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櫟璇
今天的內容,是關于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論同情”這一節(jié),不少句子是原文改寫。
我們先來搞明白,什么是“同情”?
一個人總是存在這種本性:把別人的幸??闯勺约旱男腋?,雖然除了高興之外,一無所得;為他人的悲傷而傷感,盡管我們并未受到真正的直接傷害。簡而言之,“同情”就是“感受別人的感受”(我們日常的語境可能會讓我們把“同情”等同于“憐憫”,但其實“同情”不是只指同情別人的不幸,還有同情別人的快樂)。
這次討論的主要問題:
看到別人“高興”或“悲傷”,我們會分別產生何種程度的“同情”?
別人輕度的高興
樂意表示同情
昨天和朋友小敘、傍晚和親人散步、過去說過和做過的事,在所有那些消磨人生的無關緊要的小事中,無論多么喜形于色也不過分,這種經常保持的愉悅心情來自于對日常生活中“小確幸”(微小而確切的幸福)的愛好。
我們樂意對擁有這種幸福心情的人表示同情,它使我們感到同樣的快樂,讓我們沉湎于那種令人愉快的思想和情緒中。
別人極度的高興
忌妒妨礙同情的產生
一個人,由于命運中的某些變化,所有的一切一下子提高到遠遠超出他原來生活狀態(tài)的水平,可以確信,他朋友們的祝賀都不是真心實意的。如果他有判斷力,就會意識到原來的朋友產生的妒忌,以及新交的朋友的輕視,而盡可能地努力掩飾自己的高興和欣喜,而且裝模作樣地比以前更謙遜、勤勉、殷勤。以他的處境來說,這是周圍人最為贊同的態(tài)度。但久而久之,周圍人的懷疑和排斥不會消除,他也會對這種約束感到厭倦,開始選擇不予理睬,直到最后,習以為常地傲慢無禮,因而再也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尊重(“暴發(fā)戶”可以說是這群人的最好寫照)。
最幸福的這樣一群人:他逐漸提升到高貴的地位,此前公眾就預料到他每一步的升遷;因此,當“好運”來臨,他不會過分高興,周圍人也認為合情合理。
別人輕度的悲傷
激不起同情
小小的苦惱激不起同情。那個被每一件小事弄得焦頭爛額的人;那個因為某個親密的朋友相遇時沒有道早安而情緒不佳的人;那個因為路上泥濘弄臟褲腳而抱怨不斷的人……這樣的人,雖然可能有某些理由,但很難得到大量同情。悲傷是一種痛苦的情緒,我們會本能地抵制或避開它。我們根本不會竭盡全力地去想象它(“想象”,或者說感同身受,是我們產生同情的必要條件),或者一想到就立即擺脫它。
具有一般良好教養(yǎng)的人們,掩飾任何小事可能使他們受到的痛苦;而深諳社會人情世故的那些人,則主動地把這種小事變成善意的嘲笑,因為他知道同伴們會這樣做(人類存在一種邪惡,它不但妨礙人們對別人輕微的不快表示同情,而且還拿它們消愁解悶)。
別人沉重的悲傷
喚起極大同情
我們對深沉痛苦的同情是非常強烈和真誠的。如果某人因為某種異常的不幸而陷入貧困、疾病、恥辱和失望中,我們總是會產生極為真誠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