躍度、參與度、對命題的解決程度。在任課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對課前預習內容進行總結、發(fā)表,以及小組討論,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主觀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語料庫可為學生呈現(xiàn)多層面、多領域和多功能的資源,在促進學生有效訓練的同時,也可為外語評估體系本身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3.單元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基于語料庫,引入非標準答案試題。對語言運用能力進行全方位地科學考察。方式:造句、情景對話、主題寫作等等。應用語料庫的過程性評價更有利于評價體系的建立。保證過程性評價的有效性,了解到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tài)、效果與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使得考核本身的內涵與功能得以拓展與深化,為因材施教提供基礎,為評價從量化評價到質性評價提供有效保障,引導教師教學優(yōu)化。
(二)評價標準
在上述內容中,考核的每一分項,無論是課前自主學習、課堂練習與討論,還是單元測試和總結性考試,都有其相應的評價依據(jù),只有評價依據(jù),并不能說具有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我們還需要設立一個科學可信的評價標準。根據(jù)朝鮮語系制定的初級朝鮮語教學大綱,對于學生的考查內容包括單詞、慣用型、語法、翻譯、閱讀,以及表達溝通與寫作能力。其中單詞、慣用型、語法,以及表達溝通與寫作能力的評價應當參照語料庫設定評價標準。
本研究擬以語料庫為基礎,從以下兩方面入手設立考核標準,使考查對象從學生掌握的消極知識量轉變?yōu)榉e極知識量。我們要考查的重點不再是學生有多少知識總量,而是學生真正能夠恰當使用知識的能力水平如何。
分級知識點表:
以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包括單詞、慣用型、語法)為范圍,以語料庫為衡量標準,制定分級知識點表。分級知識點表中包括在每一學習階段,必須熟練掌握的積極知識點的數(shù)量有多少,分別是什么,只需認知的知識點數(shù)量以及內容,屬于延伸及擴充的數(shù)量以及內容。將這些知識點按照掌握要求的由高到低,分別為每一階段設定為一級知識點,二級知識點,以及三級知識點。在對報告書、作文、情景對話等等上述這些依據(jù)進行評價的時候,除了考查知識點是否使用正確外,還應當依照分級表,考查學生對于知識點的使用情況是否符合當前學習階段的水平。比如高階段學習過程卻頻繁使用低階段學習過程的知識點,即使使用正確,也證明該學生對于高階知識點的掌握不夠。
情境別知識點表:
以語言情境為單位,以語料庫為依據(jù),制定情境別知識點表。語言學習因其特殊性,常常面臨多詞一意的現(xiàn)象。不同知識點從獨立來看雖然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是在不同情境下,卻有不同的使用偏好。如果不把知識點放到情境中去考查,難免忽視語言的應用性。本研究將根據(jù)教學大綱中制定情境知識點表。表中應該有情境偏好的詞匯、慣用型,以及語法等等語言表達,依照此標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價學生朝鮮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過程性評價在綜合朝鮮語課程中的應用現(xiàn)狀的分析,認為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在評價材料匱乏和評價標準模糊兩個方面,對此,本文提出以語料庫為中心的解決方案,以期在教學中更好地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黃韶斌(2005),關于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理論與方法探究,華南師范大學,2005.
[2].楊瑞萍(2011),大學英語過程性評價方式研究與實踐,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
[3].黃敏等(2013),大學英語教學過程性評價信度影響因素分析,廣西武警高等??茖W校學報,2013(26).
[4].趙曉臨(2009),語料庫研究的課堂教學價值:評《從語料庫到課堂:語言使用和語言教學》,外語界,2009(3).
[5].埃及·G·古貝等(2008).第四代評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課題項目:
哈爾濱理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語料庫在《綜合朝鮮語》非標準化考試中的應用研究”(420170024);
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金課’理念下語料庫在《綜合朝鮮語》過程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WY2019088-C);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TSCA在朝鮮語口語評價中的應用研究”;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標引領下的理工類院校應用型日語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