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磊 胡曉浩
[摘 要]根據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調查研究數據可知,農村學生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顯著高于非農村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與其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顯著負相關,學生的兄弟姐妹人數與其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顯著正相關。此外,學生掛科門數與其是否申請以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概率沒有顯著關系。獲得獎學金次數較多的學生越有可能申請國家助學金,但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次數與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關鍵詞]國家助學金;實施績效;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5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9-0205-05
一、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黨和國家對于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和投入也越來越大。從2007年開始,國家在各大高校中增設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形成了以“獎、貸、助、減、補、免、償”為主體的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其中,國家助學金設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財政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在讀本科生、??粕加匈Y格申請國家助學金[1]。由于國家助學金的無償性且申請程序較為簡單,因此其深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歡迎。但是,國家助學金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誠信危機,部分貧困生的依賴思想以及申請、評定程序不規(guī)范等問題,使得高校國家助學工程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
本文基于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調查研究數據,對高校國家助學金的申請與使用情況以及影響學生獲取國家助學金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統(tǒng)計與實證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的具體效果。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在于不僅研究了國家助學金申請與使用的具體情況,還對影響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各項因素以及國家助學金對受資助大學生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了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實施效果,并在結合實證檢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積極有效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回顧
雖然我國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的申請與評定程序目前尚未完全統(tǒng)一,但大體上差別不大。在申請條件方面,各大高校都把申請者的家庭經濟情況作為主要的評定依據。因此,國家助學金也定位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繳納學費以及日常生活開支等,以保障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在貧困生的認定方面,目前各大高校在判定學生的貧困程度時,主要采用以下指標:一是學生家庭實際經濟情況,主要包括家庭居住地和家庭性質、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職業(yè)等;二是家庭生活消費水平,主要包括家庭日常生活費用支出、家庭教育消費總支出等;三是學生在校期間非必需品的消費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大宗消費以及奢侈品的消費情況;四是學生在校表現情況,主要是考查學生是否獲得獎學金等。這些指標雖然能夠比較合理地反映申請者的實際家庭經濟情況,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準確測度卻是一個難題。另一方面,學生在申請和使用國家助學金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在評定國家助學金的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而在其他如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等方面沒有明確要求。同時,少部分大學生在獲得國家助學金以后也存在使用不當的情況。學生在成功申請到國家助學金之后可以自由支配,而高校對于資金的具體使用途徑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此外,國家助學金的“育人”作用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夸大貧困程度和偽造貧困證明材料的現象屢有發(fā)生,這就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
基于上述情況,國內外學者對高校資助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對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績效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高??冃гu價指標的分類和評價體系的構建等方面。Jatler(1985)通過構建內部指標、外部指標以及運行指標,研究分析了高校的績效評價體系。1986年,英國的“校長協(xié)會”和“大學撥款委員會”工作小組通過構建輸入、輸出以及過程三項績效評價指標,研究分析了英國高校的辦學資源、教學成果以及資助體系。國內學者對高校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效率的研究主要在于調查研究層面,利用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很少。余春玲(2009)詳細分析了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貧困生資助評價體系[2]。張彥坤(2013)針對當前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構建量化評定指標體系,探索搭建更高效、合理的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模式,以實現國家資助資源的公開、公平、公正分配[3]。薄存旭(2018)調查發(fā)現,資源匱乏是導致大學生貧困的基礎性誘發(fā)力量,素質欠缺是導致大學生貧困的內在主體性力量,而體制性阻礙是導致大學生貧困的潛隱力量。精準助學應針對貧困產生的系統(tǒng)機理,實施全方位、深層次的資助,將育人作為助學的根本目的[4]。王長恒和楊直(2016)研究分析了國家助學金評選過程中的系列悖論問題,認為高校應該建立融合性資助體制,堅持助人與育人相結合,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5]。文春玲等(2010)研究發(fā)現,加大國家獎學金和助學貸款的發(fā)放比例可以有效解決貧困生評定體系缺乏可操作性等問題,并且通過資助工作人員的引導以及后續(xù)的跟蹤管理,可以提高國家助學金的使用效率[6]。陳綿水等(2013)研究發(fā)現,高校國家助學金在評定過程中基本實現了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國家助學金的使用比較合理,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學習成績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7]。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以合肥工業(yè)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農業(yè)大學、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建筑大學、合肥學院以及合肥師范學院等安徽省10所主要高校為目標院校,對國家助學金申請與使用的效率情況同時進行網上、網下以及貧困生家庭經濟狀況實地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學生的基本信息以及與國家助學金相關的問題,總共發(fā)出調查問卷3250份,回收問卷3093份,其中有效問卷3037份,回收有效率為93.45%。
(二)統(tǒng)計分析
為了評價國家助學金的評定是否公平合理、是否發(fā)放到真正需要的學生手中,本文從被調查學生的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兄弟姐妹人數以及父母(父親)受教育程度等幾個方面進行分類,根據統(tǒng)計數據查看每一類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比例,從總體上評價國家助學金的評定和發(fā)放是否公平合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家庭居住地在農村、中小城市、城鎮(zhèn)、省會及以上大城市所占的比例依次遞減;而在貧困生認定比例和獲得國家助學金比例方面,農村>城鎮(zhèn)>中小城市>省會及以上比例。這與我國目前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貧困程度及貧困人口的差異基本相符,說明國家助學金的評定還是比較公平的。
從表2中可以看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00-6000元水平的被調查人數所占比例略高于0-3000元水平的比例,這可能是由于國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導致人民收入水平整體提高的結果。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超過3000元以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比例逐漸降低,但仍然有少部分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的學生獲得了國家助學金。這說明高校在評定國家助學金時,除了依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以外,還考慮了其他標準。
從表3中可以看出,被調查學生父親受教育程度基本呈現正態(tài)分布,父親是高中文化程度所在比例最多,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少。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平均收入水平相對較高,而貧困程度也相對較低。表3中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除了父親所接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外,貧困生認定比例和獲得國家助學金比例都隨著父輩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減少。父親接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下學生所占比例較低,可能是由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于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人民的文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被調查學生中,獨生子女和兄弟姐妹人數為1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在90%左右,這可能與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家庭的生活觀念有關。獨生的被調查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比例最高,接近六成。一般而言,家庭孩子越多,家庭經濟負擔相對越重,但是也不排除部分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家庭愿意多生子女,所以單從家庭兄弟姐妹人數這組數據還無法判斷國家助學金的評定是否合理,有待進一步實證檢驗。
為了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助學金的具體使用情況,本文從獲得國家助學金學生的日常生活開支、繳納學費、購買手機或電腦以及其他等方面進行考查,并根據統(tǒng)計數據查看每一類學生對國家助學金的使用途徑,初步判斷國家助學金的使用是否公平合理。統(tǒng)計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獲得國家助學金以后,接近65%的學生把國家助學金用于日常的生活開支,30%左右的學生用于繳納學費,剩余5%左右的學生用于購買電子產品或他用。統(tǒng)計數據展示的結果比較符合國家設立助學金和目的和初衷,從整體上說明國家助學金沒有被濫用。
同時,為了從總體上把握國家助學金使用效率的情況以及國家助學金對受助學生產生的影響,我們對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調查,主要以掛科和獲得獎學金情況來統(tǒng)計,具體見表6、表7:
從表6中可以看出,相對于未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學生的掛科比例較低。這可能是因為學生在獲得資助以后,消除了學習和生活費用的后顧之憂,提升了學習效率,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
從表7中可以看出,較未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而言,獲得國家助學金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比例也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學生在獲得國家助學金以后,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因此,結合上述統(tǒng)計數據和分析結果來看,國家助學金的使用是符合預期目標的。
(三)Logit回歸分析
為了更好地評價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實施效果,本文構建了影響學生申請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各項因素指標,并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1.模型構建
為了進一步研究各種因素對國家助學金申請與使用的影響程度,本文運用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對于有J個值的非次序反應變量,多項Logit模型可以通過以下形式描述:
即在多項Logit模型中,Logit是由反應變量中的不重復類別的對比所形成的。然后,對每一個Logit分別建模。如果反應變量有j種類別,則多項Logit模型中便有J-1個Logit。因此,式(1)中: 假定因變量Y有J個類別,則p(j)表示第j類事件發(fā)生的概率,ln[p(j)/p(J)]表示反應類別j與參照類別J的發(fā)生概率比率的自然對數,即為Logit。此外,[αj]表示截距項,[βjk]表示第k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xk]為自變量,即學生申請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影響因素,[εj]為隨機誤差項。
2.變量設計
本文用因變量Y表示被調查者是否申請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為虛擬變量,虛變量X1、X2、X3、X4、 X5、X6分別表示被調查者的居住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父親)受教育程度、兄弟姐妹人數、掛科門數以及獲得獎學金次數。
3.實證分析
如前文所述,為了研究被調查對象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將影響國家助學金申請和獲得的各項因素量化并進行Logit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
從表8中可以看出,學生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地影響學生申請以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具體而言,農村學生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高于非農村學生。這與前文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相符。學生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其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顯著負相關,即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越低,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概率也越低。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越低。這可能是由于,隨著父親受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其獲得的工作報酬也相對較高,因此家庭的收入和經濟條件也相對較好。被調查學生的兄弟姐妹人數顯著地影響其申請以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即兄弟姐妹人數越多,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也越大。這與前文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略有差別。學生掛科門數與其是否申請以及獲得國家助學金之間的概率沒有顯著的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國家助學金主要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大學生,在申請條件中并沒有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學習成績對學生申請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影響不大。在獲得獎學金方面,獲得獎學金次數較多的學生越有可能申請國家助學金。這可能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相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而言,在學習方面更加勤奮刻苦、踏實努力,因此獲得獎學金的概率也相對較高。但是,從表8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次數并不能顯著地影響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這也再次說明了高校在評定國家助學金的過程中并未把學生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判指標。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調查研究數據,全面分析了高校國家助學金申請與使用的具體情況,并探究了影響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各項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父親受教育程度顯著地影響學生申請以及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具體而言,農村學生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高于非農村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其申請且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呈負相關關系,即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學生申請和獲得國家助學金的概率越低;父親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越低,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也越低;被調查學生的兄弟姐妹人數越多,其申請和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越大。學生掛科門數與其是否申請國家助學金以及申請并獲得國家助學金之間的概率沒有顯著關系。獲得獎學金次數較多的學生越有可能申請國家助學金,但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次數與其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可能性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并且,學生在獲取國家助學金以后,主要把國家助學金用于日常生活開支和繳納學費,較合理地使用了國家助學金,符合國家助學金設立的目標。
基于本文研究結論的政策啟示:(1)國家助學金在申請和評定的過程中,各大高校主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家庭經濟情況來判定學生是否符合申請條件,這符合國家助學金設立的初衷和目標。(2)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結構的變化,低收入家庭所占的比例在逐漸降低,獨生子女家庭的占比較高并且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可以適當弱化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在評定國家助學金過程中所起的作用。(3)高校在評定國家助學金的過程中基本按照政策要求執(zhí)行,實施效果也比較滿意。但是,國家助學金的資助育人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育部.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 辦法的通知[Z].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文告,2007.
[2] 余春玲.基于平衡記分卡的高校貧困學生資助評價體系[J].江蘇高教,2009(1):117-118.
[3] 張彥坤.高校國家助學金量化評定管理模式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105-107.
[4] 薄存旭.論精準助學貧困大學生:貧困生成機理及助學行動導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8(6):26-35.
[5] 王長恒,楊直.國家助學金評選中的悖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5):52-54.
[6] 文春玲,孔慶春,楊延嬌,任妍,張慧琴.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21):256-257.
[7] 陳綿水,付劍茹,施文藝.國家助學金制度績效調查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3(11):232-236.
[8] Liu C. F., Zhang L. X., Luo R. F. et al. Early Commitment on Financial Aid and College Decision Making of Poor Student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valuation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1,30(4):627-640.
[9]Loyalka,Song,Wei. The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aid in china: is aid reaching poor student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 (23).
[10] Loyalka, P., Y. Q. Song, J. G. Wei. The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Aid in China: Is Aid Reaching Poor Student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23):898-917.
[11] Mckinney, L., T. Roberts. The Role of Community College Financial Aid Counselors in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Utilize Financial Aid[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2(36):761-774.
[12] 陳華進.國家助學金班級評定工作的問題與解決途徑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319-320.
[13] 丁一飛.城鄉(xiāng)居民受教育程度與其工資收入的實證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9(11):48-49.
[14] 鄧鳳英.國家助學金評定問題與對策探析——以高校輔導員為視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6):53-54.
[15] 付劍茹,陳綿水,張偉.新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2):120-129.
[16] 郭昕,田輝玉.國家助學金評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經濟,2011(4):38-40.
[17] 姜旭萍,丁桂蘭,方杏村.國家獎助學金評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前沿,2009(5):115-117.
[18] 孔潔.高校國家助學金的實施狀況與反思——基于四川省某高校的實證研究[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6):46-48.
[19] 梁前德.父母受教育程度與大學生消費的實證分析——以武漢地區(qū)2662名大學生消費調查數據為例[J].教育與經濟,2009(4):22-27.
[20] 劉林濤,張弘,張金峰.關于大學生助學金使用狀況的調研與探究[J].中國市場,2014(26):58-59.
[21] 羅筑華,陳熙,譚建國.高校貧困生國家助學金的評定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0(3):182-185.
[22] 宋英杰.受教育程度與農民增收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0(10):50-57.
[23] 唐衛(wèi)民,姜育兄.父母受教育程度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以遼寧省六所不同類型高校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9-121.
[24] 萬茹,胡元林.國家獎助學金的評選困境及其機制優(yōu)化[J].現代教育科學,2012(3):100-102+112.
[25] 吳慶主.公平訴求與貧困治理:中國城市貧困大學生群體現狀與社會救助政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5.
[26] 楊鈞期.高校國家助學金實施困境及其對策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8-121.
[27] 楊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特征與資助悖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23-33.
[28] 于翊平.試論國家助學金政策的融合性重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3):64-68.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