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敏
摘要:古典音樂包括交響樂、協(xié)奏曲、室內(nèi)樂、藝術歌曲等等,它們擁有豐富的織體、結構、調(diào)性,相較于流行音樂來說,古典音樂的審美性和新異性更強,音域更寬廣,表達情感的種類更多,張力也更強。但是古典音樂總讓人感覺晦澀難懂,很難理解和欣賞,再加上古典音樂的音樂會票價昂貴,真正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而在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下,直接簡單的流行音樂廣受歡迎。但是流行音樂難免存在創(chuàng)作模式和表達情感單一等問題,因此對于人們審美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感性思維的發(fā)展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關鍵詞:古典音樂;推廣;流行音樂;改編
一、古典音樂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經(jīng)典音樂普及第一人”周海宏先生曾在《走出文學化、美術化方式理解音樂的誤區(qū)——對普及嚴肅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分析》中發(fā)表了自己對于古典音樂普及的看法。他并不認同“古典音樂無法得到普及是因為流行音樂的沖擊”這種說法,而認為問題在于普及工作本身。[1]
周海宏教授在對大學生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他們不聽古典音樂的主要原因是聽不懂,而在長久的古典音樂普及教育后,“聽不懂”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周教授認為,“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方式來解說音樂是一個誤區(qū)。”,這讓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對古典音樂產(chǎn)生音樂評論家所說的畫面感或是情感,繼而產(chǎn)生了一種壓力,從而對古典音樂更加望而卻步。但是其實音樂是無形的,在某種程度上它重在體驗的過程,并不是更深層次的理解,也不強調(diào)將某個場景用確定的文字描述出來,所以如今很多對于樂曲的解析誤導了聽眾,這也是古典音樂得不到普及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個很主要的因素是很多出版商先入為主,認為古典音樂過于小眾,沒有市場,所以不愿意出版與古典音樂相關的讀物,這就導致古典音樂刊物無法發(fā)表,古典音樂的推廣傳播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二、古典音樂普及的關鍵點
(一)消除古典音樂嚴肅難懂的刻板印象
有距離感、聽不懂往往是人們遠離古典音樂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消除對于古典音樂的刻板印象是普及古典音樂的首要解決問題。首先,從一方面要讓聽眾理解音樂是無形的,通過音樂想象出的畫面并不是唯一確定的,所以對于某些古典音樂的解析并不是精準的,它們只能代表個人對于音樂的看法,聽眾與解析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都是正常的。而對古典音樂進行流行化改編的方式就更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與流行音樂的結合,聽眾能夠更加直觀地透過流行音樂來理解古典音樂。其次,古典音樂一般都為器樂曲,而通過改編成流行音樂之后,就有了歌詞,通過歌詞的傳達,就使大眾更容易理解了。[2]
另一方面,在開展普及古典音樂教育活動時,可以在更加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阿歷克斯·伊古德斯曼(梅紐因音樂學院音樂喜劇表演藝術家、俄羅斯小提琴家)和朱鉉基(韓國鋼琴家)就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演出,將古典音樂、英式喜劇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讓聽眾在歡笑中聆聽到了一場音樂盛宴。他們的“音樂駭客”組合改變了以往大家對于古典音樂的印象,廣受好評,古典音樂樂迷并不排斥這樣的形式,甚至覺得有一種別樣的風味,而曾經(jīng)不太接觸古典音樂的聽眾也由此對古典音樂產(chǎn)生了興趣。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古典音樂的演奏形式,用一種更加生動活動的方式進行演繹,提供給了古典音樂普及者一種新的思路。
(二)降低古典音樂欣賞成本
對于很多樂迷來說,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或是優(yōu)秀演奏家的CD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這也成為了古典音樂無法真正普及的一個因素。廣州交響樂團曾經(jīng)免費辦過10期的活動來向大眾推廣古典音樂,他們邀請了中央音樂學院畢業(yè)的優(yōu)秀青年指揮家楊洋,其所在樂團的全體成員也基本到場,為觀眾演奏并講解了一些大家較為熟悉的曲目。在活動中楊洋還特意介紹了一些古典音樂的流行改編曲,讓大家能夠與古典音樂親密接觸。除了這樣的活動,有一些樂團還會定期舉辦免費的音樂會,或是設置優(yōu)惠票來讓大眾更愿意去接觸和聆聽古典音樂。這樣降低了欣賞古典音樂的成本,大眾就可以更輕松地接觸到古典音樂,為推廣古典音樂也做出了貢獻。[3]
(三)對古典音樂進行流行化改編
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一種有機的結合,從古典音樂的角度來說,流行音樂為它注入了新的血液,讓它能夠重現(xiàn)生機,正是有了流行音樂的融入,拉近了古典音樂與大眾的距離,讓人們樂于去接受、欣賞古典音樂,從而愛上古典音樂并得益于此。而從流行音樂的角度來說,古典音樂的加入提升了它的內(nèi)涵與積淀,讓聽眾在享受流行音樂帶來的輕松愉悅感受的同時,能夠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本就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對古典音樂進行流行化的改編將這種互補關系發(fā)揮到了極致。
三、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可行性與局限性探索
(一)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可行性
第一,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狀良好。在傳承推廣古典音樂思想的不斷傳播下,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有很多流行音樂作曲家愿意在作品中進行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嘗試,并且發(fā)展現(xiàn)狀處于穩(wěn)定且良好的狀態(tài)。例如李泉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改編了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中的《安妮特拉之舞》,林俊杰的《黑鍵》改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C大調(diào)前奏曲》等,由于作曲者的知名度以及詞曲的創(chuàng)作精良等眾多因素,這些歌曲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眾多歌手進行翻唱、再改編。
第二,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發(fā)展前景廣闊。古典音樂的歷史深厚,情感豐富,器樂獨奏、室內(nèi)樂、協(xié)奏曲、交響曲等形式也多種多樣,而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手法不受拘束,創(chuàng)作題材也比較自由,所以流行化改編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作空間較大,創(chuàng)作者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進行大膽嘗試,由于市場還不算廣闊、競爭壓力小,這種形式的音樂發(fā)展前景十分可觀。
第三,大眾普遍看好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對推廣古典音樂的作用。在對不同職業(yè)背景的人群進行問卷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不管是從事音樂方面學習和工作的,還是非音樂專業(yè)的人群,大多數(shù)對于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這種形式對推廣古典音樂的作用持積極的態(tài)度。不管是古典音樂樂迷,還是流行音樂愛好者,大部分都對這種改編形式有很大的寬容度,表示愿意接受這樣的改編方式,并且愿意去欣賞這樣的改編作品。
(二)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局限性
第一,古典音樂愛好者不接受現(xiàn)代化形式的改編。古典音樂樂迷喜歡古典音樂,正是因為喜歡它內(nèi)部縝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情感表達。雖然說音樂都是共通的,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應該處于一種互補的良性關系,但是經(jīng)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古典音樂忠實愛好者平時是根本不聽流行音樂的,更別提將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融合起來了。他們不能接受對古典音樂進行任何現(xiàn)代化的處理,認為古典音樂是不可被侵犯的,只有保留最原始的才是對古典音樂的尊重。這就成為了流行化改編方式不能全面普及的一個因素。
第二,改編不當造成對古典音樂的沖擊。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的差異很大,所以要找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并進行創(chuàng)作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流行音樂作曲家很愿意進行這方面的嘗試,但是他們普遍缺乏古典音樂功底以及相關知識的積累,而這些又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在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過于淺顯的前提下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最后的作品不僅不能起到推廣古典音樂的作用,反倒會對古典音樂造成一定的沖擊,再進行這方面嘗試時就更困難了。
四、結束語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之間其實是緊密聯(lián)系,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古典音樂不能脫離時代的變化,而流行音樂也不能離開古典音樂的支撐。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方式就結合了時代發(fā)展的特點,使流行音樂呈現(xiàn)出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古典音樂也展現(xiàn)出了全新的面貌,從不同的角度拉近了古典音樂與聽眾的距離。[4]這兩者的結合更是促進了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拓寬了音樂市場的繁榮發(fā)展。
雖然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的方式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在如何更好地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中仍有很多困難亟須解決,但是如今正是發(fā)展流行化改編古典音樂形式的大好時機:流行音樂市場不斷繁榮,音樂作品層出不窮,大眾對于古典音樂流行化改編形式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創(chuàng)作者應該抓住時機,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更多高質量作品,為古典音樂的推廣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郭納.高校學生接受西洋古典音樂情況的調(diào)查[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3(3).
[2]張演欽.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說:聽音樂重在體驗而不在懂[J].北方音樂,2005(1).
[3]清箏.普及古典樂可以更輕松[N].中國文化報,2013-10-24(4).
[4]唐冕.評古典音樂難以普及的幾點原因[J].大眾文藝,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