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教材、新要求下,教師要更加注重各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并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九年級上冊《懷疑與學問》為例,針對“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閱讀方法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目前學生具備的閱讀方法太少,不足以應對各種閱讀的需求”等問題,從教學實踐的角度,講析了“標題猜讀、全文速讀、字句精讀、互文閱讀”等議論文閱讀方法,并闡述了如何在議論文閱讀中提升學生“問題探究水平、信息處理能力、文本解析技巧、文化積淀意識”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實踐;閱讀方法;核心素養(yǎng)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F(xiàn)行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學習與指導,《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但從目前情況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閱讀方法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同時學生具備的閱讀方法太少,不足以應對各種閱讀的需求。因此,在新教材、新要求下,教師要更加注重各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并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面,以九年級上冊《懷疑與學問》為例,從教學實踐的角度,簡單談談這方面的看法。
一、 標題猜讀,提升學生問題探究水平
猜讀是根據(jù)已知內容推測未知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猜讀不僅可以樹立正確的讀書意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可以促使人們邊讀邊思,讀思結合,養(yǎng)成讀書用腦的習慣。猜讀法使讀者角度轉換為作者,為作者設身處地地考慮作品內容的安排,這就使閱讀活動始終處于高度活躍的積極思維狀態(tài),有助于鍛煉提高讀者的認識判斷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隨著猜讀準確性的提高,讀者在閱讀中領會把握作品內容的時間就會大為減少,因而猜讀的能力對提高快速閱讀能力也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議論文的標題往往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精要概括,甚至就是文章所要提出的中心論點,“好的標題是打開文章內容的一把鑰匙”。因此,在閱讀過程中,可從文章標題入手,并依據(jù)標題對正文內容進行推測。當看到《懷疑與學問》這個標題時,可以設疑并作出推斷:“懷疑”與“學問”是什么關系?作者以“懷疑與學問”為題要表達什么觀點?作者將通過什么事實和道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聯(lián)想并進行構思:如果自己寫這個命題作文,將確立怎樣的論點?選取哪些論據(jù)?用上哪些論證方法?這樣猜讀,就能引起探究一番的興趣,形成閱讀期待;也能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使閱讀插上聯(lián)想的翅膀,增強閱讀理解。這種做法也正好契合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猜讀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合理的推測。猜讀也不只限于“讀標題猜正文”,還可以讀開頭猜結尾,讀上段猜下段,讀上句猜下句。教師可根據(jù)文本內容引導學生猜內容、猜語言、猜留白等,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猜讀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在不斷的猜讀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就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對問題的探究水平也就自然提升。
二、 全文速讀,提升學生信息處理能力
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閱讀”,也叫做“全腦速讀”,是從文字材料中快速高效獲取信息的閱讀方法。速讀能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作用,各自發(fā)揮左右腦的優(yōu)勢,共同進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識、意義記憶和理解,是一種最有利于記憶的閱讀。中考、高考閱讀信息量不斷加大,對閱讀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平時就要加強對學生速讀的訓練。經(jīng)過嚴格、科學、系統(tǒng)地訓練的快速閱讀,其理解記憶水平相比傳統(tǒng)閱讀的理解記憶是毫不遜色的,一個技巧熟練的快速閱讀者,在速讀時的理解記憶效果也是相當好的。
在速讀《懷疑與學問》全文時,要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將眼睛看到的文字直接映射在大腦中喚起意識,盡量并盡快接收文本信息,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前面依據(jù)標題所猜讀的內容進行印證比較,對文章的語言特點、結構層次以及寫作方法等進行全面的思考??焖匍喿x時要盡量攝入較大的文字信息量,每次眼停時不是感知一個字、一個詞,而是要感知整句話或整段文字。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初中學生的閱讀速度要達到每分鐘500字,實際上達到這一速度的學生非常少。當然,只要科學用腦,讀思結合,養(yǎng)成習慣,就能迅速掌握速讀方法并運用得心應手。
當然,閱讀是一個認知過程,如果對文字認知的速度跟不上,眼動或字呈現(xiàn)的再快,大腦也不能及時消化閱讀的內容。因此速讀不能單純追求速度,閱讀速度要快,閱讀質量也要高,速讀的理解率一般應保持在70%左右。良好的速讀方法,能大幅提高學生的文字認知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進而提高對文章快速分析、比較和歸納等能力。
三、 字句精讀,提升學生文本解析技巧
精讀是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閱讀的方法。精讀要求細讀多思、反復研磨,從而達到透徹理解、吸收精華之目的。因此,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要精讀文中重點字詞、關鍵句段,對議論文三要素等進行深入解析。
(一) 提取和歸納中心論點
在精讀中,引導學生分析:“懷疑”與“學問”這兩個詞語,從課文標題上看是并列關系,但從全文內容看,文章重點在談“懷疑”的重要性,懷疑是做學問的前提和手段。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分別引用程頤、張載的名言:“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兩句名言明確了“懷疑”與“學問”之間的內在關系,“學要疑”“學須疑”,歸納起來就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課文第三自然段至結尾的內容,特別是每段的契領句,都是針對這個觀點進行論述的,由此可知:“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第六自然段首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匦璨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是個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通過分析,學生明白了文章是針對什么問題進行論述的,從而能提取和歸納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在精讀重點字詞、關鍵句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緊密結合上下文,做到“瞻前顧后”,這樣才能真正讀懂弄通。
(二) 明確和提煉文章論據(jù)
在精讀中,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代表性的事例”,如“三皇五帝”“腐草為螢”“戴震善問”等事例,這些就是事實論據(jù);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如文中程頤、張載、孟子等人的名言警句,這些就是道理論據(jù)。論據(jù)基本上能用原文的語句概括,當然有的則要在原文基礎上進行取舍、重組、加工,提煉而成。這點要在精讀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平時多閱讀并積累一些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及名言、格言、警句、諺語、定律等,對寫好議論文尤為重要。
(三) 交流和探討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對于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學生不難理解,但對于對比論證,需要在精讀中交流和探討,并進一步明確:對比論證是拿正反兩方面論點或論據(jù)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的方法。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論證,比如第六自然段中“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這就是對比論證。運用對比論證,是非曲直更加分明。在交流和探討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四、 互文閱讀,提升學生文化積淀意識
互文閱讀就是將課內外主題或內容相關的語言材料進行同步學習比較的閱讀方法。統(tǒng)編教材實行從“教讀”“自讀”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重視將閱讀往課外延拓,重視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因此,強化互文閱讀,溝通課內外閱讀,拓展知識面,不斷增加文化積淀,顯得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 向本土文化延伸
結合本土文化名人、成語典故導入新課,極具親和力和吸引力。在導入新課時,用“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典故引出本土文化名人、北宋理學家楊時(福建省將樂縣人,是中國理學由北傳南關鍵人物,被稱為“閩學鼻祖”,是“程門立雪”故事的當事人)及其老師程頤,再引出程頤“學者先要會疑”,然后點題。這樣,不僅激起了學生對本土優(yōu)秀文化延伸閱讀的興趣,而且還對學生進行了一番尊師重教的熏陶,如此大有裨益。
(二) 向傳統(tǒng)文化延伸
本文開篇兩句名言的作者張載、程頤是“北宋五子”(即: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其中兩位,“北宋五子”對北宋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很有必要讓學生知曉他們。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已學過的《愛蓮說》正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邵雍為北宋先天象數(shù)學的創(chuàng)立者,人們常說的“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就是出自于他;張載為古代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大成者,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名言,就是有名的“橫渠四句教”;程顥、程頤兄弟倆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楊時先后拜他們?yōu)閹煛_@些知識的適當延伸和積累,不僅讓學生對北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洗禮。
(三) 向課內課外延伸
向課內閱讀延伸,可聯(lián)系本單元剛學過的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對比區(qū)分“立論”與“駁論”;也可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同類文章,對議論文相關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向課外閱讀延伸,除了聯(lián)系前面所述的本土文化、傳統(tǒng)文化之外,還可聯(lián)系與本文觀點和內容相關聯(lián)的其他課外文章,以及本文作者顧頡剛的其它作品等,進行對比閱讀,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當然,《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個性化閱讀,學生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閱讀文章,除了猜讀、速讀、精讀和互文閱讀之外,還有朗讀、默讀和標注閱讀等。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的語言、體裁、篇幅等不同情況靈活選用閱讀方法,這樣才有助于全面、準確、快速地把握文意、抓住重點,進而解讀文章。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將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概括為“讀書為要”,并強調要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因此,教師首先要成為閱讀者,再“授之以漁”,注重各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成為獨立的閱讀者。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全面提升。
作者簡介:
邱友旺,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教育督導評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