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芬
摘 要:童話通過一種虛構故事的方式來融入豐富的想象,將夸張、擬人等手法引入,并塑造出鮮明的形象,用一種曲折的動人故事情節(jié)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來描述一些問題,幫助小學生記憶和理解。對于小學生文言,童話的吸引力遠遠大于其他題材的課文。作為新時期語文教學者,我們應該利用童話這一題材,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走進童話故事,肆意暢想,快樂成長。
關鍵詞:童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前言
童話總是通過一種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來透視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并揭示出其中的道理,能夠給小學生多方面的教育。比如童話角色的塑造充滿想象力,讀童話的過程中也能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夸張而幽默,學生在讀童話的過程中,能夠更放松、身心更愉悅;尤其是童話中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能夠完整含蓄的詮釋人生哲理,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通過童話教學得到啟迪。因此,探討童話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保障。
一、多樣化教學,使得童話故事的講解更加生動
童話故事是非常能夠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的一種文學體裁,但是,在以往的童話故事授課當中,由于教學過于傳統(tǒng)、死板等問題,并不能使得學生真正地走入童話的世界,學生無法真正去理解童話故事的豐厚內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比如說進行童話故事的表演,讓學生能夠更加親近童話故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個寓言童話故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從青蛙與小鳥的形象和對話中更深刻地明白寓意,啟發(fā)學生多學知識,多讀一些課外書,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見識,不做坐井觀天的人,而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我們讓學生對該篇童話故事進行角色扮演,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該故事更加感興趣、印象深刻,而且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也是更加深刻的。
再比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該篇課文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用動作和表情進行相應的交流,用相應的語氣、語調和動作來模仿狐貍和老虎的形象。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表演活動,一定可以使得學生對于該課文的掌握與理解更加透徹、深刻,這樣學生對于“狐假虎威”的含義會更加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會更加容易了。
二、導入問題,引發(fā)學生積極探究童話故事情節(jié)
在研讀童話故事中適當導入問題是讓小學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含義的關鍵一步。因為只有教師善于發(fā)出有關故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疑惑,才能夠去科學引導小學生思考的目標和方向,讓其能積極探究得出答案,從而能夠獲得新的知識。因為在閱讀一篇新的童話故事的時候,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但僅僅是被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而不懂得如何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小女孩擦燃了火柴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為出發(fā)點?啟發(fā)學生思考、合作探究。教學完后還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小女孩還有機會擦燃火柴,她還可能看到什么?如果是你,你想看到什么?通過文章虛實結合的表達誘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給小學生足夠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其能夠去想象和發(fā)揮。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也深化了文章主旨,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三、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童話故事往往能夠讓學生讀得意欲未盡。我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規(guī)律,對童話閱讀教學進行拓展延伸,比如可以給學生推薦其他相關的童話書籍,并開展故事會,讓學生暢談自己眼中的童話,拓展學生知識面;也可以以本次童話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又或者是利用課后作業(yè),深化學生對童話的理解。以《快樂國奇遇記》這篇童話故事教學為例。我們在進行第二課時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小組討論:①皮諾曹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可以從多方面概括,只要有道理就行。如:皮諾曹是一個聰明善良、沒有主見、沒有恒心的孩子;他是一個天真純潔、貪玩的孩子他不愛學習,不識好壞人的孩子;他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孩子......);②按皮諾曹的遭遇,重新排列句子,并用序號(123.....)表示。( )皮諾曹變成了驢。( )被賣到馬戲班。( )他跳水逃走了。( )在快樂國里,他沒完沒了的玩樂。( )皮諾曹被推下海,險些淹死。( )經常挨打,腿摔瘸了。( )皮諾曹在“小燈芯”的勸說下去了快樂國;③要求學生講一講,其他木偶奇遇的故事。課后要求學生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人或小伙伴們聽,并且組織學生課外閱讀《木偶奇遇記》全書,舉辦一次故事會。
四、故事新編,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
故事新編是在童話教學中能夠真正讓孩子自由的發(fā)揮想象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故事新編應不僅僅局限于續(xù)寫故事,還應該包括故事改編以及模仿寫故事等不同的形式。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理解童話故事,學習到新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定期布置一個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在課堂或課后閱讀的某篇童話,或是根據(jù)個人的想象創(chuàng)作一個童話故事。在故事創(chuàng)作完成以后,教師可以利用一個課時讓學生分享他們的故事,并讓他們講解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個故事有什么內涵,想要表達什么意義。這樣一個小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僅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而且還可以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針。
結語
恰如安徒生曾說過的:“好的童話是3歲至80歲的人都喜歡看的童話?!眱?yōu)秀的童話,不僅為孩子編織著五彩斑斕、多姿多彩的夢想,也悉心溫暖著成人的心田。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童話仍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枕邊書,小心呵護著孩子的夢想。作為小學生成長的引路者,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勇敢地推開童話的大門,為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童話閱讀中肆意徜徉。
參考文獻:
[1]張麗芳.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7(86):69.
[2]劉麗.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策略初探[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7(10):48-49.
[3]王進.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