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能軍
摘 要:在傳統(tǒng)教育機制下,“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產生乏味、消極抵觸的心理。新高考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給高中數學物理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挑戰(zhàn)。本文根據新機制展開分析,討論了在新高考的教育模式下,物理教學產生的變化及教學影響。
關鍵詞;新高考制度;高中物理教學;機遇;挑戰(zhàn)
引言: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高考制度也相應的作出了一些調整。目前來說,高中物理的高考制度不再單純的只是側重于知識點的分析與理解,而是更加偏向于對于學生能力的考察以及結合生活實際的綜合實踐能力。這一改變對物理教學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未知的挑戰(zhàn)。如何來把握“授之以漁”而非單純的“授之以魚”都將是教學需要思考探究的問題。
一、新高考制度下物理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一)新高考制度下,教學重點的轉變
以往的高考機制側重考查物理知識點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在其引領下,教師的教學方向也更為著重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獲取與掌握,故而在實操能力的培養(yǎng)上有所忽視。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能力及思維能力的訓練。而新教育背景下,授課教師需要變更以往的定式思維,改變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能力以及思維模式的拓展及深入引導。
(二)高中物理成績考核方面題目類型的轉變
與其他理科科目相比,高考物理的考試難度最大,故而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成績不理想,特別是面對抽象思維的物理題目,對于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在新高考的制度中,也對考核重點及題目類型有所改變,考核重點更偏向于與生活實際更加緊密結合,題目類型則更偏重于社會熱點話題與物理知識的結合,題目類型更加新穎,綜合性也更強[1]。面對如此情況,勢必會加大了考試的難度,也同時提升了老師對學生教學的指導難度。所以,教師的日常教學中,要加大培養(yǎng)學生對題目重點、考察類型的辨析能力的授課比重,而非簡單地大量做題,重復機械、枯燥的單一訓練。
(三)教學、培養(yǎng)能力方向的轉變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新高考制度考察方向的側重點發(fā)生改變,意味著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同樣需要老師靈活轉變課堂的授課模式及講解方式。在實際課堂中,教師需要更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訓練其自主學習、探究、總結的學習模式,同時需要提升課堂趣味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減少畏難、消極的抵觸情緒。在日常教學中,多多融合生活實際,盡可能地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構建生活與物理學習的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能更深一步地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而且最終幫助學生提高高考成績。
二、新高考制度下物理教學面臨的機遇
(一)盡顯學科優(yōu)勢
高中物理學科學習難度較大,在面對復雜枯燥的公式、定理時,部分學生理解難度大、識記困難,最終導致喪失學習興趣。在新制度改革的形式下,教師應盡快調整教學策略,把握時機,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主動積極地加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提升整體課堂效果。高中課堂中知識難度較大而且知識框架復雜,而教師則可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現(xiàn)象相結合,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而且將物理學科與生活相互關聯(lián),也會進一步展現(xiàn)出物理學科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意義[2]。例如,在日常電流教學的相關課程中,可以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實操探究,通過相關物品:開關、導線、電流表、電池、小燈泡等等,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明白電流表的不同接法,甚至可以引申至日常家用中電流知識的應用現(xiàn)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展現(xiàn)物理學科的自身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積極自主探索研究的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興趣,為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展現(xiàn)多樣化教學內容,最大限度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利用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眼球。在歷史長河中,多少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有過很多暖心、幽默的故事。例如,在講《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這課中,可以提及《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個故事,這是學生們早已耳熟能詳的故事了,那故事的真實性如何呢,通過講解科學家的故事,引導學生經歷科學家曾經的探求之路,讓學生親身經歷從發(fā)現(xiàn)到探究,再開始試驗,最終總結歸納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培養(yǎng)學習能力。
而多媒體教學則是區(qū)別于過往的單純書本教學,通過全方位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對于一些難度較高、課堂中無法展現(xiàn)的教學內容或實驗,就可應用多媒體教學進行展現(xiàn)。這樣教學方式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同時提升了傳統(tǒng)教學無法達成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學生自主探究模式
學生自主探究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思維方式,同時對物理研究及學習提供了多樣化選擇。許多實驗就可以通過學生的自行論證達到更好的理解效果。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這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探究論證,運用課桌上現(xiàn)有的紙、筆、尺子、橡皮等物品從空中扔下,可以直觀的感受并觀察到自由落體運用,了解物品的質量與物品自由落體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而《摩擦力》這課中,可以由學生進行對比試驗,使用光滑紙張和粗糙紙張互相摩擦,再進行兩張光滑紙張的相互摩擦,通過對比感受,學習摩擦力的相關知識。老師可再循序漸進地設疑,學生通過實驗解疑,從而能力提升。這種方便簡單實用地物理實驗反而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將物理課堂與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高考制度是高中物理學科教育重點、授課方式的風向標,在當下的學習模式中,偏重對學生自主實操能力的考察,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幫助,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綜合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學生高分高能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建忠.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優(yōu)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策略研究[J].物理教學,2017:67.
[2]胡行勇.新高考制度下高中物理教學的機遇和挑戰(zhàn)淺談[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