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晉瑜
嚴家炎,1933年出生于上海,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語言文學學科第二屆、第三屆評議員。2005年3月被北京大學聘為文科資深教授,即終身教授。他最為人熟知的,莫過于將金庸的武俠小說引入北大講堂,此舉亦被視為學術界對通俗武俠小說的接納與認可。
作家宗璞說,北京大學有兩位“大俠”,嚴家炎便是其中一位。在她看來,嚴家炎是有俠氣的好人,助人為樂,絕不計較一些小事,心胸很大,敢說真話。
問嚴家炎,如果讓他將自己和金庸小說里的人物對比,有能對得上的人物嗎?他稍加思索道,拿郭靖學武作比方是合適的。到底是因為從小就喜愛俠客的仗劍天涯除惡揚善,還是中學時期就開始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抑或兼而有之,八十余年的坎坷人生中,他經(jīng)歷的磨難不少,可心里始終藏著一個隱秘而豐富的大俠世界,秉性中透著一股剛正不阿的俠氣,從他犀利睿智的文章里,從他,或可略窺端倪。
與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少名家一樣,嚴家炎打小就愛讀那些在傳統(tǒng)觀念里被看作不務正業(yè)的小說,譬如《楊家將》《三國演義》。念高二他就在上海《淞聲報》發(fā)表過短篇小說,還學著寫過一兩萬字的武俠小說。為了圓文學夢,他甚至違背母親意愿,走進華東人民革命大學。1956年9月,嚴家炎以同等學力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為文藝理論方向的副博士研究生,由文學創(chuàng)作轉向學術研究之路。
在學術研究道路上,對嚴家炎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楊晦、錢學熙兩位先生?!袄舷壬笪覀儚念^讀作品,讀注釋,不但有中國的,還有歐美的,從詩經(jīng)、荷馬史詩到希臘悲劇,探尋中西方文學的起源。”
在這個過程中,他養(yǎng)成了從疑點入手去閱讀的習慣。譬如,他發(fā)現(xiàn)20世紀50年代前期出版的現(xiàn)代文學史著作把1916年醞釀、1917年興起的文學革命劃入“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萌芽時期”,認為陳獨秀、李大釗當時都已經(jīng)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對此,嚴家炎持懷疑態(tài)度。于是他連續(xù)20多天到北大圖書館去查閱1915年到1920年間的《新青年》雜志。反復閱讀和思考,不僅弄清了兩位重要人物思想轉變的具體事實,還考察了1918年以后《新青年》文學活動的若干新因素、新變化,寫出《五四文學革命的性質問題》,觀點得到李慎之先生的認同。
這種由發(fā)現(xiàn)疑點而起步并緊追不舍的研究方式,使嚴家炎取得了開拓性的學術研究成果。20世紀80年代末,他與唐弢合編的三卷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獲得全國第一屆優(yōu)秀教材獎?!吨袊F(xiàn)代小說流派史》由于對“新感覺派”和“后期浪漫派”的重新發(fā)掘,被認為填補了小說史研究的空白。尤其是“新感覺派”被埋沒了幾十年,一朝被嚴家炎發(fā)掘出來,引得中國最早的“新感覺派”作家代表施蟄存先生笑稱自己乃“出土文物”。
同為北大教授的洪子誠認為,“嚴加嚴”很能概括其做學問的性格特征。不過,嚴家炎還有一個“更響亮”的綽號:“老過”。 這綽號出自昆劇《十五貫》中的知縣過于執(zhí)。在洪子誠看來,“老過”之謂含義復雜:既有執(zhí)著、認真、嚴謹、嚴肅的成份,也有固執(zhí)、迂、認死理、難以說服的因素。面對這個不全是表揚的稱呼,嚴先生也不生氣,總是微微一笑。
這個綽號倒也有根據(jù)。20世紀70年代初,在江西“五七干校”的時候,互相起綽號成為一種風尚?!坝幸惶?,我們班去挖稻田的排灌渠。由于嚴先生一貫的認真、細致,便被委以質量檢查員的重任。到了中午,我們各自負責的部分相繼完成,準備收工吃飯。這時,‘老過攔住我們,說是有許多質量不合格——水渠的‘渠幫按規(guī)定應該是45度,可是有的只有四十二三度,有的又快五十度了。一邊說,他還一邊用三角量尺量給我們看。”洪子誠說,當時眾人很是不解,又不是造飛機、做導彈,要那么精密做什么?更主要的是,個個都累得夠嗆,饑腸轆轆,一心只想快點回去吃飯,便七嘴八舌來說服他??扇螒{你人多勢眾,說出天大的理由,他紋絲不動,堅持要返工。看見大伙兒不愿意動彈,他便自己干了起來,修補坡度不夠的部分,還用鐵鍬拍平,抹得光可鑒人。
幾乎每一位認真讀過魯迅小說的人都會感到他的許多作品有一種不大容易把握的滋味,讓人久久思索。這特別之處在于,魯迅小說里常?;仨懼鴥煞N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
日本漢學家竹內(nèi)好在他的《魯迅》一書中,就直言有過這種感覺。他認為魯迅小說里仿佛有兩個中心,它們既像是橢圓的焦點,又像是平行線,是那種既相約、又相斥的作用力。
嚴家炎認為,這種感覺不是偶然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魯迅小說是以多聲部的復調為特點的?!斑@是魯迅的很大貢獻。陀思妥耶夫斯基確實以復調小說著稱,但他寫的都是中長篇小說,魯迅能在短篇小說領域達到這種成就,可以說很了不起?!?/p>
在嚴家炎的學術生涯中,最熱鬧的莫過于為魯迅的《鑄劍》和一位學者發(fā)生激烈的筆戰(zhàn)。
《鑄劍》是魯迅用當時的白話文寫的歷史故事新編,既有“干將莫邪”的故事情節(jié),又以古諷今。在嚴家炎看來,文中“黑色人”那種與專制暴君勢不兩立以及行俠不圖報的原俠精神,幾乎就是魯迅精神氣質的外化。那么,《鑄劍》能否歸為武俠小說呢?嚴家炎的回答是,一切敘寫“仗武行俠”故事的小說,都可以稱為武俠小說,《鑄劍》當然也在其中?!邦}材本身很難分出高低貴賤,也限制不了作品思想或藝術上的實際成就。”
面對有人質疑將魯迅的小說歸為武俠是否有矮化之嫌,嚴家炎認為,應該放棄那種把武俠小說看作“精神鴉片煙”的偏見,也不能一味抹煞是與非、正義與邪惡的界限來譴責武俠小說的“打打殺殺”。“魯迅贊頌了眉間尺、黑色人于專制統(tǒng)治下不得已而求諸法外向暴君復仇的正義行動。但他對所謂復仇的態(tài)度大體代表了現(xiàn)代人的看法,和傳統(tǒng)武俠小說已然大相徑庭?!庇谑?,嚴家炎全力為《鑄劍》一辯,用不少材料證明將其視為現(xiàn)代武俠小說絕不會辱沒魯迅。
為《鑄劍》而戰(zhàn),他認為是盡一個學人的分內(nèi)責任。至今他還清晰記得當年參與編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時,唐弢先生制訂的若干重要原則?!爸挥姓莆諘r代的橫的面貌,才能寫出歷史的縱的發(fā)展。褒貶要從客觀敘述中流露出來?!痹谘芯课膶W史的過程中,嚴家炎還曾為丁玲等人“翻案”,也參與過論戰(zhàn)。面對學術問題的論爭,他身上總有股子正義和俠氣。
談到金庸小說在內(nèi)地頻頻引發(fā)熱議,就不得不提及嚴家炎。
上世紀90年代初,嚴家炎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閱讀了大量金庸的作品。讀的第一部金庸小說是《射雕英雄傳》,他說,感覺和早年讀的武俠小說完全不一樣,拿起來就不大容易放下。
1992年嚴家炎到香港中文大學做研究,與金庸初次相識。金庸為人熱情,見面后即邀請嚴家炎去他家里。在金庸位于山頂?shù)酪惶柕募抑?,二人愉快地聊了兩個鐘頭,從各自少年時的興趣愛好說到武俠小說,又從武俠小說聊到新武俠,再從金庸小說談到圍棋。末了,金庸送嚴家炎36本作品,并派司機送他回到香港中文大學。從那時候起,嚴家炎開始更多、更深入地閱讀金庸作品。
在嚴家炎看來,金庸小說用現(xiàn)代精神全面改造了武俠小說,可被稱為“新武俠”。它們作為一種有思想的娛樂品,不僅寫出了現(xiàn)代精神,甚至接續(xù)了五四文學的傳統(tǒng)?!八谖鋫b小說中最高的地位,我是認可的,古龍、梁羽生,各自有各自的貢獻,總的來說,金庸的作品是最杰出的?!彼绕滟澷p金庸對典型人物的塑造,諸如郭靖、袁崇煥這類為民眾利益獻身的“民族的脊梁”,詮釋了何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不過,金庸小說進入內(nèi)地還經(jīng)歷了一番不小的風波。1994年,北大鑒于金庸先生在法學、小說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嚴家炎也在儀式上發(fā)表了題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的賀辭。不料,有人認為武俠小說有如鴉片,使人在興奮中滑向孱弱,認為北大此舉是“自貶身份而媚俗”。
“其實一些人連金庸的原著都沒有讀過?!眹兰已着e例說,一些人認為金庸的小說教唆青年人拉幫結派,事實是金庸小說恰恰是反對拉幫結派的,幫派爭斗往往是背后有壞人挑撥離間。他笑言,五四時期北大新開設元曲研究課程,就受到過攻擊,如今推金庸小說遇到阻礙,反而更堅定了他將金庸小說搬上講臺的決心。
1995年,嚴家炎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金庸小說研究課程,受到學生們的擁護和支持。錢理群回憶說,那時候的北大,幾乎全班同學,尤其是男同學都迷上了金庸。一位日本的教授也覺得有意思,全學期一節(jié)課都沒落下。
嚴家炎認為,“金庸熱”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金庸小說自身的魅力,小說藝術的成功。他的語言清新可讀,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讀完之后能引人思考;二是確實與生活中“見義勇為”精神的失落有關系。當時的現(xiàn)狀與金庸小說豐富的趣味、深刻的內(nèi)涵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反差增強了金庸小說的吸引力。
堅持把金庸小說引入大學課堂,嚴家炎說并非為了趕時髦,而是出于文學史研究者的一種歷史責任感。同樣是出自這使命感,20世紀80年代初,嚴家炎就主張現(xiàn)代文學史不應該排斥鴛鴦蝴蝶派小說和舊體詩詞,首次將張恨水寫入文學史教材。
看嚴家炎寫的文學評論,很過癮。比如他評《黃衫客傳奇》,說作品里心理活動的描寫寬廣多樣:“有純情,有欲望,有期盼,有密謀,有幻覺,有夢境;敘述中寄寓著分析,分析中體現(xiàn)著性格,有時簡直難以分辨?!弊x來如同看武俠小說。借用他自己所說,只有真正懂得心理學的作家,才能將緊張時刻的心理懸念寫得如此扣人心弦,只有真正懂得文學的評論家,才能將作家的作品解析得同樣扣人心弦。
在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印象里,本世紀初,學界對復調理論還停留在簡單介紹上,嚴家炎就已具體運用起來——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來研究魯迅小說。2001年他發(fā)表了《復調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以此打開了魯迅小說的另一層面,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嚴家炎花費多年編選《新感覺派小說》,對劉吶鷗、穆時英的小說興致很高,這與他通常給人的嚴肅印象頗有不同。“新感覺派”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屬于異數(shù),長期被排斥在主流區(qū)域之外,嚴家炎卻是“心有戚戚焉”。
他對文學創(chuàng)新之舉最為看重,對另辟蹊徑從不漠視,因此一直放不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這一段頗為奇異的探索。他骨子里對文學的癡情,就在于文學始終有創(chuàng)新的沖動,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研究,都以創(chuàng)新最有魅力。
“文學是癡情者的事業(yè)?!痹谧赃x文集開篇,嚴家炎表明自己畢生奉行的信條時如是說。當時,他已81歲,對文學依舊矢志不渝。
嚴家炎認為,文學具有審美的根本特點,如果脫離了審美標準,很容易走上庸俗社會學的道路。他總是首先從藝術角度對作品加以考量:看看它能否真稱得上語言的藝術,看看它能否真正吸引和打動自己。思想只能滲透于藝術之中,不能游離在藝術之外。脫離了藝術的思想,是干枯無生命的思想,根本打動不了人。他也總是試著把閱讀作品第一遍的感想寫成筆記。它不僅是文學評論必需的素材,而且是正確地開展批評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基礎。
《創(chuàng)業(yè)史》出版時,很多評論家贊賞小說塑造了梁生寶的新人形象,嚴家炎也寫了一組評論文章,提出寫得最為豐滿深厚的人物形象,是梁三老漢?!段膶W評論》的編輯張曉萃說,柳青對嚴家炎的評論很贊賞,認為對梁三老漢形象的意義闡發(fā)較深,甚至連作者某些很隱微的想法也都精細地觸及到了。
文學評論是嚴家炎學術中的重要一支。作家的“劍”指向哪里,他的點評就跟在哪里,像一個文學場的解說員。也唯有真懂文學,才能辨析作家那些五花八門的“劍術”。
在他看來,做好文學批評,首先要了解自己批評的對象,閱讀想要批評的書。如果沒有讀過,老老實實免開尊口為好。這大概是每位嚴肅的批評者都能接受的道理。奇怪的是,就有人連對方的一本書都沒有讀過,就可以勇氣十足地批評。其次,批評的力量取決于態(tài)度的實事求是和說理的嚴密透辟,并不取決于擺出唬人的聲勢。批評者的真正使命是要排出正確的方程式,而不是硬塞給讀者一些嘩眾取寵的結論。第三,批評必須尊重原意,忠于原文,不能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另扎一個稻草人為靶子。第四,批評宜以對方實實在在的文字做根據(jù),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嚴家炎喜歡伏爾泰的一句名言:“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發(fā)表意見的權利!”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風度,是文藝批評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