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蘭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寫作訓練就要求著重培養(yǎng)學生明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過程,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但作文難,難作文,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同感慨。許多同學一拿到作文題目就開始抓耳撓腮,都說作文難寫,為何?那么,如何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談四點關(guān)于寫作教學的思考:
一、寫課文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寫作更離不開想象。因為寫作活動是運用具體感性材料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過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躍、開闊,從而寫出來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反之,思路遲緩狹窄,詞語貧乏,寫人寫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動人。根據(jù)當前中學生的特點,我們很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運用一切教學手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對學生的寫作訓練,我們可以設(shè)計出各種有助于啟發(fā)思維活動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想象力的機會。其中,寫“課文作文”就是我經(jīng)常采用的形式,寫“課文作文”可使學生思維更活躍、更開闊、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圍繞一篇課文,寫出一組小文章,少則二三篇,多則四五篇,內(nèi)容上既互有聯(lián)系,又可各自獨立,這樣可以縱橫結(jié)合,多側(cè)面、多角度、多體裁地寫一個人物或一件事。它的優(yōu)點就在于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思維的發(fā)散、擴展、集中、深化的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二、重視閱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又指出 “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嘗試運用“閱讀積累”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1.教學生寫讀書隨筆。讓學生每周選擇自己喜歡的美文一篇,先讀熟美文,在讀中感悟詞句的優(yōu)美,巧妙的布局謀篇;再讓學生動筆畫出優(yōu)美的詞、句、段;還可以讓學生重點讀一讀、背一背自己喜歡的段落;還可以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或在原文處做上批注;還可以談感受,寫評語。另外要求學生要經(jīng)常翻閱,有的句子可以反復誦讀,甚至背熟。
2.教學生從語文教材中積累寫作素材。語文教材名家名篇多,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對于這些材料,可讓學生歸類積累,以便寫作時可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選用,這樣,語文閱讀的過程也就是準備寫作材料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3.開展讀書系列活動來加強積累。如詞語競賽、成語接龍、詩歌朗誦會、讀書故事會、課本劇、作文競賽、讀書知識競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起到檢查的作用還能使學生感性地、生動地鍛煉聽說讀寫能力。
重新認識閱讀與寫作的功能,是學好語文重要前提。我們要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獲得必備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具有適應終身發(fā)展的語文能力,成為對國家民族命運有責任感的現(xiàn)代公民,熱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了解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精華,具有全球化視野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注重學生互改和評價,全面提高鑒賞水平、寫作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jié)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由此可見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能促進學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幾點嘗試,特別注重學生互改和評價,力爭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1.“模仿”式講評
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簡評”擴展式講評訓練之后,學生會覺得作文講評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試試。這時,教師就應作好講評的示范,讓學生去模仿,怎樣去分析習作的立意、構(gòu)思和選材,怎樣去分析習作在寫作上的優(yōu)點與不足,怎樣去分析文段的過渡與銜接,怎樣去分析習作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讓學生模仿別人評語的寫法來講評。這里有一點要注意,在學生講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diào)控,讓學生在模仿中不覺得乏味,讓學生在模仿中提高講評能力。
2.“互改”式講評
在實際操作中,我把四個寫作水平呈梯狀的學生排列成一組,每隔一月重組一次。這樣安排便于學生相互對比,共同提高。我在學生明確寫作要求的基礎(chǔ)上,鼓勵學生大膽使用修改符號,每人給文章至少找出一條優(yōu)點、一條缺點。如此循環(huán)下來,每個學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過找優(yōu)點,挑毛病,作比較,從而達到相互溝通,取長補短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鑒賞水平、寫作水平。
作文講評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做作文講評的主人”,突出學生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循序漸進,有目的有規(guī)律地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講評能力,那么,作文講評課不僅會受到學生的喜歡,更會充滿生氣和活力。
四、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比绻f“閱讀積累材料”是間接的,那么“語文實踐活動”則給學生帶來了生動的、鮮活的生活積累。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親身經(jīng)歷積累,使他們在寫作時,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身,表達出自己當時的真情實感來。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比如在課余時間我有目的的組織學生玩踢毽子,學生玩得十分高興。事后讓他們寫作文。大家有話可說,把踢毽子比賽過程記敘地具體詳細,學生寫出的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和心理活動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生活實踐,則無從談寫作。
我們今天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課程資源,向外去尋找,殊不知學生資源中存在著一個寶庫,它是需要我們?nèi)ラ_發(fā)的。我說要重視學生資源,是說要重視對學生內(nèi)在潛力的挖掘。
總之,語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對幸福的追求、對自然的感悟、對生活的解讀。學習語文是“三分課內(nèi),七分課外”,課內(nèi)向課外輻射,課外向課內(nèi)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營造一種平等而寬松的學習風氣,人人都可以質(zhì)疑問難而不必有所顧忌。我們只有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前提下走進學生的心靈,在作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找到能有效促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的誘因,讓知識在課堂上招手,讓知識長上翅膀飛舞在課堂,那么所有的學生也就不會害怕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