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隨心
摘?要:從“契約社會”到新的“身份社會”的時代變遷,引發(fā)了傾斜性地保護勞動者的歷史性訴求?,F(xiàn)代西方法學學派認為,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符合實質正義原則。在馬克思正義理論看來,該原則不過是自由主義正義觀的自我修正與調適,其“底線”是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質的規(guī)定性,因而難以逃脫其固有的“資本意識形態(tài)藩籬”,無法從根本上體現(xiàn)社會生活的整體性價值邏輯,其結果必然是無法通達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終極追求目標。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正義價值的真實踐行與超越,是基于追求自由自覺的勞動及勞動者本位的馬克思“勞動者正義”觀的證成、實現(xiàn);是在真實改變社會現(xiàn)實、謀求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中,確立“勞動者利益本位”的歷史生成性價值實踐運動。
關鍵詞: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勞動者利益本位;勞動者正義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19.03.04
就學理意義而言,勞動法的本質在于以“傾斜保護原則”為靈魂,通過宏觀性的國家力量和中觀性的社會力量,傾斜性地對勞動者權益予以保護。該原則標志著勞動法從私(民)法中的出離及獨立。處于全球復雜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當代中國社會,由于社會實踐范型的變革,引發(fā)勞動關系轉型的規(guī)?;?、復雜化、市場化,導致勞動關系主體及其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其結果是使得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fā)期。尤其是近年來“新常態(tài)”下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xù)加大,“矛盾凸顯期”特點日趨明顯。破解勞動關系矛盾,推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將“矛盾凸顯期”轉化為“可持續(xù)科學發(fā)展期”,其本質在于構建和諧的“勞動者利益本位”形成、表達、社會立法和價值實踐機制?;诖朔N理據,深入闡釋與澄明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正義價值,就成為當代中國現(xiàn)實與歷史實踐的雙重呼吁。
一、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時代意蘊:從“契約社會”到新的“身份社會”
身份社會的根本標志是社會、國家、政治、宗教聚合為一,所有私域均被公域所遮蔽、所淹沒,“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①,“中世紀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會的等級和政治意義上的等級是同一的”②。如此,“身份”最終作為確立社會關系的唯一方式,引發(fā)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自由只為一部分成員所專屬。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高舉“自由”“平等”“博愛”尤其是“自由”“平等”的鮮明旗幟較之“博愛”,“自由”“平等”更具社會制度意義。,最終生成、確立了一種如此深刻地影響人類歷史演進的社會制度: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社會從“身份”社會進入到“自由”“平等”的“契約社會”。這一社會制度的確立,“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的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的真正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91頁。,從而催生出對勞動者“平等”保護的時代要求。就法律層面而言,個人利益本位的私(民)法的地位得以根本確立,“意思自治”作為私(民)法的“帝王”原則,完全可以把所有社會關系看作“平等”關系和“契約”關系,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所謂“美國的文明建立在契約自由的理論之上”轉引自李永軍:《從契約自由原則的基礎看其在現(xiàn)代合同法上的地位》,《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然而,這種“意思自治”、“契約自由”的本質在于全然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服務與辯護,建立在私有財產制度基礎之上的平等歸根結蒂是形式平等需要澄清的是,許多論者認為形式平等就是“機會平等”,其實不完全準確。這方面的論述可參見:Douglas. Rae, Equalites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65-66;[美]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350頁;[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58頁。,自由不過是消極自由在西方思想史上,霍布斯首先為“自由”定義:“自由這一語詞,按其確切的意義來說,就是外界障礙不存在的狀態(tài)。”([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97頁)后來作為“兩種自由”的集大成者的以賽亞·伯林有更為精細的定義:消極自由意指“我本來是可以去做某些事情的,但是別人卻防止我去做——在這個限度以內,我是不自由的;這個范圍如果被別人壓縮到某一個最小的限度以內,那么,我就可以說是被強制(coerced),或是被奴役(enslaved)了”。據此,消極自由就是指:“在什么樣的限度以內,某一個主體(一個人或一群人),可以、或應當被容許,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為他所能成為的角色,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英]以賽亞·伯林:《兩種自由概念》,劉軍寧等編:《市場邏輯與國家觀念》,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第200-203頁)實際上,“消極自由”理念完全體現(xiàn)在近代私(民)法之中。。在這種抽象的形式平等、消極自由下,私(民)法“不知曉農民、手工業(yè)者、制造業(yè)者、企業(yè)家、勞動者等之間的區(qū)別,而只知道……只是‘人’”[德
]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66頁。。結果必然是:“使經濟上的強者利用契約為欺壓弱者的工具”管歐:《當前法律思潮問題》,刁榮華主編:《法律之演進與適用》,臺北:漢林出版社,1977年,第122頁。,“自由權,便以保障形式上的平等為后盾,壓倒性地有利于有產者而不利于無產者”[日]大須賀明:《生存權論》,林浩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4頁。。有關這一點,被譽為20世紀復興古典自由主義價值最重要思想家之一的英國政治思想家以賽亞·伯林,在其里程碑式的自由主義著作《自由論》中也通過分析“窮人完全有自由住進昂貴的飯店”悖論探討過。[英]以賽亞·伯林:《自由論》(《自由四論》擴充版),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年,第372頁。
所以,近代市民社會中的“從身份到契約”運動天然內含其歷史辯證法的否定因素,最終必然演進到新的“身份社會”,但這種新的“身份社會”鮮明地區(qū)別于古代社會的“等級身份”,是充分體現(xiàn)“肯定否定規(guī)律”的,它確認勞動者弱勢主體身份,依此對弱勢主體實行傾斜保護并追求相對的實質性平等、自由。所以,現(xiàn)代社會掀起了“從契約到身份的運動”傅靜坤:《20世紀契約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62頁。;進而,進入到“根據社會的經濟的地位以及職業(yè)的差異把握更加具體的人、對弱者加以保護的時代”[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闖譯,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85-186頁。。
在社會勞動領域,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關系的本質特點及最大特色在于其從屬性有關勞動關系的屬性,大陸法系的主流學說和司法實踐采“從屬性”說,與其對應的是英美法系的“控制說”。英美判例法中的“控制說”與大陸法系的“從屬性”實質上是一致的。;基于此,形成了勞動者弱勢主體和雇主強勢主體身份。一方面,從屬性主要表現(xiàn)為“人格從屬性”學界通常認為“人格從屬性”涵蓋“組織從屬性”,所以省略“組織從屬性”敘述。?!叭烁駨膶傩浴睕Q定了“勞動關系絕非如斯的對等人格間純債權關系,其間含有一般債的關系中所沒有的特殊的身份因素,……事實上即成為人格本身的從屬”黃越欽:《勞動法新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頁。;另一方面,從屬性也補充體現(xiàn)為“經濟從屬性”?!敖洕鷱膶傩浴睕Q定了勞動者對自己從事的工作不能用指揮性、創(chuàng)造性、計劃性的方法加以影響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第95頁。。這樣,勞動者弱勢主體和雇主強勢主體身份得以形成。而這一“新的身份”所形成的勞動者實質不自由、不平等,必須通過“傾斜保護”加以克服,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便應運而生。勞動法通過確認勞動者的弱者“身份”,視勞動者生存利益為社會公共利益,對于失衡的從屬性的勞動關系進行適當矯正,從而追求實質性平等與自由。
二、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自由主義正義觀的自我修正與調適
一般而言,因理論基礎不同,近代西方自由主義正義觀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社會契約論正義觀與功利主義正義觀。社會契約論正義觀以抽象的人性論作為出發(fā)點,顛覆神學自然法,使其徹底世俗化,完成了從天國到人間的巨變,有力地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后,“自由”、“平等”,尤其是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古典自然法的代表人物眾多,觀點及論證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并不影響其大致相同的社會契約論框架。其中,洛克在格老秀斯、霍布斯等自然法學派的基礎上,成為近代西方社會契約論自由主義正義觀的集大成者。洛克的社會契約論正義觀的核心意蘊在于:人這里的“人”,實際上就是追求世俗個人利益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生命、健康、自由、財產權等是自然的、理性的、正義的,這構成了人的“自然(天賦)權利”。為了使“自然(天賦)權利”得到保護,人們就得通過社會契約,組成國家和政府,形成人定法律,如果國家和政府不能很好地保護“自然(天賦)權利”,人們完全可以采取各種手段,甚至可以采用暴力顛覆國家和政府,這并不違背正義原則。19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最終完成,進一步打開了資本主義經濟縱深前行的空間,資本主義不斷高歌猛進,其中心任務轉化為資本主義經濟建設以及財富的創(chuàng)造與積累。相較于功利主義正義觀,社會契約論正義觀強調先驗的“自然(天賦)權利”“玄學”,在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的效用上,其“劣根性”的一面暴露無遺,以至于反倒成為障礙:“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xiàn)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頁。完全可以說,功利主義正義觀精準地回應了時代的要求。功利主義正義觀反對社會契約論正義觀,更加注重直接地為世俗個人服務,毫不避諱地追求世俗個人利益,亦極力推崇“平等”、“自由”觀念。功利主義正義觀認為,自然法學家只是沉溺于“自然(天賦)權利”等的“玄學”論證,而“對法律的內在結構、實施技術等從不過問”嚴存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2頁。。它反對自然法的“正義”、“(超驗)理性”等觀念,認為自然權利、社會契約是無足輕重的“幻想”與“神話”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學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370頁。,堅信理性的行為或制度應當能夠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然而,撇開社會契約論正義觀與功利主義正義觀的激烈爭論,我們仍會清楚地發(fā)現(xiàn),二者都不否認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尤其肯認自由權、財產權乃正義觀念的核心意蘊,落腳點都明確無誤地指向自由主義。
近代抽象的自由、平等的“大廈賴以矗立的堅固基石”,在于維護個人利益和財富的私有制。而儼然成為市民社會的“君主”的私有制,決定了近代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性神話”破滅的不可避免性。清醒過來的工人階級“開始進行反抗”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1頁。。風起云涌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運動和革命,以及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發(fā)生的破壞力難以估量的經濟危機,使得資產階級統(tǒng)治岌岌可危。
如何避免近代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性神話”的破滅?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的要求,從康德非典型社會契約論,到黑格爾反社會契約論萌芽,資產階級思想家粉墨登場,提供各種各樣的頂層設計方案??档录南M凇敖^對命令”,黑格爾崇拜的是“國家”,密爾向往“總體(社會)功利”,美國新制度學派的領軍人物加爾布雷斯依托“大社會”亦即在其經典名著《富裕社會》所言的“均衡力量”。,羅爾斯推崇“差別原則”關于馬克思與羅爾斯有關正義問題的共同出發(fā)點及異質性,參見姚大志:《正義的張力:馬克思和羅爾斯之比較》,《文史哲》2009年第4期。,但它們的精髓要義卻明確無誤:不動搖私有制經濟基礎和個人利益本位的法律基礎,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質的規(guī)定性。這在法學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法律社會化運動”。社會法學后來居上,如火如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狄驥、奧地利的埃利希和美國的龐德。社會法學的直接目的是對勞動者等弱勢主體提供傾斜性保護,進而保證社會安全。基于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深沉反思,新自然法學自覺擯棄傳統(tǒng),努力克服形式自由與平等的缺陷。其中,最充分的體現(xiàn)是羅爾斯新自然法的“差別原則”,而這一原則與社會法學的“傾斜保護原則”大同小異嚴存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4頁。。至于現(xiàn)代分析法學,其領軍人物主要是奧地利的凱爾森和英國的哈特,實際上已不同程度地向自然法學靠攏。凱爾森承認合法意義的正義有論者認為凱爾森的“基本規(guī)范”是其所謂“純粹法學”的最大“悖論”,“這個規(guī)范……只是一個肯定‘自然法’存在的命題,一個肯定正義之存在的聲明”([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李日章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30頁)。,哈特承認堅持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法律實證主義代表人物哈特也終于……接受了最低限度自然法的學說?!眳⒁奫意]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第233頁。。一言以蔽之,“基本規(guī)范”“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差別原則”實際上與“傾斜保護原則”如出一轍,異曲同工。在三大法學學派看來,勞動法的“傾斜保護原則”就是對形式平等、消極自由的反思與糾正,它符合實質正義原則。然而,所有這些反思與糾正,不過是一種改良主義,只是自由主義正義觀的自我修正與調適對此,資產階級思想家并不刻意避諱。例如,黑格爾就認為普魯士王國是體現(xiàn)“絕對觀念”的最好國家制度,從而為現(xiàn)存制度的合理性辯護;羅爾斯的“正義論”只主張將私有財產權歸入“差別原則”的調控中,而絕不是推翻現(xiàn)存私有制。,并不能體現(xiàn)社會生活的整體性價值邏輯。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由于現(xiàn)實人類社會還找不到一種足以替代資本主義的完美制度設計,因之,自我修正與調適后的自由主義正義觀很難在短期內喪失其主導地位。
三、限度與超越:馬克思正義理論視域下的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
“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出場,是以其清醒的總體性實踐超越意義上的文化與價值批判立場?!痹嫔纾骸丁罢x”對“制度”的介入與規(guī)制——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難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在馬克思正義理論看來,無論是平等權、自由權還是財產權等,都擺脫不了資產階級法權的“資本意識形態(tài)藩籬”,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要依托其市民社會理論以及資本主義雇傭勞動理論,對資產階級法權進行透徹批判,盡管并未專門對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正義價值進行剖析。
(一)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歷史進步尺度的澄明
馬克思正義理論認為,必須“從社會生產出發(fā)來理解正義”,是社會生產決定了正義的歷史性和相對性。馬克思指出:“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薄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從社會生產出發(fā),堅持正義的歷史性和相對性,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正義性便一覽無余。這充分體現(xiàn)在,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是市民社會內在局限的自我修正與調適,是國家在勞動法領域的干預協(xié)調。這些做法,順應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凸顯了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歷史進步性。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明確指出,英國工廠法就是“作為工人階級的身體和精神的保護手段”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576頁。?!皬姆缮舷拗乒ぷ魅盏臉闼氐拇髴椪隆嗝创蟮淖兓?!”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349-350頁。
(二)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謀求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盡管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具有正義性的一面,但依據“從社會生產出發(fā)來理解正義”,就會發(fā)現(xiàn)其明顯的歷史局限性,進而必然提出謀求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的要求,全部原因在于該原則歸根結蒂還是在為市民社會的私有制辯護。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充其量屬于分配領域改良,其“底線”是決不會從根本上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的質的規(guī)定性,只是相對糾正私(民)法所奉行的絕對“契約自由”給勞動者帶來的抽象的平等和消極自由,依此對勞動者弱勢主體實行傾斜保護,并追求相對的實質性平等與自由。因此,如列寧所指:“改良主義是資產階級對工人的欺騙,只要存在著資本的統(tǒng)治,盡管有某些改善,工人總還是雇傭奴隸。”《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0頁。“在雇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要求平等的或甚至是公平的報酬,就猶如在奴隸制的基礎上要求自由一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7頁。,這就形成了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內在局限性。只有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才能克服其局限性。
(三)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在謀求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中確立“勞動者利益本位”
1.馬克思正義理論的本質核心:“勞動者正義”
相比于原教旨的自由主義正義觀以及經過不斷調適的自由主義正義觀,馬克思正義理論是一種全新的正義觀,它具有“歷史性”和觀念史意義的的優(yōu)越性,它所追求的就是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解放和發(fā)展。馬克思正義理論意味著,正義所關注的坐標原點需要確定在社會歷史的真正主體——勞動者身上。馬克思敏銳精確地捕捉到了時代勞動主題在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著作中,異化勞動僅僅只是作為論述資本主義社會雇傭勞動和資本對抗關系的概念,已不再作為說明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實際上,“異化勞動”已逼近“社會生產”,一旦除去“異化勞動”的人本主義外觀,社會生產就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參見林進平:《馬克思的“正義”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19頁。,這一點已成為諸多學者的共識當然,許多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并不完全贊同馬克思有關勞動主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國內,代表學者是北京大學仰海峰教授,他將勞動看作近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他認為“不管是從政治學意義上討論勞動與所有權關系的洛克,還是在經濟學意義上用勞動的能力理解價值的斯密,或是在哲學意義上討論勞動與自我意識的實現(xiàn)的黑格爾,乃至在宗教意義上將勞動解讀為人的自我救贖的天職的韋伯,無不體現(xiàn)了勞動在近代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勞動’不僅是近代思想的重要的標度,并且構成了人的本質性的基礎”參見仰海峰教授2016年6月12日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所作專題講座“勞動力成為商品究竟意味著什么?”,http://philo.nju.edu.cn/2c/1c/c4708a142364/page.htm.。在國外,哲學人類學家巴蒂斯塔·莫迪恩指出:“勞動……是卡爾·馬克思的偉大直覺?!盵意]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學人類學》,李樹琴、段素革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頁。漢娜·阿倫特認為“馬克思是19世紀唯一的使用哲學用語真摯地敘說了19世紀的重要事件——勞動的解放的思想家”[美]漢娜·阿倫特:《馬克思與西方政治傳統(tǒng)》,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頁。。雷米·C·關特認為馬克思在“哲學史上第一次將勞動放在哲學的核心位置”王江松主編:《現(xiàn)代西方勞動哲學名著選編》,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年,第44頁。。依據“從社會生產出發(fā)來理解正義”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義理論,馬克思正義理論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對勞動者保護的漠視,凸顯了對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真摯的、滿懷深情的向往。一言以蔽之:馬克思正義理論的本質核心是“勞動者正義”——勞動者“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也正是由于上文所分析的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限度,所以,依據馬克思正義理論的“勞動者正義”,只有改變“社會現(xiàn)實”中勞動者利益本位扭曲化的總體性狀況,才能真實踐行并超越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
要改變此種扭曲化狀況,必須對自由主義勞動正義及其改良主張進行多維批判。馬克思在拜物教的意義上對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正義以物的形式的過度表達進行了徹底批判。自由主義勞動正義及其改良價值實踐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人的自由自覺理念型“正義勞動”,卻在實質上建構了對勞動者更大的立體化、多層次、深領域、多價值的文化實踐性勞動壓迫與奴役。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權利[XCXHG-1.TIF;%100%100]制度”的結構破解與重建中,馬克思徹底顛覆了資本主義勞動價值哲學的現(xiàn)實基礎,反叛了基礎主義的本質勞動文化價值話語,從而使舊的勞動價值發(fā)生了革命性轉變,即“勞動者利益本位”的價值運動的真實實現(xiàn)。此種實現(xiàn)是以馬克思勞動正義的生成性現(xiàn)代呈現(xiàn)為特質,以現(xiàn)實社會中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真實踐行與超越為策略。
從勞動者利益本位生成性價值實踐出發(fā),馬克思將費爾巴哈非歷史的、直觀的“勞動價值”哲學范式,以及黑格爾“絕對精神”的超驗形式“勞動價值”哲學范式,完全地解構、變革為實踐的歷史唯物主義范式?;诖?,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現(xiàn)實的勞動者個人”及其歷史性的社會生存特質,替代了舊有的勞動價值論本體化的“勞動者個體”以及抽象的永恒人性。馬克思強調:“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此種特定生存條件中的勞動者何以呈現(xiàn)其現(xiàn)實勞動生活,自然就成為馬克思“勞動者正義”的“問題框架”。因而,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的根本要義,就在于怎樣在現(xiàn)實勞動生活結構中找到消滅勞動權益受剝削、受奴役的異化勞動實踐狀況,消滅現(xiàn)實勞動生活中各種異化的價值假象:無產者需要“消滅勞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3頁。。在這里,“消滅勞動”,就是指消滅異化的、強制的、消極的和奴役的勞動,真正使勞動成為“自由見之于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4頁。,進而證成、實現(xiàn)“現(xiàn)實的人的本質和社會的本質”。如此,實現(xiàn)勞動者真正意義的現(xiàn)實生活路徑及確立勞動者利益本位——勞動生活價值實踐邏輯——便構成了馬克思“勞動者正義”的根本品格。
2.勞動者利益本位的“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改變與生成
實際上,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的道德價值命令的自由主義勞動正義及其改良的以物質利益(商品、資本和消費等勞動產品)為目的(物質利益的附屬品或“奴隸”)、甚至以勞動本身(勞動過程)為目的(勞動過程的“奴隸”)的“動物化”特質汪胤:《本質與勞動: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現(xiàn)象學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4頁。,不但為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所否棄,更重要的是,馬克思直指現(xiàn)代性社會結構深處的勞動倫理價值規(guī)范。正如美國學者麥卡錫所言:“這實際上是一部社會倫理學的分析典范,兼有對現(xiàn)代性的拷問及對古典政治學的批判,處理的不再是個體內部抽象的道德決定、自由意志,而是尋求共同體中善的生活?!盵美]麥卡錫:《馬克思與古人———古典倫理學、社會正義和19世紀政治經濟學》,王文揚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62-165頁。在勞動正義問題上,馬克思正義理論所展開的實質性價值實踐,在于勞動權益的實踐性改變與生成。由此,勞動者利益本位的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表現(xiàn)為以下方面:
其一,以“勞動者正義”生活世界的生成為其價值目標。為使這一價值實踐更為清晰,馬克思進行了其“勞動者正義”的主體正義生成性理論設計,即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深刻轉變。通過揭示兩類勞動價值哲學的差異,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其“勞動者正義”的生成性特質。改變世界在馬克思勞動價值實踐中就是勞動實踐、勞動關系、勞動價值的更新,在于掌握現(xiàn)實“勞動者正義”生活價值自身的矛盾,促使現(xiàn)實勞動生活的自我否定、自我揚棄與自我超越,勞動者打破作為某種“目的”的奴隸的束縛而超越為自在自為的主人,由勞動對人的“奴役”走向對人的“解放”,由勞動的“動物化”走向“人化”,勞動再也不是外在的“異己力量”。
其二,勞動者利益本位價值實踐的真實實現(xiàn),構成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的核心。勞動者利益本位價值實踐的實現(xiàn),不是依靠正義與非正義的理論探討,不是也絕不可能是“說出來的”,而是以勞動者自由自覺勞動實踐活動的發(fā)生為標志。任何制度性、理論性的勞動正義設計只是現(xiàn)代性社會中的一種參照性的正義方案。馬克思的“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始終根植于勞動生活自由自覺實踐發(fā)生的現(xiàn)實性,并使其不斷內蘊著“時代性”生命。一如馬克思所指:“全部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5-506頁。與此同時,必須承認勞動者利益本位價值實踐的真實實現(xiàn),具有“實踐的領域總體性”、本質呈現(xiàn)和漸進實現(xiàn)的“歷史生成性”,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以從根本上改變勞動者命運的真實而偉大的“社會運動”袁祖社:《“正義”對“制度”的介入與規(guī)制——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難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勞動者利益本位價值實踐的真實實現(xiàn),不可避免地呈現(xiàn)出階段性的特點。
其三,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有其展開的歷史結構。勞動者利益本位的確立也有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結構。他們的勞動價值活動及其物質條件不是凝固不變或“周而復始”的低水平重復活動,而是指向“美好生活”、“勞動者正義”價值的公共性追求;不是單個勞動事件的集合體,而是“美好生活”、“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過程的集合結構。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中曾基于人的發(fā)展、人的社會活動、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對勞動生活歷史結構的基本內容作出精到闡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fā)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在這種形態(tài)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chuàng)造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52頁。質言之,馬克思在這里明確展示了一個置于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及相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勞動者個體的生命和勞動自由解放的“生活世界”這也為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的人的生存結構所佐證,參見[美]馬爾庫塞:《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象學論稿》,李楊譯,張慶熊校,《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9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5-404頁。。如此,完全可以說,“人的依賴”屬于勞動生活正義實踐的過去形態(tài),“物的依賴”屬于勞動正義生活實踐歷史結構的現(xiàn)在形態(tài),那么“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則屬于勞動正義生活實踐歷史結構的未來形態(tài)。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是勞動生活的原生態(tài)結構、關系結構、歷史結構的內在統(tǒng)一,是同一社會勞動正義生活的三個不同向度。在馬克思“勞動者正義”價值實踐的現(xiàn)代歷史開展中,社會關系結構與歷史結構共同構成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勞動關系正義價值實踐,這兩種結構統(tǒng)一于“勞動者正義”生活的元結構中,從而使馬克思勞動價值實踐展現(xiàn)為生成而敞開的有機社會過程。
我國勞動法“傾斜保護原則”的價值的真實踐行與超越如何可能的問題,構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必答題”。毋庸置疑,必須堅持馬克思“勞動者正義”的最高價值目標,將其作為改造當代中國勞動關系社會現(xiàn)實的根本尺度。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勞動者利益本位價值實踐的真實實現(xiàn),具有本質呈現(xiàn)和漸進實現(xiàn)的“歷史生成性”;必須充分認識到,當代中國社會己經出現(xiàn)了愈來愈明顯的“領域分離”[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頁。,造成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分化、利益分化與利益沖突,異化的、強制的、消極的、奴役的勞動等一系列弊端必然或多或少地需要當代中國承受我們可仿照羅爾斯的反問方式“是否自由社會主義的政體在實現(xiàn)兩個正義原則方面能夠做得更好?”來予以設問:“是否不經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而直接進入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對中國來說能夠做得更好?”。這構成了當代中國勞動者必須承擔的正義“陣痛”及“代價”。但是,我們必須“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將“勞動者正義”這一核心指向與目標牢固地根植于推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之中,讓“勞動者正義”深度介入規(guī)制制度安排和實踐,真正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與“勞動者正義”之間的歷史生成邏輯。
[責任編輯?劉京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