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近年來,校園欺凌、校園暴力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許多在校未成年學生之間群毆、羞辱的惡性事件在輿論上持續(xù)發(fā)酵,施暴者也常常遭“人肉”曝光,被幾近一邊倒地“口誅筆伐”。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不僅影響著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社會的神經(jīng),追根溯源,這其實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問題長期積淀后的集中外露。那么,學校應該如何預防校園欺凌,為未成年人成長保駕護航呢?
一、 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尊重和信任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別林斯基說,“愛是鑒別教育的尺度”,所以,要用慈母一般的心腸對待體貼學生,用火一般的真情感化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的氣質類型及性格特點,采取靈活而具有原則性的教育方法,注重與學生平等交往,做他們的知心朋友。特別是對一些身材瘦小、體力單薄、能力較差、家境貧寒、生理上有殘疾的同學,更要盡力關心和幫助,善于為他們排憂解難,讓其體驗到老師更多的真誠與關愛。這樣一來學生遇到問題才會主動與老師溝通,也有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的苗頭,盡早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 充分發(fā)揮溝通的潛能
學校和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與家長溝通,如家訪、電話交流、書信、探病、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特別是要辦好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通過溝通,向家長傳授正確的教育思想,引導家長采取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做合格家長。
三、 大力開展法制教育
把法制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針對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扎實有效地開展好法制教育、德育教育,通過主題班會,把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等融入其中,讓未成年學生真正領悟到法制的重要性,使他們從中學到家庭保護、社會保護、學校保護、司法保護等。
四、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鑒于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普遍特征,學校應通過開展郊游、拓展訓練、社會公益、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技能節(jié)、體育節(jié)等文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競爭意識、交際技巧和責任感,使他們的才華得到充分展示,體驗到自身價值,從而滿足精神需要,豐富課余生活,消除空虛感。
五、 適當懲戒,防患未然
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同學生接觸最直接,接觸時間也最長,最能及時把握學生動態(tài),要時刻關注孩子的異常言行,對孩子個性中的偏狹、自私與冷酷既不能忽視,更不能縱容。在發(fā)現(xiàn)校園欺凌現(xiàn)象時,絕不能片面地視為“惡作劇”或者抱有“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tài),既要勇于制止,也要及時予以批評教育、責令反思反省,實行家校聯(lián)合,重點“幫扶”。對于情節(jié)較重、影響較大的事件,要及時向學校負責人報告,必要時進行報警并積極配合調查取證。通過這些適當?shù)膽徒浯胧?,讓施暴者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促其警醒,并舉一反三,以此為契機警示其他學生不要欺凌同學,從而起到教育和震懾作用。
防治校園欺凌,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根除校園暴力,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尤其是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持續(xù)關注和深入研究。在此,我們熱切地呼吁: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從源頭和小事抓起,堅決、有效地遏制一切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校園真正成為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