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繼業(yè)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的確,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感受。而大量事實也證明,學生只有獲得切身體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珍藏永久,對人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起到引導作用。
關鍵詞:體驗活動; 認識偏差; 方法誤區(qū);? 相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1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9-049-001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體驗活動教學是以學生的主動發(fā)展為目標,以活動為載體,在提高教學實效等方面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是師生喜聞樂見的有效亮點。但是,由于認識的偏差,方法的誤用,研討的缺乏,讓體驗活動教學走進誤區(qū),對此,我們要認真解析和糾偏,讓體驗活動教學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應。
案例1:一位教師在《不說話的朋友》教學中,組織學生離開課桌凳,手托本子聽寫一句話“課桌凳是我們的朋友”,然后請學生來談談自己在這體驗活動中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同學們眾說紛紜,感受和體驗豐富多彩,可教師卻不置可否,不做評點,孤零零,上下脫節(jié)地板書一句空洞的標語:“課桌凳是朋友”。
解析:教師內心深處認為學生主體為虛,教師主導為實。是產生誤區(qū)的根本原因。在這個案例中,作為師生互動的發(fā)起者,創(chuàng)設者,組織者和總結者的教師,雖然給了學生以活動和發(fā)言的機會,但他要的僅僅是學生參與活動的形式,不在乎不重視學生參與活動的體驗,仍然把整體活動的過程牢牢掌握在自己預設的框框之中,把自己預設的觀點答案強加給學生。
教師撇開學生們從活動中體驗出來的富有個性化的獨特感受,用自己的話“一錘定音”,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知識的建構,和諧對話都成了空中樓閣,體驗活動教學成了徒有虛名的走過場。
對策:教師要摒棄自己絕對權威的錯誤思想,以平和的心情和從容的態(tài)度接納各種不同的意見,盡量保護學生創(chuàng)造的靈活,欣賞學生的優(yōu)點,把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作為教育資源。與學生平等互動,借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進行師生和諧對話,互相汲取營養(yǎng),讓師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獲得雙贏。
案例2:在三年級《父母的疼愛》一課教學中,教師布置從家里帶來父母帶自己外出旅游時拍的合家歡,邊展示照片,邊講解,讓同學們交流和體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有一位同學在展示照片講解時,重點講解了自己在蘇州樂園游玩時,看到的各種游樂設施,“父母疼愛”卻只字未提,后來幾位同學跟著這位同學“跑題”,大談特談自己游覽時看到的風景,到后來,同學們?yōu)槟睦锖猛姘l(fā)生爭論。面對偏離航向的體驗交流活動,教師沒有預設與對策,僅有思想準備,也沒有進行及時的點撥,正確的調控和價值的引領,使體驗活動航向撥亂反正,“父母疼愛孩子”的價值觀教育成了“畫餅充饑”。
解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討論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尤其關注學生正確的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式和行動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因此,如果體驗活動教學中,失去價值引領,品德課就失去討論的意義。教師在備課中,要明白這一點,并要對課堂中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及對策應有預設,這樣就可以不因為遭遇到想不到的情況而不知所措,束手無策。教師要正確把握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圍繞教育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及時而巧妙地進行調控和引導,使體驗活動教學回到正確的航道上來。
案例3:在《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教學開始,老師與學生一起開展體驗教學活動。
師:(拿起教室里的塑料盆)這是什么呀?
生:(齊答)臉盆。
師:這個臉盆是什么做的呀?
生:(齊答)塑料做的。
師:大家想想看,教室里還有哪些東西是塑料做的?
生:飲水機殼。
生:電視機殼。
生:黑板。
生:電風扇殼。
生:電風扇葉。
生:……
(學生把教室里所有塑料制品的名稱都說出來)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教室里有很多物品都是塑料制品,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生活用品是塑料制品(播放課件)。
老師播放一張圖片,學生齊說一個名稱。
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用品都是塑料做的,我們離不開塑料(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解析:教師把體驗活動教學理解為簡單的“看物說話”或“看圖解答”,這是傳統(tǒng)品德課中“滿堂問”“滿堂講”的“變動”和“翻版”,表面上師生互動,聲音響亮,對答如流,熱鬧非凡。但這些問題到底有多少提問和思考的價值?這活動讓學生獲得了多少體驗與感悟?事實上,這些不用思考就能隨口就答的活動缺少思維的碰撞,缺少觀點的交鋒,缺少情感的交流,缺少活動的體驗,缺少深度的感悟,這是形式主義,近乎無效的“淺層次活動”,這是“蜻蜓點水”的“弱智體驗活動”
對策:教師應透過教材,透過教室,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經歷、生活、體驗和感悟,組織學生從家里帶來塑料用品,從社區(qū),書本,網絡中找到塑料及其用途,然后在課堂上開展“走進塑料看世界”小型宣講會,使全班同學在介紹觀看與聽講中認識到各種各樣塑料用品及其作用,從而產生塑料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沒有的深刻體會,幫助他們完成有關塑料知識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