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華
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推動語文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然而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中也逐漸顯現(xiàn)各種問題,為促進語文教學質量提升,應對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問題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進而研究了新課改后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改進策略,以此供相關人士交流。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問題
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學發(fā)生了較大的轉變,學校和教師積極引入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積極探尋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在目前教學中,也存在過于注重形式等問題,使新的教學理念不能全面落實,影響了小學語文的教學發(fā)展。應對目前的教學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如何有效教學,促進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1.新課改后語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1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突出
新課改后,教師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增加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氣氛更活躍。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限制和約束較多,長期處于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吸收的狀態(tài),這種教學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懶惰被動的不良學習習慣。新課改后教師會在課文講解的同時提出思考問題、增加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度思考,在語文學習中也變得更主動。
1.2教學手段更豐富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的推廣,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豐富,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將語文課堂安排得生趣盎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播放視頻、圖畫、音頻,打造適宜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為教材內容做導入和知識拓展,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真切,促進語文教學發(fā)展。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歡慶》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音樂視頻《我和我的祖國》,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熏陶,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的感情,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1]。
1.3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新課改理念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也是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因而在新課改后,語文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對課文質疑,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布置寫作任務、小組合作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教學中,使學生從多渠道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所提升,在寫作、朗讀、閱讀理解方面的實踐能力也有所提升。
2.新課改后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未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新課改后,教師們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但是部分教師對教學的把握存在問題,導致過于重視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忽略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教育,部分學生存在識字能力差、閱讀能力差的問題。正是由于教師對教學理念存在誤解,導致教學中重心明顯偏移,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教育。比如教學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時,教師重視啟發(fā)學生對春天的感悟,體會大自然的美好,卻忽視了對學生書寫能力的要求,學生的基礎知識并不牢固。
2.2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不明顯
一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在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改變了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用角色表演、小組討論的方式對課文進行學習。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之間的討論很難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造成課堂上一片嘈雜,看似討論得熱火朝天,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并沒有實質幫助。教師給學生過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并沒有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啟發(fā),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缺少方向性,語文基礎薄弱[2]。
2.3學生缺乏獨立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會給學生預留討論時間和自主學習時間,要求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但是小學生活潑好動,自身缺乏自制力,在缺少約束和要求的環(huán)境中容易對自己降低要求,寫字和寫作都存在“糊弄”的心理。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會主動啟發(fā)學生,通過設問、引入課外資料、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但學生缺少對優(yōu)秀文章的學習和鑒賞能力,很難將好的詞句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在學生還不具備獨立學習能力時,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過早放松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要求,導致學生的語文功底不扎實[3]。
3.針對語文教學問題的改進策略
新課改后,教師不能一味的求創(chuàng)新,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開展有效教學。首先,不能忽視對基礎知識的要求,要給學生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如預習、聽寫、寫作等。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中進行合理適當?shù)囊龑?,要對學生的討論結果、角色扮演等活動進行正確恰當?shù)狞c評,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入分析。最后,教師要給學生傳授學習技巧,如摘抄、組詞、造句等,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4]。
4.結束語
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師都普遍轉變了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容易出現(xiàn)以上教學問題,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反思,根據(jù)學生的適應情況和學習表現(xiàn)隨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要對自身教育水平提高要求,不能只重視教學形式不重視效果,要以學生為教學發(fā)展的核心,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 ?張文.探究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神州,2017(22):94-94.
[2] ?丁美玲.新課改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狀況研究述評[J].林區(qū)教學,2017(7):30-32.
[3] ?付君霞.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學周刊,2017(22):78-79.
[4] ?安春燕.探析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現(xiàn)狀以及發(fā)展新方向[J].南北橋,201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