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魁 付樹磊 方文杰 周治紅 李永 董海榮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日益發(fā)展和科學教育領域細化日益加深,尤其是李克強總理將“工匠精神”一詞引入政府工作報告,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職院校作為為國家培養(yǎng)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搖籃,自然應當充分重視將工匠精神注入到每一位學生的思想中,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職業(yè)院校的工匠精神與教學本身仍存在一些距離。本文就“工匠精神”這一方面,以中職院校為例,試分析與說明職業(yè)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改善,以期望相關人員能夠有所啟發(fā),能夠更多地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激勵技術人才工作的動力,不斷創(chuàng)新,以更高質量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yè)院校;中職校園
中職校園以為我國培養(yǎng)專業(yè)性、技術性人才為基礎,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yǎng)以理論素養(yǎng)為基礎,以實踐技術為重點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在做出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中職學生對于“工匠精神”這一意識的重視程度不高,很少有人愿意主動地學習與鉆研技藝,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去適應社會發(fā)展,完善自身。所以針對此種問題,筆者就著意引入“工匠精神”這一理念,將其融入中職院校的教育方案中,重新設計教學方案,以期望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技能的重視程度,不斷完善自身的技能水平,為更好更快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提供自身的貢獻。
一、中職校園教學過程中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中職院校的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接受度不高
以筆者所在的中職學院為例,筆者對于2015、2016級信息部的610名學生進行“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及方式”這一課題實地調研,其結果為:中職生對于“工匠精神”了解甚少,了解度分別為非常了解占調查學生的3%、比較了解占13.4%、了解一點占64.2%、不了解占19.4%。這一調查結果說明中職學生對于“工匠精神”這一理念接受度并不高,其并未認識到在以后的工作與學習中應當怎樣處理職業(yè)發(fā)展和怎樣處理自身發(fā)展,表明中職院校在目前的教育過程中并未使學生真正熱愛鉆研技術,提高科研興趣。
(二)中職院校對于學生的理論基礎教授存在不足
中職院校普遍將重點過分放在教授學生“如何做”的方面,但在學生想要充分理解,全面把握該項技術,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改善技術的方面,中職院校對于學生所提供的理論支持尚存不足。筆者認為缺少必要的理論基礎以及技術人員的知識素養(yǎng)若是不高,其所掌握的技術會相對比較片面、薄弱、僵硬,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仍然會出現(xiàn)諸多問題。
二、如何改進中職校園設計,提升學生“工匠精神”
對于目前存在的兩點問題,筆者從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中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大力宣傳“工匠精神”,使工匠理念深入學生內心
筆者所在的學院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當今大部分學生喜歡接受新事物新方式有如下幾種:圖片展示、標語宣傳、視頻解讀、開展工匠主題講座和傳統(tǒng)工匠進校園親身宣講等方式。通過校園廣播可以宣傳匠人故事,例如管延安、周東紅、胡雙錢、孟劍鋒、張冬偉、寧允展和顧秋量為代表的不同崗位的勞動者通過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將“工匠精神”與“螺絲釘精神”通過宣傳充分為學生所了解和接受。此外也可以通過張貼宣傳畫報和標語。在教學樓、實習車間、實訓樓外墻張貼、“人人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支撐中國制造,成就出彩人生”、“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等以職業(yè)技能為導向的特色標語,同時張貼本專業(yè)工匠級人才的人物肖像介紹。
(二)重視課堂理論講授,以理論為基礎支撐學生接受與發(fā)展技術
理論的基礎作用永遠都不應當被忽視,離開了理論的地基,再先進和尖端的技術也只能成為空中樓閣,虛而不實的虛招子。所以在教學設計方面,也應當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及理論基礎,只有把基礎打牢,才能更加有助于學生吸收理解和發(fā)展新技術,甚至自主研究發(fā)展自身技能。在給中職學生授課的過程當中,應當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學云課堂平臺,除了要講授“如何做”之外,也要注意“為什么”、“怎樣做更好”的問題,從教學常規(guī)的各個方面融入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在實操訓練中認真鉆研、精益求精、在未來崗位上腳踏實地、穩(wěn)扎穩(wěn)打、兢兢業(yè)業(yè),將理論與實際更好地融合,而不是做理論的一心做理論,太過脫離實際;做技術的專心做技術,完全忽視理論構建。
三、結語
筆者認為我國的中職院校目前面對如此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日益專業(yè)化細化的市場需求,迫使學校教師和學生都重視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以更好更自信的精神面貌去應對未來工作中存在的挑戰(zhàn),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實際工作過程中,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以更認真踏實地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這個大環(huán)境中去。
參考文獻:
[1]祁占勇,王羽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yè)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變遷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5):40-46.
[2]羅明譽.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6):82-87.
[3]褚德發(fā).從匠人到匠心[J].管理與德育,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