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實
怎樣讓學生在語文課上身置其中呢?我認為教師需要緊抓“讀”。文章會讀了,自然就懂了。我認為,要把朗讀變成具體、真切、明晰的過程。
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以課后要求為基礎而設定出來的,每節(jié)課常會有一個相同的目標: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課文是一節(jié)課中最具體、真切的語文學習活動?,F(xiàn)在課堂上的朗讀教學,常常有著太多的隨意性:教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這樣的朗讀教學,學生很難有多少收獲。
朗讀目標呈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的朗讀應讓大家感受到學生情感的提升。很多課堂的朗讀并沒有達到這一點要求。
要學生“讀出感情來”,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首先需要學生準確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感情,當然這依賴于基本的閱讀能力。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朗讀,就要將“讀出感情”與咀嚼詞句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關注語言本身,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析它的色彩。
如《桂花雨》一文,這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diào),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如何在課堂上讓孩子讀出這份鄉(xiāng)愁呢?先得帶著孩子找出家鄉(xiāng)桂花的特別之處,孩子最先找到的就是桂花的“香”了,先抓住句中的“全年、沉浸”等詞語朗讀全句,體會家鄉(xiāng)桂花的特別;接著,引導孩子繼續(xù)發(fā)現(xiàn)“桂花里還有什么”——樂,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孩子感受搖桂花、做食物的樂趣,帶著真實感受再次朗讀課文,學生便能領悟到作者童年的歡樂,讀得津津有味了。體會了樂,再聯(lián)系文中母親的關心、父親的吟詩,讓孩子再讀描寫母親、父親的句子,自主發(fā)現(xiàn)在作者所寫的桂花中有童年的記憶,有母親、父親的味道。這樣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斷推進,將讀課文作為本課的重要載體,讀出鄉(xiāng)愁的味道。
朗讀的具體化,即表現(xiàn)在對課文的理解。而理解也是朗讀的基石,只有當學生能夠了解文本,具備必要的朗讀基礎的時候,“讀出感情”的要求才不會落空。
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的全國推進,標志著“立德樹人”在語文學科的全面落實。薛法根老師提出:“作為一線語文老師,需要發(fā)揮統(tǒng)編版教材的教學價值和育人功能,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實現(xiàn)從‘教語文到‘用語文教兒童的實踐轉(zhuǎn)型?!?/p>
初次接觸統(tǒng)編版教材的教學,低年級課文普遍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教材編排的文章篇幅明顯增長,在這類文章的執(zhí)教過程中,如何實施“朗讀教學”,也成為每次教學前值得思考的問題。一年級下冊的《動物王國開大會》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話故事,共有18個自然段,占5頁。篇幅較長,但文章層次清晰,故事情節(jié)生動,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文中出現(xiàn)的狗熊、老虎、狐貍、大灰狼、梅花鹿等動物都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角色。所以,在執(zhí)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它們的不同性格、動作、神情,讀好他們的對話。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一讀就懂,作者在語言文字方面也有不少獨特之處。例如,狗熊說的三句話:
狗熊一聽,伸了伸舌頭,做了個鬼臉,連忙說:“對,對,對!”
狗熊一聽,說:“有道理,有道理!”
狗熊捶捶自己的腦袋,說:“我怎么沒問清楚呢?”
在比較讀這三句話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第一句和第三句對狗熊的動作描寫,有感情地加上動作讀出來。而第二句沒有動作描寫,可以讓學生反復讀,邊讀邊思考狗熊有可能會做什么動作,進而讀好這句話。
這課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寫好一個通知需要包含哪些要素。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對比讀狗熊的四次通知。先請學生找到四次通知的內(nèi)容,對比讀,畫出每次多出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其中一次次的變化,從而弄清楚通知的內(nèi)容,學會正確寫通知的方法。
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知識并能通過自主想象讀好對話,從對話中感悟通知的寫法。再通過實踐,鞏固寫通知的方法,這樣便達到了朗讀的真切性,讓語文課也更有語文味了。
適當?shù)睦首x,需要朗讀者恰當?shù)剡\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來表達。比如對朗讀材料的情調(diào)、語速、音色、輕重音、停頓和延續(xù)等等,進行指導教學。古詩詞的教學一直都是老師們的難點,難在找不準教學基點、抓不住訓練要點,同時也理不清學習路徑。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卜算子·詠梅》,一節(jié)課學習兩首《卜算子》,他從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開始,從誦讀的形式出發(fā),引領學生去領悟和體會“反其意而用之”的悠長意味。他引導學生聚焦“梅花”,細讀品味、分析毛澤東和陸游筆下梅花的區(qū)別。學生先借助兩首詞不同的寫作背景進行默讀思考、討論,再次默讀感悟體會,在輕松民主的師生討論氛圍中,通過反反復復的默讀、品讀、誦讀,一步步感悟詩詞的獨特情韻。
情境的創(chuàng)設很必要,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于促使學生去真切感悟文中的情和景。比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中“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一句時,學生用手勢表示“漾”字,再閉上眼睛想象畫面,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漾起波紋”,感受到爬山虎的動態(tài)美,細細體味出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再啟迪和豐富他們的想象,這樣不但能激起學生朗讀時愉悅的情緒,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情感,體會文章的內(nèi)涵。
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的朗讀意識逐步“清晰”“明白”。朗讀成為學生理解文章、感悟內(nèi)容、學會表達的過程,讓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致更加濃郁。
(作者單位:無錫育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