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阿布拉 卡力比奴爾·哈木拉提
摘 要: 目的:總結對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理護理的體會。方法:對68例前來我院進行診療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療前的心理疏導、治療中的心理護理指導。結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過心理護理指導后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樹立了占勝疾病的信心。結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了心理護理對患者的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患者的健康恢復和維持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護理;健康教育
現將來我院治療的大約6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心理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 1?臨床資料
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約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的35歲,最大的85歲,平均年齡66歲。大多數患者為復發(fā),少數為初發(fā)。
3 2?心理分析
32.1 悲觀、自責、內疚
此類心態(tài)多數發(fā)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經過多次檢查確診后,患者逐漸接受患病事實,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終身服藥時會情緒悲觀,消極厭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顧家庭,長年治療又需要大量金錢,造成家庭拮據。
32.2焦慮恐懼
有此心態(tài)患者均為患病時間長,并發(fā)癥多且重,治療效果不佳者。他們對治療用藥產生對立態(tài)度,認為無藥可醫(yī),遲早都是死,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對醫(yī)護人員不信任,表現出一種冷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因長期控制飲食,特別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現尤為突出,在被迫遠離自己喜愛的食品及水果,情感上受到壓抑。
32.4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
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①焦慮、急躁:由于疾病來的突然,自覺癥狀明顯,患者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加之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因而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有的患者病情較重,害怕疾病惡化,表現出急躁情緒,患者對反復檢查及治療缺乏耐心,有時甚至對醫(yī)務人員的態(tài)度表現為生硬、粗暴;②恐懼、憂慮:患者對人院后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了解不透,有些檢查還會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醫(yī)療操作中產生恐懼和不安的心理[2]。
43?心理護理
4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尊重患者,以誠懇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用平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和通俗易懂的醫(yī)學知識與其交談,取得信任,引導患者正規(guī)就醫(yī),盡快健康診斷,使其正視疾病,及早治療。
43.2 讓患者認識疾病、了解疾病
往往在臨床工作中由于醫(yī)務工作者發(fā)現病人生理病理的情況而避開對病人正面交涉疾病,而是單從患者減輕的癥狀來了解病人,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讓病人參與疾病病理生理的轉變過程往往也是減輕糖尿病人心理負擔的一種方法,我科多年來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讓其了解自身疾病檢查結果的轉變的病人心理負擔反而減輕,反之一貫的不了解、猜疑無形中更增加了心理的壓力。護理人員應該讓他們充分了解疾病及控制血糖的方法與措施。糖尿病并發(fā)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臟病變的一種,危害較大,但并非每個人都會發(fā)生,根本原因還是與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有關,需要早期預防[3] 。
43.3關愛他們從周圍的人做起
首先用溫和的語言、熟練的操作、豐富的醫(yī)療護理基礎知識取得患者信賴,主動與患者談心,合理提供治療信息,對病情變化、檢驗結果主動向其做科學的、保護性的解釋,幫助患者重新樹立治療信心。用正確的人生觀、觀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厭世的心理,增強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
43.4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隨著醫(y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尋求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糖尿病病人就醫(yī)問題 ,又能充分考慮病人經濟負擔能力的、切實可行的醫(yī)藥衛(wèi)生管理體制和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都是非常必要的,在臨床工作中,醫(yī)護人員應盡可能地考慮到病人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以避免因經濟負擔過重而促使病人產生不良情緒反應,影響病人的康復及生活質量[4] 。
43.5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43.5.1適應環(huán)境、進入角色
43.5.2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顧慮,護士在操作前應向患者說明操作的目的、步驟及在操作中可能產生的不適。多用安慰性語言。
43.5.3幫助患者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遵守醫(yī)囑,堅持治療,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內在的自身康復能力。多關心體貼患者,生活上給予照顧,了解患者有何需求。通過經常和患者談心,掌握疾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減少復發(fā),有利于早日康復。
43.5.4恢復期指導:恢復期機體器官和組織的器質性變化已基本消除,病痛也基本消失,如護理不當,急性病可轉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復發(fā)[5]。心理護理貫穿在內科住院患者治療過程的始終,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護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精心的護理、精湛的技術是基礎[6]。
參考文獻:
[1]??杜瑋,張琴,張子菊。心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伴發(fā)抑郁患者的影響。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2,18(7):1-2。
[2]??朱劍秋,等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當代醫(yī)學,11,14(22):125。
[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護理,護理報,2004年03月01日。
[4]??陳鳳春,等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臨床護理,2008年8月5日:(8)。
[5]??陳方英,心血管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護理園地,2006年11月11日:118,1030-1031。
[6]??孫艷,等內科患者的心理護理,全科護理,2009年5月7日(5):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