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指出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民族文化認同和傳承的必要性,提出雙向文化輸入模式構建的策略,以實現(xiàn)英語教學與民族認同和傳承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實現(xiàn)對中國的民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關鍵詞:英語教學;民族文化傳承;文化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語言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學習語言,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更要在交際的同時輸出自己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英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既了解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又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能夠傳播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應該做到雙向文化輸入,做到對本族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同等對待,同時做好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1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中輸入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的必要性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的軟實力。如果一個民族的人民對于自身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將會極大地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團結力,從而在國際競爭中占據(jù)主動地位。反之,如果對外來文化或外來文化價值一味地認同,則會瓦解民族凝聚力,這個民族很難立足于世界。
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很容易將目標語言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內化到自己的本土文化中去,影響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行為模式等,從而對自己的文化認同產(chǎn)生影響。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fā)展,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各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各種文化思潮并存。
現(xiàn)有的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育把文化教學當作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輔助內容,在英語教學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充分。大多數(shù)教材內容主要是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對中國文化很少提及。有的教材涉及中國文化內容,但往往也會由于課時所限,使中國文化成為備選內容。另外,在課程考核中鮮有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也是導致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中國文化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強調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認同西方英語國家的價值觀,甚至逐漸喪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導致學生雖然學習了英語但很難用英語流利地表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影響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英語教學中加入民族文化因素,注重文化比較,有助于學生英語語言的拓展和水平的提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增強學生民族文化傳承的意識,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傳承自己的母語文化,有助于學生形成平等、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從而有助于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雙向文化輸入勢在必行。
2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雙向文化輸入模式的構建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雙向文化輸入模式要求英語教學既要注意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輸入,又要重視中國本民族文化的輸入。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比兩種文化的共性和特性,使學生既能熟練掌握英語文化,又能學習如何傳播本民族文化。
2.1 樹立平等文化觀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以客觀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文化差異,要具有理性的文化包容心態(tài),避免產(chǎn)生別國文化優(yōu)于本國文化的思想。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注意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互動,樹立平等文化觀,建立二者之間的平等對話,避免單向輸入,產(chǎn)生錯誤的文化價值觀。分析對比兩種文化的異同,有助于減少文化沖突,避免產(chǎn)生不平等的文化觀念,從而更有利于促進雙向文化交流。
2.2 教學實踐中增加中國文化相關素材
在課堂中導入中國文化的英文材料,或者開設第二課堂及英語角形式,讓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相關的詞匯和篇章,并用英語傳達中國文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既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對外文化交流意識,實現(xiàn)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材多以實用英語為主,涉及購物、運動、電話溝通等模塊,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適當在課堂增加中國文化相關素材,如點餐環(huán)節(jié)加入中國的飲食文化相關詞匯和表達,讓學生思考如何向外國人介紹中餐;電話溝通的模塊加入中西方時間概念的差異,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差異。
2.3 培養(yǎng)主觀文化意識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多渠道提供多國文化材料的分析,使學生能夠了解多層次的文化差異,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文化意識。學生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缺乏主觀意識,站在自己立場猜度他人的想法,通常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雙向文化的輸入應培育學生切勿推己及人,而是應該意識到文化差異,多角度看待別國文化,并進行文化反思。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文化相關的案例或者新聞事件的導入;可以通過學生做課前展示的形式或者課前新聞播報的形式,如利用意大利品牌D&G(杜嘉班納)辱華的新聞事件,讓學生思索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時事熱點的引入,引導學生認識到要有文化自信,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認同和傳承,才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這樣才能得到別的國家的理解和尊重。
2.4 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資源充足,精華與糟粕并存??缥幕浑H中的雙向文化輸入,把文化傳播作為目的,同時在傳播的過程中做到文化的比較與鑒別,可以加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從而提升對外交際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文化案例的導入,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差異;同時可以使學生能夠憑借對自身文化的儲備優(yōu)勢,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辯證比較,學習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技巧。英語教師可通過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xiàn)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以提升學生學習雙向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結合課上學習,課堂反饋,引導學生進行觀點陳述,在互動中正面引導學生的文化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思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2.5 積極開展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研究
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文化素養(yǎng),把文化素養(yǎng)作為評價英語教師素養(yǎng)的重要衡量標準,是實現(xiàn)雙向文化輸入的關鍵。英語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漢語功底和較高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指引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確保涉及中國文化知識部分的正確性,如中國俗語、詩詞、禮儀的內涵等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熟悉中國文化。教師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動力,提升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意識,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從而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促進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
3 結語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實行雙向文化輸入模式,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雙向跨文化溝通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沖突,真正地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雙向文化輸入模式的提出,能有效地緩解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現(xiàn)象,從而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實現(xiàn)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學生在進行對外交流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夠充分利用英語這個工具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從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達到雙向溝通、雙向交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賈韡莉.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與重構[J].西部學刊,2018(8).
[2] 郭勇.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漢文化雙向導入[J].才智,2018.
[3] 何莉.傳承民族文化的大學英語課堂多元教育方法研究[J].海外英語,2018(08).
[4] 趙亞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探究[J].好家長,2018(7).
作者簡介:劉曉春(1981—),女,天津人,天津商務職業(yè)學院講師,英語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跨文化交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