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崟
摘 要:分別從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學生展示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催化;情境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學生展示
不同的催化劑催化效果不同,但都加快著“課堂反應”的速率.筆者認為,關注課堂教學資源,選擇合適催化劑,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 情境創(chuàng)設——催化提高學習興趣
如何上好開學第一課呢?以往筆者常常會依托教材,在課堂上演示幾個趣味性實驗,并對學生提一些如何學好化學的建議,就匆匆結束了開學第一課,學生似乎對筆者這種教學模式產(chǎn)生了厭倦感,而且筆者自己也覺得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一,認為課堂需要改革,要改革課堂,筆者認為首先要尋找到問題,第一課學生到底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化學?”“學化學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化學嗎?”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思考能否把以前那些演示實驗挪到后面,先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播放了一段巴斯夫化學的廣告視頻,在這段視頻里孩子們將會聽到這樣一段溫馨的廣告詞“如果說愛是一種化學作用,那么,我們相信化學定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化學作用就是在元素之間創(chuàng)造和諧關系,是化解沖突,探索和和之道的秘密方程式.”這段視頻成為學習化學的催化劑,加快了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認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其實知識并不是冰冷沒有溫度的,它可以帶給人們溫暖和美好.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在上課前一邊倒的認為“污染都是化學惹的禍”,轉而認識到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
2 合作學習——催化提升學習速率
如何提高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呢?這是筆者一直研究的問題,西方早有貝爾—蘭喀斯特的“導生制”,陶行知先生亦有“小先生”之法.筆者認為小組合作是“優(yōu)秀加合格”的組成,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在“燃燒和滅火”一課中讓學生分小組設計熄滅蠟燭的方法,由組長、匯報員、記錄員、組員組成的小組在組長的協(xié)調(diào)下,小組成員均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方案設計最多的小組可以上講臺演示.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天是個不出彩的學生,但這次的小組討論中,他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用嘴吹熄,用水澆滅,剪燈芯等,平時需要花大量時間才可以回答問題的孩子,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活躍自己的思維,并展現(xiàn)自己的表現(xiàn)能力.在開學第一課中,小組以正方觀點“化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和反方觀點“污染都是化學惹的禍”進行辯論,小天小組以反方觀點發(fā)言:“認為我們應該回到古代,沒有化學沒有污染”.這一發(fā)言立刻遭到正方小組的反駁:“沒有火,電的使用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如何保證.”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辯論中,小組學習上升為班級全體的學習,全員參與其中.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對話增強了學習的內(nèi)趨力,讓大多數(shù)學生有了表現(xiàn)的欲望,從而保障了班級全體的學習.
3 學生展示——催化增強學習信心
在講臺上演示實驗的往往是教師,“三尺講臺”成了教師的“神壇”,能否把學生也請上所謂的“神壇”,讓這樣美好的感覺來催化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蘇聯(lián)維果斯基在心理發(fā)展理論提出:教學的目的就是激起并推動學生將人類的經(jīng)驗內(nèi)化為自身的財富,前后不同教學方法的比較,我在嘗試變革,“傾聽”學生的意見,給學生展示的舞臺.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燃燒和滅火”一課時,學生們討論滅火的方法后,小江搶先上臺演示,結果小江一上講臺就開始用濕抹布蓋滅了一支,兩支,三支蠟燭,速度相當快.臺下的學生反應過來后連忙大喊,“錯啦!要用不同的方法!”我并沒有點破,但學生都已經(jīng)看到了,學生們大聲的指出了江同學的錯誤,江同學雖不好意思,但也不服氣的喊道:“讓我再試一次”,于是這次小江小心翼翼的完成了任務,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展示的效果遠遠好于教師的演示,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筆者在準備“粗鹽提純”這一節(jié)課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對于鹽,同學們想知道什么呢?學生集體回答“哪里有鹽,鹽哪里來的”?這個情境應是促進課堂加快反應速率的催化劑,而非分散學生注意力的花哨玩意[1],這里更需要通過這個情境的刺激,使得學生能自己站上講臺解決問題,通過學生展示,增強學習本節(jié)課的信心,于是筆者播放了視頻 “舌尖上的中國”里的一個片段:“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區(qū),醒目的紅色砂巖中間,散布著不少天然的鹽井,這些鹽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黃和他的兒子樹江小溪邊搭建一個爐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鹽,即使用現(xiàn)代的標準來判斷,諾鄧井鹽仍然是食鹽中的極品.”從這段視頻中,學生聽到了一個詞“熬鹽”——用土灶來加熱熬鹽,這就和我們書本中的蒸發(fā)結晶聯(lián)系起來,生活中的簡單操作在講臺前做起來應該也不怎么難吧.愿意上臺展示的學生高高舉起了右手,迫不及待的想表現(xiàn)自己的“技藝”.從“趕”學生上臺到學生“搶”著上臺,需要教師的設計,情境的引入.這樣的課堂教學改革,使得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學習化學,最終將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學習應該是一種美好的過程,挖掘教學新資源,可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nèi)讓學生加快速度感受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成功感,同時也讓體悟成功感的學生人數(shù)增加.尋找課堂的催化劑,豐富我們的課堂,讓知識也有溫暖人心的一面,從而成就班級的全員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程杰.關注氯離子效應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5,(11):53~58.
(收稿日期: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