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陜西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710021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時,前往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xiāng)親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鄙鲜兰o60年代的梁家河貧窮落后、交通閉塞,卻蘊藏著深厚學問。在這里,習近平用七年的時間學到了:如何真正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急百姓之所急的大學問。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學問增長歷程”為例,梁家河的學問正恰如其實的體現(xiàn)根與魂。
置身基層,換位思考,了解群眾的困狀,痛感群眾疾苦,情感的天平才可能徹底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傾斜,才可能有“解衣推食”之舉。在進入梁家河之后,從北京來的知青們意識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真正差距之后,調整適應生活關和飲食關。真正感受過后,方知何謂苦,百姓何所難。
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線是衡量小康范疇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小康是否成為全民小康,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困難群眾是最有發(fā)言權的。牽掛困難群眾,解貧困群眾之所憂,是習近平總書記永遠的牽掛。在梁家河作為外來人,卻能真正當家,為群眾謀切實的福利,全心全意為群眾著想。在雷平生的回憶中,“習近平在街上,碰見了討吃老漢,說是他父親過去的衛(wèi)士。近平就把身上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都掏光了,給了那個老漢,還把外套也脫下來給了人家! ”從此,致力扶貧成為工作重點之一。他說:“40 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的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彼?,在扶貧的路上,做到精準摘貧困帽、精準扶貧致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扶貧濟困,嚴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huán),開辟孩子們知識改變命運的成長發(fā)展通道,以及青壯年多渠道就業(yè)改變命運的綠色通道,源頭阻止貧困間歇性冒頭現(xiàn)象。
貧困并非無底洞,貧困摘帽不是“終點站”。地處陜北地區(qū)的貧困鄉(xiāng)村,脫貧致富,是作為村帶頭人所應關注的點。帶動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聯(lián)動相關經濟。習近平強調,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牽掛百姓的安危冷暖,心系群眾的幸福安康,牢記自己的人民公仆身份,從梁家河學到的這份為民情懷,正是共產黨人牢記宗旨意識、不斷增強黨性所必修的大學問。習近平說: “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 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那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任職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以來,習近平就堅定了如果有條件有機會一定要為百姓切實的謀福利的理想信念。在2015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時,仍不忘關切問道百姓的具體情況,詢問呂候生戴義肢行動是否方便,家里生活怎么樣。真正做到了信念外化為行動,行動彰顯精神。
有困難有危險第一個沖上前,時刻秉持群眾根本利益為首的大局意識。在走出梁家河,走出黃土地,依舊始終不忘最初的信念。“我的執(zhí)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 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巍!辈尻犉陂g,習近平帶領社員打淤地壩、建沼氣、建冶鐵社等,為人民做實事、辦好事,堅定不移的為民信念,彰顯勇于擔當?shù)木瘛?/p>
腳踏實地辦實事,身先士卒謀發(fā)展。陜北這片高原培養(yǎng)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據(jù)劉明升回憶,習近平不搞形式主義,不搞那個年代時興的學習、運動,而是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要帶著大家多打糧食。因復雜地勢,陜北山溝較多,要打糧食就要打壩。以推動經濟發(fā)展為切入點,為群眾解難題。習近平當時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時,就帶領大家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極大的改變了梁家河的落后生產面貌。如今老一輩的鄉(xiāng)親提及此事,仍贊不絕口。他任職期間短短一年,就讓這個貧窮落后的村子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村里人不僅能吃飽穿暖,還可以用沼氣做飯和照明,有灌溉井、鐵業(yè)社、縫紉社、代銷點、磨坊。從群眾實際所需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使這個坐落在陜北高原的貧困村莊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呈現(xiàn)出一片盎然生機。
“凡事團結處理得好,工作都能做得比較好; 凡事團結處理不好,就都做不好?!逼吣晟仙较锣l(xiāng),在陜北貧瘠的土地上,讓習近平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習近平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寫到:“他說,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里鉆,你現(xiàn)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在梁家河,習近平學會了團結群眾的大學問。與群眾細節(jié)磨合,取得充分信任,這是團結群眾的前提與基礎。根據(jù)習近平的回憶,在到梁家河一年以后,他從不適到習慣漸漸適應了這里的風土人情,并且逐漸真正形成了入鄉(xiāng)隨俗。挺過了生活關與勞動關,與群眾漸漸打成一片。凡事多替群眾著想,群眾心里皆有數(shù),這是團結群眾的關鍵。
“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2日在北大的講話,提出對青年的四點要求:要愛國、要勵志、要求真、要立行,正處于新時代的青年應處處留心,進行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對視。求取梁家河的“大學問”,不僅要千里迢迢親身體驗,更是要腳踏實地感知。擼起袖子加油干,恰逢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深刻領會梁家河“大學問”精神的同時,要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堅持一心為民、始終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