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倫文
(四川省眉山市岷東中學 四川 眉山 620000)
散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散文所特有的開放性、多元性和情感性等特點,學生們在獨自解讀散文文本方面存在很大困難,而散文教學也是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本文中筆者分析了初中語文散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為學生們精細地解讀散文提供了新的途徑和范例,同時也為提升初中散文教學效率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建議。
散文具有開放性、多元性,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和自身特性。對散文文本的解讀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作者情感的解讀與交流,并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生活認知形成對文中事件或情景的獨特理解與感受。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對待不同的事件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這也是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成為整套語文教材中的教學難點的緣由。而實際上,經(jīng)過筆者的觀察與探究,初中語文教學在散文教學模塊確實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現(xiàn)表述如下:
1.1 教師并沒有對所教散文文本進行深入研讀,無法讓學生們理解散文的特征和魅力。作為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和文體魅力。掩蓋在靈活的寫作方式之下的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情感表達和語意升華。而初中語文教學之所以存在教學誤區(q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對所教的散文文本沒有進行精細而深入的研讀,更沒有高屋建瓴地站在語文教學的高度上體察所教散文承載著怎樣的情緒和生活感悟,作者又是通過什么方式把這種感悟傳遞給讀者。尤其是教師如果沒有真切的同感,就無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深意,也就無法正確的解讀散文本身,并通過自己的視角把本篇散文個性的東西共性化,讓學生們對散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散文文體的特征和魅力,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散文這一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
1.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本末倒置,重閱讀技能的傳授輕散文情感的解讀。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閱讀技能的解傳授,而忽視了對散文情感的解讀。然而,這對于學生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以及學生們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對散文文體的認知都極為不利。因為,受散文文體特點的影響,散文可以存著多種寫作方式和敘事方式,而能被稱為散文靈魂的是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只有學生們懂得了情感的隱藏與傳遞的方式,學生們才算了解了散文寫作的真諦,在此基礎(chǔ)上再精細化地處理散文的寫作技巧和閱讀技巧,學生們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散文教學的關(guān)鍵在于品讀散文,而不在于死板地講解針對某一篇散文的狹隘的閱讀技巧和寫作技巧。
2.1 從散文特征出發(fā)實施散文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散文魅力。無韻之筆是散文的內(nèi)涵,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最重要的特征。初中語文教師要走出散文教學的誤區(qū),首先要從散文的基本特征出發(fā)實施散文教學,讓學生們真正在教學中體會到散文這個文體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尤其是記敘文)的獨有魅力。例如,在講解朱自清的《春》這篇經(jīng)典散文時,筆者就以朱自清筆下色香味俱全和動態(tài)、靜態(tài)交織的早春場景來詮釋散文“無韻之筆”的內(nèi)涵。其中對各種花兒的描述,對草的描述,對春雨的描述,沒有嚴格的韻律,卻像一曲美妙的歌,而其中所蘊含的對春的喜愛和期盼之情在字里行間流淌,甚至無需教師解釋,學生們就能自行腦補這幅早春熱鬧而有富有情趣的畫面。而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們從畫面的繁雜景物表象看到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讓學生們從美好的畫面中跳出來體察作者的深意,學生們才會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真諦進入深層次的挖掘,從而加深對散文魅力的認知。
2.2 重視散文意蘊的挖掘,讓學生們體會到散文文體的精髓。意蘊就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概括后所凝練出來的一種理性內(nèi)涵,是散文的精髓所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從語言上具有樸素沉郁的特點,但是通過這種樸實無華的語言我們卻能夠清晰地在頭腦中描繪出父親蹣跚的背影并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沒有華麗的語言與激情,但是這篇散文透露出來的意蘊卻無人不知,無人不動容。筆者在為學生們分析這篇散文的時候,最想告訴學生們的就是思想、情感和意蘊確實需要借助語匯、字句和篇章來承載和傳遞,但是散文從來在表達上不囿于寫作的形式,甚至不囿于華麗、繁雜的文字,這種意蘊存在于散文的某些細微之處,需要學生具備透過標題、暗示性的詞語或者某些承載著特定感情的詞句中分析探究出來,尤其是那些能夠顯示作者內(nèi)心波動和情緒變化的語句。
2.3 精細化處理文本解讀,掌握解讀散文的技巧。在學生懂得散文的特征和精髓所在之后,要想讓他們真正能夠在具體的散文訓練中得分,還需要教師傳授一定的解讀散文的技巧。筆者認為,可承載散文意蘊的東西很多,可以是某一件事,也可以是一個具有故事的物品,也可能是一種虛無的形象。而只有精細化地處理文本解讀,才能夠在不同的載體中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和所蘊含哲理的蛛絲馬跡,尤其是那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承載物、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大家都認可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等。作者在借用事件或者物品表達情感和人生感悟的時候肯定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學生們要學會從作者的人生閱歷、情感態(tài)度以及事件的獨特性中探查痕跡,追本溯源。
綜上所述,初中散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語文教師需要避免散文解讀與傳授的誤區(qū),讓學生們從散文特點出發(fā),掌握一定的閱讀分析技巧并特別注意散文的意蘊表達。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感到散文是一種可以接近、理解并可以模仿的文體,散文教學也不再成為令教師頭疼的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