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媛婷
(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留白是中國繪畫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指在創(chuàng)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創(chuàng)作者有意識地留出空白,以達到虛實結合,形神兼?zhèn)?,?chuàng)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逗氠瀳D》整張紙上只畫了一葉扁舟浮于水面,一位漁翁在船頭垂釣,四周寥寥幾筆微波,其余全是空白,卻讓人感覺滿紙皆水,意境深遠。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生本課堂。留白體現(xiàn)的正是這一教學思想,它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單一節(jié)奏,填補了對話間隙留下的真空地帶。高效的語文教學恰恰應該從藝術留白的意境中得到啟發(fā)。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的留白具有以下價值和意義。
首先,語文教學留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實際教學中,對某些教學內容,教師可以不直接講授,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填補,完成被省略的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慢慢品味的余地,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其次,語文教學留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往往是各不相同的。課堂上的留白使學生有時間去整理、去品味、去領悟,進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
最后,語文教學留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使學生學好語文,關鍵在于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自己去讀,自己去品,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漸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
有人評價說,一堂好課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順暢,學生思維活躍,教師講解精彩,熱熱鬧鬧的課堂沒有一絲冷場的感覺。實際上,這不一定是成功的教學。人的思維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主體參與的發(fā)展過程。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花時間等待,在提出問題后,看到有學生舉手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對話。事實上,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深入思考就被打斷,從而放棄了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讀書、思考、討論,讓學生的思維有時間處于自主的積極活躍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才會更精彩。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不應從頭到尾喋喋不休,而應該講究層次和節(jié)奏,以給學生溫故、回味已講內容的機會,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語言可使用留白的方法,留白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想象來填補。例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教師不需要講太多的話,而是應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欣賞,理解該詩的內涵。然后教師進行簡單引導,提出問題:讀了這首詩,你們仿佛看到、聽到了什么?這是一種留白的引導,在教師積極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順利地展開了想象和思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青年教師:“有經(jīng)驗的老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彼杂袝r候,刻意的留白不是對教學內容的舍棄,而是通過迂回的方式彰顯精要,目的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發(fā)現(xiàn)不能從教師和教材上直接得到真正需要的知識時,那塊“空白”就會使他們主動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整理。教師如果將內容一五一十地講給學生,往往只能使學生被動地記住條條框框,從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教師只有巧妙地化實為虛,留有問題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無窮的探索欲。當然,有時故意保留某些內容不講,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循循善誘的方法,這樣就起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求知欲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荷花》第二段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片段。
師: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他們是多么迫不及待啊,就像我們小朋友使勁往外探出腦袋來看馬戲一樣,多么可愛呀!請你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干什么呢?
生:……
師:同學們說得多棒呀!想象力真豐富。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啦,面對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想對它說些什么悄悄話呢?
生:……
通過筆者創(chuàng)設的這兩段情境對話,學生入情入境,與荷花進行對話補白,展開想象,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章內容巧妙地連接起來,補白出一句句富有情感的對話。課堂上,學生妙語連珠,智慧的火花不斷碰撞,個性得到了張揚。
實行暫時性的不評價,相當于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還給他們[1]。教師在有思考價值、有不同看法的問題上,不直接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對錯評判,而是將評價的時間適當延后,給其他學生留足發(fā)表意見的時間,能讓學生的思維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自由馳騁,使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課堂上,對學生的信息交流,教師不一定要及時評價,有時及時評價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把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權還給學生,反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在積極評價別人的時候,也會加深對認識的理解,并反思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分析判斷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而且,學生的互相評價更平等,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當然,伙伴的肯定更能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和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
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時,在課的末尾提問:“聽到小兒這么說,孔子當時會說些什么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拔嵋卜鞘ト艘??!睂W生思考后說道。王老師繼續(xù)問:“當時孔子說這番話了嗎?”于是引發(fā)了爭論,王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只是認真傾聽,沒有急于回答。最后當學生們等王老師裁定時,他巧妙地運用了評價的留白——“這個問題王老師不能決也”,這種留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自主地思考著,升華著主題。
“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是我國傳統(tǒng)評書藝術慣用的手法,其最大作用莫過于更強烈地吸引聽眾繼續(xù)去聽。如果學習語文也能借鑒這一課外延伸的留白,讓學生在留白中拓展文本的寬度,也會產(chǎn)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師在上完《長江之歌》后說:“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有許多想法,今天的作業(yè)如果讓你自己設計,你打算怎么設計呢?”有的學生說要給父母朗誦《長江之歌》;有的學生說準備課后去請教音樂老師學唱這首歌;有的學生說要收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有的學生說要出一期手抄報贊美長江……
總之,語文教學中善于運用留白是一門藝術,教學留白正是生本課堂的具體顯現(xiàn),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創(chuàng)設了“大音稀聲”的境界,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好效果。適當?shù)牧舭拙褪亲鹬貙W生的個體意識,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創(chuàng)造的空間,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充分發(fā)揮,并努力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補白,從而對文本不斷地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促進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化吸收。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巧用它,真正做到讓語文教學中的“留白”不“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