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問題、視角與路徑

      2019-09-11 05:30陳少雷
      關鍵詞:文化沖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陳少雷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血脈和靈魂。歷史地看,文化的成型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文化的發(fā)展受內在品格、外在條件、時代特點等多個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中,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解構與重建是衡量和表征文化沖突與轉型的核心標識。對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考察可以從時間與空間、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多重維度展開。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實現(xiàn),要以文化自覺為基礎,確立社會價值導向;以文化自立為方向,凝聚社會價值共識;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構建核心價值體系;以文化自省為關鍵,明確核心價值標準;以文化自強為目標,倡導核心價值觀念。

      [關鍵詞]文化轉型;價值建構;全球化;文化沖突;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19)03-0037-08

      文化是人類生存方式和生活樣態(tài)的綜合反映,是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文化是歷史的,文化的產(chǎn)生源于長期的歷史積淀。文化是現(xiàn)實的,文化的發(fā)展演進軌跡深刻影響和表征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從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深刻改變著不同文化間的傳播速度、交往廣度和影響程度。在這一背景下,圍繞文化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張力被不斷拉大,同一文化內和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沖突不斷加劇、相互影響不斷加深。在內部與外部、主動與被動、追趕與超越的多重壓力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顯。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問題

      一般來說,文化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和彌散性,這些特性內在地決定了文化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文化的自身發(fā)展變遷也往往是在潤物無聲中完成的。然而,當一個社會經(jīng)歷重大變革,特別是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影響和沖突下,文化的更迭和嬗變往往伴隨著激烈的碰撞沖突,以及整個社會的失序狀態(tài),由文化危機引發(fā)的全方位深層次社會危機也在所難免。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不斷加劇著文化間的摩擦和沖突,并將原本相對獨立的區(qū)域文化發(fā)展路徑統(tǒng)攝為以“現(xiàn)代與前現(xiàn)代”“先進與落后”為評價標準的敘事邏輯。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自身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已然成為卷入全球化進程之中的絕大多數(shù)民族和國家都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一)哲學視域下的文化與文化轉型

      在現(xiàn)實層面,對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文化是積淀而成并維系其不斷延續(xù)、傳承發(fā)展的內在基因,一般表現(xiàn)為特有的生存方式、社會結構、信念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等。一般來說,當這些外在表現(xiàn)逐漸物化、固化、制度化,并通過聲音、文字等符號媒介不斷被穩(wěn)定地繼承和發(fā)展,即可以看作這一民族(國家)的文化已經(jīng)逐漸成型。

      如果說,文化的“成型”代表了一種文化從稚嫩走向成熟,那么,文化的“轉型”則反映了這一文化從一種狀態(tài)轉向另一種狀態(tài)。轉型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這一文化能否延續(xù)下去、能否持續(xù)發(fā)展、能否更進一步。一般來說,文化危機是文化轉型的導火索和動力源。按照影響范圍和程度來劃分,由文化危機引發(fā)的文化轉型有局部和整體之分。文化的自身屬性,特別是自我更新、不斷發(fā)展的屬性,內在地決定了局部的文化更迭是文化發(fā)展的常態(tài),即某一文化領域的迭代發(fā)展,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而整體性、全局性的文化轉型則要復雜得多,既有可能是內源性的,即由量的積累產(chǎn)生質的飛躍;也有可能是外源性的,即外部客觀條件變化或異質性文化沖突所引發(fā)的文化轉型過程。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文化”是“轉型”的前提,“轉型”是“文化”向前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兩者的整體性理解須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要從“人”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文化”。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化從積淀到成型的過程,自始至終都離不開人的存在及其現(xiàn)實活動。也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深刻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

      其二,要從人的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文化轉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社會實踐活動是人脫離于動物,從自然界創(chuàng)造出人類社會的基本前提,也是人類文化產(chǎn)生的客觀現(xiàn)實基礎。在寬泛的意義上,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展開和深入的過程,也即是文化不斷發(fā)展轉型的過程。

      其三,要從辯證發(fā)展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文化”與“文化轉型”。作為人類歷史凝結的存在方式,文化不是一個完成了的固定狀態(tài),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轉型”是其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的體現(xiàn)。因此,必須從辯證發(fā)展的觀點來審視和處理文化轉型過程中偶然與必然、個性與共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等矛盾關系。

      (二)價值、價值觀與價值沖突

      在不同的學科視域下,“價值”一詞具有不同的含義。在經(jīng)濟學語境中,價值是指那些通過“商品”所表現(xiàn)的、普遍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2]作為重要的哲學范疇,“價值”指的是主體對于客觀存在的評估和量度,表現(xiàn)為“積極的或消極的意義?!盵3]這里的“意義”,并非是不加限定的,而是“客體”對于“主體”而言的“意義”。

      一般來說,“價值觀”是指主體對客體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的評價和看法,具體表現(xiàn)為一個人對評價對象的意義、作用、影響的基本傾向和總體看法。

      從哲學的視角來看,“價值”與“價值觀”兩個概念的內涵有著本質區(qū)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主體”的角度來看,相比而言,“價值”與“主體”弱相關,而“價值觀”與“主體”強相關。也即是說,在一般情況下, “價值”作為一個概念,可以脫離某個主體而存在,它可以不以某個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價值觀”則不能脫離某個具體的主體而存在?!皟r值觀”的主體一定是明確的,無論是個人的價值觀,還是群體的價值觀,都有其明確的主體。

      第二,從“客體”的角度來看,“價值”一般較為抽象,相比而言,“價值觀”則更為具體。以“文明”為例,“文明”概念本身是一種理念和訴求,既是一種價值目標,也是一種評價標準,人們普遍接受并向往。但對于具體的不同主體來說,關于“什么是文明”“如何實現(xiàn)文明”的看法往往不同,即“文明觀”不同。也即是說,不同主體雖然都承認“文明”的重要,但對于文明觀(什么是文明、怎樣實現(xiàn)文明等相關問題)卻未必總是能夠達成共識。

      一般來說,“全球化”指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之間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深入交往、相互影響的活動和趨勢。這一活動并非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顯著存在,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而逐漸顯現(xiàn)出來的整體性趨勢。在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下,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轉型過程呈現(xiàn)出愈發(fā)復雜之勢。全球化進程對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深刻影響,既體現(xiàn)在生產(chǎn)生活方式、經(jīng)濟運行模式方面,還體現(xiàn)在社會組織結構和體制機制方面,更體現(xiàn)在文化發(fā)展方向和核心價值觀念方面。對很多后發(fā)國家,特別是中國來說,全球化進程的影響是多重的,壓力與動力同在,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

      “現(xiàn)代性”與“全球化”是理解和把握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問題的時空維度。相對而言,“現(xiàn)代性”強調的是“現(xiàn)代”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種種特點、屬性、狀態(tài),更突顯“時間性”。而“全球化”強調的是原本相對獨立的文化樣態(tài)、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在普遍交往的“世界歷史”過程中不斷流動、融合的歷史進程,更突顯“空間性”。兩者相互影響,彼此促進。一方面,“現(xiàn)代性”為“全球化”提供“化”的內容和方向;另一方面,“全球化”為“現(xiàn)代性”的傳播和蔓延提供現(xiàn)實可能。理解和把握 “現(xiàn)代性”和“全球化”的歷史演變,對于新時代新條件下推動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二)歷史與現(xiàn)實的維度

      歷史地看,文化的成型需要長期的歷史積淀,文化的轉型和發(fā)展受內在品格、外在條件、時代特點等諸多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來說,其鮮活的文化樣態(tài)、積淀的文化模式和傳承的文化精神往往不是短時期形成的,而是在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實踐探索過程中積累而成的。這些文化樣態(tài)、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逐漸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和道德意識,外化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逐漸固化為較為穩(wěn)定的生存方式、社會結構、信念信仰、風俗習慣、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審美情趣,等等。

      從社會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文化轉型的動態(tài)過程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現(xiàn)實條件和影響因素,其中,價值觀念的變遷往往能夠直接反映文化轉型的整個過程。歷史上的文化轉型,也大都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差異、沖突和融合。

      在現(xiàn)實層面,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程度關涉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深刻影響著這一民族(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對中國來說,鴉片戰(zhàn)爭以降,一次次文化思潮洶涌激蕩,文化轉型勢不可擋,不同的立場觀點紛紛出場、爭高競長的背后,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從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30年代的讀經(jīng)討論、50年代的抽象繼承法爭論、80年代的文化熱,到90年代和21世紀的國學熱,圍繞“古今中西”文化問題展開的爭論持續(xù)不斷、逐層深入。然而,許多觀點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許多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仍在進行時。

      (三)理論與實踐的維度

      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學術界和知識界對近代以來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問題已經(jīng)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對中國的文化走向和發(fā)展道路也提出了許多觀點,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學術框架和理論資源。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提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實際上是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差異。在陳獨秀的一系列檄文的鼓舞和感召下,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積極為新文化運動鼓與呼,對封建社會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體制進行了深刻批判,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近代中國文化的轉型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圍繞“中小學生是否應該‘讀經(jīng)”,以及由這一話題引發(fā)的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在全國范圍內的學術界、知識界和教育界展開了熱烈討論[7]。與其說,30年代讀經(jīng)討論是針對中小學教育問題進行了激烈辯論,毋寧說,是學術界、知識界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時代價值進行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對于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和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反省“文革”、反思傳統(tǒng)、文化啟蒙、譯介西學、思想解放等為代表的社會文化思潮,共同構成了“80年代文化熱”。從所聚焦的領域來看,80年代文化熱主要包括“傳統(tǒng)文化反思熱”和“中西文化優(yōu)劣對比熱”[8]。在各種各樣的討論和爭辯中,各種文化觀點層出不窮,各種思想充分交鋒?!?0年代文化熱”的展開和深入,為解放思想、達成思想共識、推動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思想觀念層面的有力支撐。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jīng)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與物質財富不斷增多相伴隨的,是人們對于精神財富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強烈訴求。梳理優(yōu)秀文化資源、繼承傳統(tǒng)美德、復興傳統(tǒng)文化等文化思潮共同構成了90年代和新世紀的“國學熱”。

      在現(xiàn)實層面,由文化的交往、沖突而引發(fā)的文化危機此起彼伏,價值失范與道德缺位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外來文化的滲透和擴張也不斷顯現(xiàn)。愈演愈烈的全球化進程,一定程度上不斷加劇了文化間的摩擦和碰撞,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特殊性與普遍性之爭愈發(fā)突顯。如何理解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如何“保持自己文化主體意識”[9]?這些問題的解答,關系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關系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關系著新時代中國文化轉型的歷史進程。

      三、實現(xiàn)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基本路徑

      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程。這一過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內在同一。這種同一性具體體現(xiàn)在: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一種價值愿景,明確了新時代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目標和方向。另一方面,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實現(xiàn),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顯著標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現(xiàn)實的文化價值支撐。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順利實現(xiàn),關鍵在于對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方位、現(xiàn)實條件和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都有深刻準確的洞悉和研判,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正本清源、開拓創(chuàng)新,進而實現(xiàn)文化價值層面的自覺、自立、自信、自省、自強。

      (一)以文化自覺為基礎,確立社會價值導向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理性自覺認識。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文化自覺就是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在實踐層面,“文化自覺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對文明進步的強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動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10]因此,文化自覺是實現(xiàn)文化轉型的基礎和前提,是對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民族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資源,以及整個世界的文化發(fā)展趨勢的理性認知、科學研判和準確把握。文化自覺的標志是確立價值導向。價值導向是指為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目標而提倡的反映文化本質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價值立場和價值目標。價值導向的確立,將對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有引導和塑造的作用。實現(xiàn)文化自覺,為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打下堅實基礎,關鍵在于確立社會轉型的基本價值導向。

      實現(xiàn)文化自覺,確立社會價值導向,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推動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客觀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立足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吸納優(yōu)秀文化資源,聯(lián)系時代發(fā)展趨勢,推動文化轉型發(fā)展。二是要堅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而奮斗,是我們黨自成立起就確立的綱領。我們要把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作為努力方向,把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化為目標、化為行動。三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1]實現(xiàn)文化自覺,確立社會價值導向,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場、原則和框架內進行。

      (二)以文化自立為方向,凝聚社會價值共識

      文化自立是指基于對自身文化的理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對自身文化的核心精神、時代局限、歷史方位、機遇挑戰(zhàn)和發(fā)展方向有清醒研判和明確主張。文化自立的實現(xiàn),代表著文化發(fā)展方向的明確。方向明則道路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價值共識,為推進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調動各方資源、整合各方力量。社會價值共識是絕大部分社會成員共同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是社會成員間凝聚力量、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基本前提和現(xiàn)實保障,是確立文化轉型方向和價值建構標準的核心要素。

      實現(xiàn)文化自立,凝聚社會價值共識,一方面要促進文化內共識,另一方面要促進文化間共識。前者是維護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基礎;后者是維系不同民族、國家之間和諧共處的前提。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實現(xiàn)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其前提是要充分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盵12] “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提出,高屋建瓴、言簡意賅,為理解和評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理論參照,也為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實踐支撐。

      (三)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盵13]只有對自己的文化資源和傳統(tǒng)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文化立場和觀點有堅定的信念,對自己的文化主張和出路有客觀的依據(jù),才能對自身文化價值有充分的肯定、認可和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句抽象、空洞的口號,而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實實在在的、具體的體驗和感受。特別是在文化轉型的凸顯期和跨文化交往時,這些體驗和感受尤為強烈。例如,鴉片戰(zhàn)爭以來,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巨大的時代落差強烈沖擊著國人的信仰信念。此時,文化自信與國人實際體驗的張力不斷拉大,對文化自信的訴求也最為強烈。再比如,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14]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相伴隨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有了實實在在的認同感和獲得感,有了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

      構建核心價值體系是實現(xiàn)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對個人來說,價值觀念反映了一個人對于事物的意義的傾向和態(tài)度,具體表現(xiàn)為對事物以及人的實踐活動的是非、善惡、美丑、利弊等方面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評判。對一個社會來說,價值觀念是一個包含多個方面、多個層次的較為宏大、含混的概念,包括了政治價值觀念、經(jīng)濟價值觀念、文化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倫理價值觀念,等等。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價值體系是將所有價值觀念有效統(tǒng)合,并按照重要程度分門別類、有序排列的整體?!霸谏鐣幕?,不同方面的價值觀念負責不同領域的價值解釋,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念相互支持、彼此呼應,共同形成一個有序的組合,即價值體系?!盵15]在一定意義上,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其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程度,能夠直接代表和反映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文化轉型程度。

      以文化自信為核心,構建核心價值體系,一是要梳理自身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幾千年來積淀而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延綿著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內在基因,傳承著生存發(fā)展的價值意識。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是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和前提。二是要對其他民族、國家的文化資源進行合理汲取。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從來不是封閉的產(chǎn)物,從來都是開放融合的成果。廣泛借鑒、吸納世界上其他民族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深刻剖析其時代意義和價值,是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發(fā)揮主導價值觀念的核心地位。主導價值觀念是社會絕大多數(shù)成員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念,是衡量是非、對錯、善惡等價值觀念的標準,對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有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四是要對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念進行合理排序。其意義在于,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有機整體。一方面,不能用某一領域的價值觀念去衡量其他領域的事物;另一方面,當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念相互沖突時,必須在全局層面對相關的重要性和優(yōu)先性作出價值排序。

      (四)以文化自省為關鍵,明確核心價值標準

      文化自省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其自身文化的深刻反省和反思。對個人來說,自省是更好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有效途徑。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文化自省是更好地認識自身文化、發(fā)展自身文化、超越自身文化的先決條件。在文化自省的過程中,反思的全不全面、深不深入、準不準確,直接影響和決定了我們能否有效破解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難題。在常態(tài)下,由于文化的轉型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文化內和文件間的沖突也不明顯、不激烈,人們對于文化的自省意愿也不強烈。然而,當整個社會急劇變革、文化沖突愈發(fā)激烈之時,在碰撞、沖突的過程中,人們更能深切感受到異質性文化沖突的影響和沖擊。特別是自身文化處于劣勢時,文化自省的沖動和意愿更為強烈。文化自省是推動文化轉型發(fā)展的現(xiàn)實動力。實現(xiàn)文化自省,關鍵是對自身的文化和外來的文化進行“價值重估”,在這一過程中,明確價值標準是做好這一“價值重估”工作的前提。

      以文化自省為關鍵,明確核心價值標準,就是要從自省出發(fā),提出衡量文化發(fā)展的關鍵性的價值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進行系統(tǒng)、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對當代中國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進行科學、準確、清晰地認識和研判。歷史地看,在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價值建構的進程中,價值標準始終發(fā)揮著指引發(fā)展方向的引導作用,以及衡量是非成敗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在實踐層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先后提出了“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一系列核心價值理念,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yè)指明了前進方向,同時也為評價各項工作提供了價值標準和依據(j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發(fā)展大勢,積極順應人民期待,提出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等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既是理論層面統(tǒng)一思想、匯聚力量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方向,也為實踐層面衡量和檢驗各項工作明確了具體的價值標準。

      (五)以文化自強為目標,倡導核心價值觀念

      文化自強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立足自己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點”,不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最終形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強大的活力創(chuàng)造力、強大的實力競爭力”[16]的文化強盛局面。文化自強是文化自覺、自立、自信、自省的最終目標,是當前推動我國文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和文化轉型進程的努力方向,更是實現(xiàn)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進而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在實踐層面,實現(xiàn)文化自強,須提出代表整體文化水平、反映文化狀態(tài)、體現(xiàn)文化發(fā)展方向并得到普遍認可和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觀念。

      核心價值觀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基于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基因的深刻反思,對所處文化水平和文化狀況的深刻理解,對未來文化走向和文化趨勢的深刻把握,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民族、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一系列價值意識,是在核心價值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和主導地位,代表著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根本特征和總體趨勢,并對社會有引導、規(guī)范和約束意義的價值立場、價值理念和價值目標。對社會絕大部分成員來說,核心價值觀念是全社會成員普遍接受、一致認同和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具有重要的價值引導和規(guī)范功能,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

      以文化自強為目標,倡導核心價值觀念,一是要牢牢把握我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調動文化的主體在推動文化轉型進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人民群眾對文化發(fā)展的訴求和期待轉化為具體的舉措和行動。三是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論和實踐主題”,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對社會上各種主流、主導、主要價值觀念的高度提煉和概括,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性質、目標、意義的進一步闡釋,是對社會主義核心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為人們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價值標準和參照,為當代中國的文化轉型提供了目標和路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了價值指引和實踐依據(jù)。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和戰(zhàn)略任務,對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頁。

      [2]金炳華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頁。

      [3]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價值觀若干問題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4]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頁。

      [5]劉小楓:《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388頁。

      [6]何中華:《關于全球化的文化反思》,《山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7]龔鵬程主編:《讀經(jīng)有什么用:現(xiàn)代七十二位名家論學生讀經(jīng)之是與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8]李鴻烈、徐慧萍:《十年文化熱中的三種觀點剖析》,《人文雜志》1989年第5期。

      [9]樓宇烈:《國學百年啟示錄》,《理論參考》2007年第7期。

      [10]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上),《紅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頁。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頁。

      [13]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紅旗文稿》2010年第16期。

      [1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頁。

      [15]蘭久富:《全球化過程中的價值多樣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頁。

      [16]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下),《紅旗文稿》2010年第17期。

      猜你喜歡
      文化沖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思索
      淺析“文化自覺”對企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強自我凈化能力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趨勢
      小傳統(tǒng)的危機與鄉(xiāng)村學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林紙一體化企業(yè)文化沖突與協(xié)調
      “文化沖突”讓日劇很窩火
      长沙市| 庄浪县| 台东市| 临城县| 凭祥市| 时尚| 贵州省| 讷河市| 全州县| 綦江县| 刚察县| 黄骅市| 姜堰市| 温州市| 山阴县| 凌海市| 汕头市| 昂仁县| 盈江县| 新乐市| 广平县| 昌宁县| 长泰县| 庆安县| 衡阳县| 大连市| 塘沽区| 启东市| 土默特右旗| 黄大仙区| 潢川县| 静安区| 滦平县| 星子县| 任丘市| 台前县| 唐海县| 林周县| 澜沧| 宜君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