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隨慶
[摘 要] 積極實施情感教育、創(chuàng)造情感文明對于推動學校工作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從情感環(huán)境、情感課堂、情感課程、家庭情感教育、情感實踐活動、情感教育資源及師資隊伍七個方面論述了學校情感文明建設的實現(xiàn)路徑,為學校情感文明的創(chuàng)造提供方法指導。
[關鍵詞] 情感教育;情感文明;學校建設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愈來愈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情感教育在學校教育、學生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進實施情感教育、引領學生走向情感文明成為學校重要的工作目標,成為當下教育的重要使命。
那么,什么是情感文明呢?情感文明是指通過帶有情感溫度的教育使人先天性的情感經過教化而走向成熟,人類由此達到美好、舒展的情感狀態(tài)。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卡婭曾說:“情感教育就是要為個體成長創(chuàng)造豐富而良好的情感文化和情感環(huán)境”,就是要“讓孩子去體驗諸如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樂、愛和互助等情緒情感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將人的情緒情感匯合在一起便會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情感的美麗,會形成一種‘情感文明”。
走向情感文明的學校教育,需要關注到人的感受、體驗以及人與物、人與人、人與群體、人與自然之間積極的、具有情感正能量的關系建構。學校的校園物質環(huán)境對學生有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影響,學校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而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學校的理念文化給學生以精神振奮和目標引領,學校的組織文化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成長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感情需要引發(fā),需要激起形成道德素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所必需的感情,而為此需要有產生情感的環(huán)境。”“情感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情感的手段,它的實質在于,人用心靈來感覺別人內心的極其細膩的活動并通過自己的精神活動來回答它們”。學校必須關注學生在校生活的真實感受,并有意識地給予他們恰當?shù)幕貞U缃逃姨招兄裕骸斑^什么樣的生活,受什么樣的教育。”
一是用辦學思想凝聚師生共識。辦學思想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立校之本。有什么樣的辦學思想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和行動方略,有什么樣的辦學思想就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教師和學生。當今教育越來越傾向于“目中有人”、以人為本,很多學校也在倡導“做有溫度的教育”,強調尊重、理解、關愛、溫情、寬容等美好情感的教育意義,把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作為教學改革的支撐點,用整體、共生、關系的思維方式看待教育,努力讓每一個學生在校園里都能過上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并把這些觀念融入學校的辦學思想體系里,進而逐步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堅定信念,成為廣大師生的行動準繩。
二是用校園環(huán)境濡染師生心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是隨便安排的,孩子周圍的環(huán)境應對他有所誘導,有所啟示。”因此,學校要把優(yōu)美校園環(huán)境的打造作為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的前提,視健康優(yōu)美、文化氣息濃郁的校園環(huán)境為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甚至把它上升到“孩子的第三任老師”的高度,著眼細節(jié),精心設計,讓每一個庭院都有主題,每一棟建筑都有名稱,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校園里的各種布置、各種創(chuàng)意、各種作品都應來自學校師生的親自創(chuàng)造,移步換景間都能喚起師生的美好回憶,體現(xiàn)學校開拓進取、和諧共生的美學特征。
三是用班級文化激發(fā)師生情感。教育從來都是在情境中完成的。班級是兒童生活、成長與受教育的重要情境與時空,在這一時空中,教育者、受教育者通過各種教育載體,經歷互育,完成認知、情感與價值的成長。因此,把班級文化建設作為情感生發(fā)的原點,努力營造師生互信、彼此尊重、民主平等的情感場域,自由表達、合作探究、敢于創(chuàng)造的班級氛圍,讓每一個孩子在班集體里都能找到一種存在感、價值感、獲得感、安全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儲存、積聚起人生當中最美好、最溫馨的情感記憶。如每學期組織一次班級文化建設評比,讓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迸發(fā);每班購置一部相機,隨時定格孩子的青春;各班文化主題要爭取實現(xiàn)“一班一品”,做到百花競放、滿園芳馨。
傳統(tǒng)教學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訓練,新課程改革讓教學目標從“雙基”走向“三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就會受到普遍關注。情感教育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推動教師意識到自身情感素質的重要,學會進行情感性的理解與傳遞,讓孩子理解教學內容背后更豐富深刻的含義,從而構成有意義甚至是深度的學習。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孩子學習的已有經驗,關注孩子的認知、情感、學習風格,建立情感型師生關系是學科教學、班級教育的基礎。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敏感地覺察到兒童的情感、興趣、變化,建立起相互尊重、關懷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比較容易介入學習和全情投入學習,教學過程才可能有教育發(fā)生,教學效果才可能實現(xiàn)有效、高效。
一是以情優(yōu)教。盧家楣教授認為“以情優(yōu)教”是情感教學的基本理念,即通過情感來優(yōu)化教學。也就是在充分考慮教學中的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努力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改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教學材料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子,情感的挖掘、喚醒、激發(fā)、張揚都將極大地促進教學進程,提升教學效果。
二是真情實感。很多教師在上課時都習慣使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空洞的語言來評價學生,或者教師有組織地讓學生鼓掌,這些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往往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教師對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的護佑應該是鮮活的,真情應該是自然流露的,容不得絲毫的虛偽做作,方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小小的贊許、一次得體的提問,都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激活其內在的發(fā)展活力。
三是師生和諧。建構積極、健康、和諧的課堂師生關系和教學環(huán)境是情感人文型課堂所必須要的,其中,教師表現(xiàn)出尊重、關懷、耐心、寬容、欣賞、愜意等情感狀態(tài),學生則能夠獲得安全、興趣、熱愛、信任、勝任、成就、自在的情感體驗。整個過程中,師生雙方情感生命狀態(tài)穩(wěn)定、積極、有趣、專注、生動、活潑、自由等構成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情緒情感基調,具體的知識和方法技能已經融化于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學習動機中。
四是教學相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僅是激發(fā)學生,更是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勝任教學,體會教學生活的快樂,與學生一起成長。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關注教育教學設計如何為學生制造體驗,而忽略了其在真實的關系互動中自然生成的體驗。事實是,課堂教學設計預設很重要,但也不乏現(xiàn)場生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表達、與學生的應答關系以及隨機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所需要的學習要求就顯得特別重要,需要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交往實現(xiàn)師生間的心相通、情相近、共成長。
當前教育教學實踐迫切需要情感教育的參與,需要通過情感教育課程的實施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師師之間的情感交流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進而優(yōu)化學校的教育教學。師生情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情感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專門的情感教育課程作支撐。情感教育課程就是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切一個小口子,以校本課程開發(fā)為平臺,重建課程新理念,構建學校課程的活性框架。當下,縱觀各所中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現(xiàn)狀,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但涉及情感教育方面的還比較少。當我們沉下心來靜思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yǎng)人”等這些教育原點的問題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對情感教育的期盼和渴望。因此,學校必須重新審視已有的課程架構,把情感教育課程納入學校課程開發(fā)的視域。
情感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師,也不能只定位在校園。情感教育是在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中,受教育者獲得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情感互動、情感融合等方面的動態(tài)歷史過程。不同場域下的情感教育可以獲得不同的情感感知。家庭作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場所,對實現(xiàn)情感萌發(fā)和升華具有重要影響。學生積極情感的生成與養(yǎng)成與家長、家庭有著天然的、必然的聯(lián)系,以親情為紐帶,加強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溝通,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尊重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兒童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溫情和慈愛,不僅能消融親子情感關系中的代溝,還有利于培育子女高尚的情感、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從而能使孩子能夠成長為具有健全情感與人格的人。因此,重視家庭情感教育,通過家庭、家長對孩子施以積極正向的價值塑造和情感教育是孩子實現(xiàn)終身發(fā)展、形成良好個性的基礎,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受教育者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當前,很多學校都成立了家長學校,建立了暢通的家校溝通渠道,把家長作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努力建構目標一致、內容一致、方法一致、措施一致的家校育人體系,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學生的教育時空中,家長時刻關心著孩子的生命與情感,關注著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學校應順應這種形勢,統(tǒng)整家長資源,通過家委會參與學校管理,定期組織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庭教育講座、家訪等家?;ヂ?lián)活動,密切家校聯(lián)系,引導家長將情感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對孩子的教育貫穿于日常生活中,用科學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向善尚美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孩子,學校與家長一起形成合力推動孩子走向人生高處。
情感教育是一段心路歷程、一份情感體驗、一種精神升華、一種自我悅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能像傳授知識一樣“教”給學生,而是要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活動中,讓學生于其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內化。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擴充認知領域,優(yōu)化認知結構,也可以優(yōu)化積極情感,凈化不良情感。各類活動應力求具備情感性、趣味性、知識性、豐富性和一定的指向性,如,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主題班會、文體活動、演講辯論、參觀訪問、旅游考察、社會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適時、適地、適情、適度地表達情緒情感,從而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情感的交流、溝通、鍛煉與塑造,發(fā)展學生的諸如仁愛、同情、信任、尊重、依戀、友愛、誠實、寬容、感恩、正義等情感文明素養(yǎng),為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質奠定基礎。
為此,學校要經常把學生置入具體的活動、真實的場景和生活的過程中去陶冶情感、錘煉情感,并在活動中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向的情感支持,讓兒童在生動可感的情感際遇中激發(fā)情感、發(fā)展情感。學校可以結合實際創(chuàng)建本校的校園傳統(tǒng)節(jié)日,力爭學?;顒訉么位?、年級活動常態(tài)化、班級活動特色化;可以常規(guī)開展豐富的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活動、文化娛樂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幫扶救助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研學旅行活動、節(jié)日紀念活動、道德講堂活動、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等,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到情感教育,走向情感文明。
任何課程的建構都離不開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實施情感教育同樣如此。教育資源從空間上有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之分,從性質上有人力資源和物質環(huán)境資源之分,從存在方式上有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之分。無論是校內的一線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學生社團組織,還是校外的學生家長、專家名人、農工商兵;無論是校內的環(huán)境設施、教學儀器、圖書教材、教室場館,還是校外的工廠企業(yè)、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社區(qū)機構,都蘊含著豐富立體的情感教育因素,是可以利用的情感教育資源。
對于情感教育資源的經營與建設,應始終堅持博納廣采、充分開發(fā)、深入挖潛、綜合利用的原則。如可以成立門類多樣的學生社團,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主發(fā)展;經常邀請社會專業(yè)人士來校給學生做感恩教育、勵志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講座;充分利用班級圖書角、樓梯角、長廊、圖書館營造讀書氛圍,廣泛開展師生閱讀、寫作活動,用書香浸潤師生心靈;密切聯(lián)系社區(qū)、企業(yè),帶領學生走進車間、走進博物館、走進大自然,感受現(xiàn)代科技的魅力,觸摸陽光下自然風物的氣息;教師節(jié)、重陽節(jié),送一份愛心、孝心給教師和老人;校園里春花怒放之際、中秋月明之時、瑞雪紛飛之日,組織學生開展吟詩歌賦等主題活動,讓學生能縱情放飛自我;各學科教材與教學中更是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諸如此類,林林總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與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與浸潤,將會使學校的情感文明建設更富有生機與活力。
實施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自然非教師莫屬。教師關心并盡可能地保護學生成長,引導他們經歷個人情感和生命經驗模式的強化、否定、改組和重構,以幫助學生不斷獲得豐富、深刻的情緒情感體驗,增強他們情感發(fā)育的韌性,這是學校走向情感文明的首要任務。其中,教師自身的情感文明素養(yǎng)不僅是教師堅定的教育信念、真摯的教育熱情的內部保證,也從技藝層面上確保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的情感表達方式及其效果體現(xiàn)在其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體現(xiàn)在其對學科思想的理解、學科知識的傳遞、學科情感價值的挖掘與學科文化意蘊的體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專業(yè)態(tài)度和教師對學生的人格雕琢、真摯情感都會被每一個敏感的學生感知,并在進一步的師生交往中相互促進、相互形塑。
每一所學校都應致力于建設一支有情懷、有格局、有大愛的教師隊伍,引導廣大教師做到敬業(yè)樂群、成人達己;強調“責任、公正、寬容、尊重”應成為全體教師應有的基本品質,重師德、強師能、促發(fā)展。尤其在教師的情感素養(yǎng)提升方面,要引導教師積極深入細微的師生交往生活與認知活動,通過適恰的情感表達,識別并調適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與價值偏好,進而實現(xiàn)自身情感素養(yǎng)、情感能力與審美情趣的提升。鼓勵教師開展情感教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開展教師共讀、教學反思、課題研究活動,撰寫教育敘事、教育日記、教育博客,逐步提高教師的情感敏感性,情感表達能力、移情能力、共情能力和愛學生的能力。
總之,教育的一切奧秘都蘊藏在情感之中。朱小蔓教授說過一句話:“創(chuàng)造情感文明,是學校管理顯著的教育性特征,因而它是校長的使命?!比绻幻iL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切實給予教師理解、包容與信任,尊重教師的志趣、稟賦與理想,為學校教師努力構建一個有溫情、能共生的情感場域,那么,成就一所高品質的理想學校還會遠嗎?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