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文化意象英譯研究

      2019-11-26 17:04:31馮全功
      英語知識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我不是潘金蓮竇娥劉震云

      馮全功

      (浙江大學,浙江杭州)

      1. 引言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背景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與傳播也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尤其是小說的英譯研究。每部小說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之中,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意象,即承載著歷史文化與民族智慧,往往具有豐富的象征與聯(lián)想意義。文化意象作為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通常具有塑造人物形象、建構(gòu)故事情節(jié)、延展含意空間、提升審美價值等多重作用。然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歷史傳說、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各民族的文化意象也不盡相同,有的差別很大,具有很強的文化個性。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譯需要譯者慎重處理,尤其是在尊重差異、保留差異的當代倫理環(huán)境下。學界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譯多有探討,但中國當代小說中文化意象的翻譯還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目前僅出現(xiàn)了一些零星的成果,如于亞莉(2010)、汪寶榮、全瑜彬(2017)等所做的相關(guān)研究。這些成果基本上都是對小說中文化意象翻譯方法的總結(jié),鮮有關(guān)注其語篇建構(gòu)作用的。劉震云的長篇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中就有大量的文化意象,很多起著塑造人物形象、建構(gòu)故事情節(jié)、擴大審美空間的作用,如人物型文化意象潘金蓮、小白菜、竇娥等(都是描述小說中的主人公李雪蓮的),這些文化意象對譯者也構(gòu)成了很大的挑戰(zhàn)。2014年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H. Goldblatt)和夫人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翻譯了這部小說,“該書一經(jīng)出版就引來英語世界如潮書評”(胡安江 彭紅艷,2017: 5),劉震云作品在海外的接受狀況也隨之有了巨大轉(zhuǎn)機。那么,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中到底有哪些文化意象,如何對其進行分類,譯者對這些文化意象又是如何處理的,有沒有注意到核心文化意象在小說中的特殊作用,不同類別的文化意象是否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審美與接受效果如何,有沒有改進的余地。本文將著重探討這些問題。

      2.《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文化意象

      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是作者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故事講的是主人公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為了生二胎“假離婚”,不料“弄假成真”,丈夫有了新歡并與別人結(jié)婚,后又被丈夫戴上了“潘金蓮”的帽子。這位頂了“潘金蓮”冤名的女主人公在經(jīng)歷了一場荒唐的離婚案后,既要證明之前的離婚是“假”的,更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從而走上告狀路。結(jié)果從鎮(zhèn)里告到縣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但還是沒能澄清真相,法院和縣、市領(lǐng)導(dǎo)也為之大傷腦筋,以致每到“兩會”時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以阻礙她再次去北京上訪,這種情況前后持續(xù)竟長達二十年??梢娎钛┥徱獮樽约骸罢笔呛纹洳灰?!正如徐勇、徐剛(2012: 99)所言,“李雪蓮的痛苦,雖然是一種符號‘正名’的痛苦,但其實也是歷史加諸于個人身上的痛苦”。那么,在這部略顯荒誕而又真切可感的小說中,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意象呢?

      小說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人物型文化意象了,也就是文學歷史神話傳說中或真實或虛幻的人物,尤其是用來描述主人公李雪蓮的。潘金蓮的意象首次出現(xiàn)在離婚之后另有新歡的丈夫秦玉河當面對她的評價(現(xiàn)場還有五六位秦的酒伴):“你是李雪蓮嗎,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劉震云,2016: 68)原因就是秦玉河所謂的“要說跟人胡搞,我早吃著虧呢”,“嫁我的時候,你是個處女嗎?新婚那天晚上,你都承認,你跟人睡過覺”(劉震云,2016: 68)。李雪蓮覺得更委屈了,如“五雷轟頂”,因為“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是在與武大郎結(jié)婚之后,李雪蓮與人發(fā)生關(guān)系是結(jié)婚之前,那時的她與秦玉河還不認識;更何況,李雪蓮并沒像潘金蓮那樣,與奸夫謀害親夫,而是秦玉河另娶新歡后陷害她”(劉震云,2016: 69);因為“頭上戴著一頂潘金蓮的帽子,想開辟未來也不可能了。世上還有誰,愿意娶一個潘金蓮呢?”(劉震云,2016: 69-70)。從此以后,李雪蓮就把告狀的焦點放到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上?!芭私鹕彙比齻€字在小說中前前后后共出現(xiàn)了51次,小說的標題也是《我不是潘金蓮》,由此可見這個文化意象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除了建構(gòu)故事情節(jié)之外,潘金蓮的文化意象還有很多其它作用,如塑造人物性格(不只是李雪蓮,還包括趙大頭等),消解真假邏輯、增強審美效果,揭露官場黑暗等。小說中由李雪蓮引發(fā)的其他人物型文化意象還包括:竇娥、小白菜、白娘子、哪吒、孫悟空、本·拉登、西門慶、武大郎等,大多是從側(cè)面描寫李雪蓮的,或形容她冤屈深,或形容她本事大,或形容她的知名度高等。其中,小白菜的意象前后出現(xiàn)了21次,竇娥7次,兩者與潘金蓮共同塑造了李雪蓮的雙重形象(假浪蕩與真冤屈),同時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小說中的其它文化意象主要是事件型的,很多與典故比較相似。如鎮(zhèn)長賴小毛對李雪蓮說的話:“大姑,我同意你的看法,當那么大的官,不會白請人吃飯,何況又是特殊時期;但就是‘鴻門宴’,你今兒也得走一遭”(劉震云,2016: 133)。這里的“鴻門宴”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也可稱之為事件型文化意象,其它如“草木皆兵”“逼上梁山”“破釜沉舟”“醉翁之意不在酒”等。還有很多事件型文化意象是我們常說的成語或俗語,也可視之為寬泛的隱喻,同樣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尤其是在新的跨文化交際語境中,如“魚死網(wǎng)破”“懸崖勒馬”“順水推舟”“添油加醋”“木已成舟”“騎虎難下”“雞飛蛋打”“省油的燈”“摸著石頭過河”“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當然,小說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地名型文化意象,如“中南?!?、“又一村”等。這些文化意象的運用都與小說的情節(jié)密切相關(guān),并非可有可無的點綴,譯者不可等閑視之。那么,在新的跨文化語境中,這些文化意象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面貌,譯文讀者是否能夠?qū)χM行有效地解讀呢?

      3.《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文化意象英譯評析

      本文暫把《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文化意象分為三類:人物型文化意象、事件型文化意象和地名型文化意象。三者的重要性在小說中也有高低之別,人物型的最重要,事件型的次之,地名型的運用較少。首先我們看一下人物型文化意象的翻譯。

      例(1)原文:“嫁我的時候,你是個處女嗎?新婚那天晚上,你都承認,你跟人睡過覺?!?接著又補了一句:/“你是李雪蓮嗎,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劉震云,2016:68)

      譯文:“Were you a virgin when you married me? On our wedding night you said you’d slept with someone before me. Are you Li Xuelian or are you Pan Jinlian, China’s most famous adulteress?”(Goldblatt & Lin, 2014: 53)

      這里譯者首先把原文中的兩句整合為一句,省略了其中“接著又補了一句”的敘述話語,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兩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對潘金蓮的處理譯者則添加了“China’s most famous adulteress” 的信息,采取“整合補償”的策略,即“把補償?shù)膬?nèi)容無聲無息地化在譯文當中”(馮全功,2011: 10),顯得十分自然。整合補償要遵循重點與適度原則,把最重要的、最切合語境的信息化入到譯文之中,葛譯的添加還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在原文語境中秦玉河想凸顯的正是李雪蓮在婚前與別人“睡過覺”。針對小說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人物型文化意象,首次出現(xiàn)時添加一些信息予以補償還是很有必要的,以有效彌補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語境視差?!督鹌棵贰分械呐私鹕徥且粋€多面意象,后文作者與譯者也對之進行了全方位的渲染。接下來原文有“今天之前,她折騰的是她和秦玉河離婚真假的事,沒想到折騰來折騰去,竟折騰出她是潘金蓮的事”(劉震云,2016: 68)之說,對應(yīng)的譯文為“...but all that seemed to have gotten her was a comparison to the notorious Pan Jinlian” (Goldblatt & Lin, 2014:53)。譯者在這里又添加了一個“notorious”的形容詞,也為李雪蓮告狀做了一定的鋪墊。緊接著還有這么一段譯文:“The problem was, the fictional Pan Jinlian had had relations with Ximen Qing after she’d married Wu Dalang, while Li Xuelian’s sexual initiation had occurred before her marriage to Qin Yuhe, before she even knew him. And unlike, Pan Jinlian, she did not conspire with a lover to kill her husband, but was herself a victim, when her husband took up with another woman.”(ibid) 這段譯文中的“fictional”是譯者添加的信息,指出潘金蓮是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對“西門慶”、“武大郎”這兩個相對次要的文化意象并沒有進行補償,體現(xiàn)出整合補償?shù)闹攸c原則。筆者認為,潘金蓮這個文化意象在小說中特別重要,不妨在適當?shù)奈恢醚a償出人物的來源,點出《金瓶梅》這部小說,以便譯文讀者對之進行更為深刻的互文解讀,如在“the fictional Pan Jinlian”之后添加“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這里作者為李雪蓮辯解,或者說李雪蓮在為自己辯解,說明李雪蓮和潘金蓮的不同之處,譯者還特意使用了“形貌修辭”法(馮全功,2015),把after和before兩個單詞進行斜體標示,凸顯其視覺效果,有利于讀者解讀其中的邏輯。原文和譯文還說出了李雪蓮并未“與奸夫謀害親夫”之事 (she did not conspire with a lover to kill her husband),與小說標題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也形成了很好的呼應(yīng)。接著譯文還有“...word of Li Xuelian as a modern-day Pan Jinlian...”,“What would matter to people now was whether or not Xuelian was Pan Jinlian incarnate.”之說,相對原文,譯者也有所補償,如“modern-day”,“incarnate” 等,進一步強化了李雪蓮和潘金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例(2)原文:趙大頭:“我喜歡潘金蓮,我喜歡風流的女人。”(劉震云,2016: 151)

      譯文: “I’m a fan of Pan Jinlian. I love a woman with spice.”(Goldblatt & Lin, 2014:151)

      這是趙大頭對李雪蓮的回答,前句是她說的“人人都知道,我可是潘金蓮?!敝皟扇耸峭瑢W,趙大頭喜歡李雪蓮,現(xiàn)在李雪蓮單身,趙大頭死了妻子,打算向李雪蓮求婚。作者借趙大頭之口點出了潘金蓮的另一特征——“風流”,特指與多個男人廝混。這是趙大頭順水推舟說的話,顯然不是李雪蓮的性格特征。英語spicy有淫蕩、下流之意,譯文“a woman with spice” 也基本達意。后來趙大頭為給兒子謀官路騙了李雪蓮,還和她發(fā)生了關(guān)系。作者有這樣的敘述:“她二十年告狀的原因之一,就是秦玉河說她是潘金蓮;過去二十年不是潘金蓮,如今讓趙大頭上了身,倒成了潘金蓮了”(劉震云,2016:229-230)。由此可見,小說中潘金蓮的核心特征是“風流”,與性有關(guān)。譯文中所謂的 “l(fā)et Zhao have his way with her”,“a sullied body”,“a besmirched body”, “soiling her body” 等。秦玉河說李雪蓮是潘金蓮時也是指她婚前和別人發(fā)生過性關(guān)系。如果這樣的話,小說標題的英譯(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就沒有抓住要害,與文本語境不太吻合。然而,這種偏離性譯法“在某種程度上正迎合了西方讀者對于中國女性的傳統(tǒng)認知和‘東方主義想象’”(胡安江 彭紅艷,2017:4)。由于李雪蓮在人大現(xiàn)場鬧事,小說中的省長儲清廉還罵市長、縣長、法院院長等,說“他們才是該千刀萬剮的潘金蓮!”這里又指出了潘金蓮的一個特征——“該千刀萬剮”,從側(cè)面批判了這些官員的“不作為”,對應(yīng)的譯文“They are the criminal Pan Jinlians”,在語義上也基本對應(yīng)。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潘金蓮的文化意象是飽滿的,具有豐富的審美內(nèi)涵與解讀空間,堪稱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型文化意象。

      李雪蓮的形象也同樣十分飽滿,她不是潘金蓮,卻被人說成了潘金蓮,覺得很冤,像是“竇娥”。這種描述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她的心理活動中。

      例(3)原文:真假不重要,關(guān)鍵是,我是李雪蓮,我不是潘金蓮?;蛘?,我不是李雪蓮,我是竇娥。(劉震云,2016:71)

      譯文:But real or sham was secondary in importance to the fact that she was Li Xuelian, not Pan Jinlian. Even better, she was the martyred heroine Dou E in the yuan dramaSnow in Midsummer.(Goldblatt & Lin, 2014: 55)

      竇娥是關(guān)漢卿雜劇《竇娥冤》中的主人公,被含冤處斬。這里李雪蓮自比竇娥,強調(diào)的是自己的冤屈,譯文對之雖有補償(the martyred heroine Dou E),但還不到位,沒有體現(xiàn)出冤來,所以不妨在“martyred”之前加上wrongly或unjustly之類的形容詞,這樣就能凸顯兩者的相似之處。這是原文首次出現(xiàn)“竇娥”,其實后文王公道也說過“她說自個兒冤得像‘竇娥’”(劉震云,2016:118),譯文為“...and she calls herself‘Doue,’after the wronged heroine in the famous play” (Goldblatt & Lin, 2014: 95)。這里原文強調(diào)的就是冤,譯文采取的對應(yīng)措辭為“the wronged heroine”。值得注意的是譯文中“竇娥”的拼寫方式不一致,這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例3中譯者還特意增添了人物的來源(yuan dramaSnow in M ids um m er),其中書名的譯文(Snow in Midsummer)也是《竇娥冤》的常用譯名,這就更有利于讀者對之進行互文解讀,至少為讀者留下了一條有效的“交際線索”,即引導(dǎo)受眾讀者按照交際者的意圖對之進行解讀的線索(Gutt, 2004:134)。另外,原文在敘述時從第三人稱(李雪蓮)慢慢滑到了第一人稱(我),更加真實地體現(xiàn)了李雪蓮的心理活動,譯文為了在敘述上和前文保持一致,轉(zhuǎn)換成了第三人稱,更像作者的評論,不如再現(xiàn)之。

      例4原文:“……簡直是當代的‘小白菜’呀……”(劉震云,2016: 97)。譯文: “...She is a modern-day‘Little Cabbage.’...” (Goldblatt & Lin, 2014: 75)

      李雪蓮冤,自稱竇娥,別人則稱她為“小白菜”,體現(xiàn)的同樣主要是一個冤字。小白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楊乃武案的女主角(清代歷史人物),被誣與楊乃武毒殺丈夫葛品連,屈打成招。例4是人大會議“領(lǐng)導(dǎo)人”對李雪蓮的評論,小白菜也首次在原文中出現(xiàn),漢語讀者很容易理解原文的所指。這里的譯文卻沒有給出任何解釋補償,譯文讀者很難在“Little Cabbage”與李雪蓮之間建立任何關(guān)聯(lián)。后文中有“這個‘小白菜’的冤屈”之說,譯文“The wrongs this Little Cabbage has suffered...”似乎也能對兩者的相似之處稍作彌補。后來市長蔡富邦因李雪蓮告狀被撤了職,嘆道:“誰是‘小白菜’,我才是‘小白菜’?!边@里市長想表達的同樣是一個冤字,反映了官場升遷的荒謬邏輯。針對小白菜,后文有信息補償,即“李雪蓮是當代的‘小白菜’”(劉震云,2016: 97)被譯為“...she was a modern-day Little Cabbage, that classic thorn in the side of officials.”(Goldblatt & Lin, 2014: 92),這里反映的是“小白菜”對官員的棘手,也是其與李雪蓮的相似之處。其它十幾處都被直接對譯為“Little Cabbage”,也都沒有點出互文來源。當然,作者也會用這些名字做文章,以增強小說本身的藝術(shù)性,如“李雪蓮成了當代的‘小白菜’,成了名人;現(xiàn)在,這棵白菜終于爛到了鍋里。更妙的是,這白菜不是被別人燉爛的,是被他們自個兒燉爛的”(劉震云,2016: 257)。譯文為“Li had gained fame as a modern-day Little Cabbage. Now the cabbage had turned to mush in the pot” (Goldblatt & Lin, 2014: 75)。顯然,這里譯者對其中的隱喻表達有所省略,審美效果不如原文。再如,縣長鄭重地對市長馬文彬說的湊趣話:“戲里的‘小白菜’、‘潘金蓮’和‘竇娥’,都是俊俏的小媳婦;咱這兒的‘小白菜’、‘潘金蓮’和‘竇娥’,可是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婦女?!边@句話利用的是李雪蓮和她們的不同點,有助于幫助縣長打破僵局,緩和氣氛,以至于“節(jié)外生趣”,同時對塑造具體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作者對人物型文化意象的選用具有凸顯與遮蔽雙重功能,凸顯了其中的相似點,也就遮蔽了其中的不同點。

      例5原文:“我們覺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說自個兒冤得像‘竇娥’,這不就成仨人了?這仨婦女,哪一個是省油的燈?單拎出一個人就不好對付,仨個難纏的人纏在一起,可不就成三頭六臂了?又跟白娘子練功似的,一練練了二十年,可不就成精了?”(劉震云,2016: 118-119)。

      譯文:“We see her as a‘Little Cabbage’,her husband has labeled her a‘Pan Jinlian’, and she calls herself‘Doue,’ after the wronged heroine in the famous play. See what I mean? Three people. All capable of making trouble, and none that can easi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 which makes her superhuman. Like the legendary Madame White Snake, who perfected her martial arts skills, she’s been refining hers for twenty years, to a point where she’s almost supernatural.” (Goldblatt & Lin, 2014:95)

      這里除了“小白菜”、“潘金蓮”和“竇娥”三個人物型文化意象外,還出現(xiàn)了一個“白娘子”的文化意象,也是形容李雪蓮的,用白娘子練功來說明李雪蓮告狀的堅持不懈,并且練就的本領(lǐng)很大,幾近“成精”。對應(yīng)譯文“Like the legendary Madame White Snake, who perfected her martial arts skills, she’s been refining hers for twenty years, to a point where she’s almost supernatural.”基本達意,譯者還添加了一個“l(fā)egendary”的形容詞,點明了白娘子是一個傳說人物。這段文字還隱含一個文化意象,也就是具有“三頭六臂”的神話人物“哪吒”(下文也有提及)。李雪蓮具有三個人的身份(三頭六臂),并且“本領(lǐng)”超大,這與哪吒就有了很大的相似之處。對應(yīng)譯文“...none that can easi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which makes her superhuman” 也基本達意,但意象缺失了,也就很難令人聯(lián)想出哪吒的形象。后文還有市長馬文彬說的一句話:“當了三年市長,還沒見過治下的‘小白菜’——對了,沒見過這個‘潘金蓮’,剛才你又說,她是‘竇娥’,是三頭六臂的‘哪吒’——沒見過這個‘竇娥’和‘哪吒’,我也不對呀,我也犯了官僚主義呀”(劉震云,2016: 128-129)。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三頭六臂的‘哪吒’”,與前文的“三頭六臂”形成呼應(yīng),對應(yīng)的葛譯為“T h i s supernatural demon-queen.” (Goldblatt & Lin, 2014:103) 可能是為了不給讀者造成過重的閱讀負擔,葛譯也省略了這個文化意象,把其泛化處理。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是男性形象,由于譯文的前文沒有出現(xiàn)哪吒,所以譯者也順勢把其轉(zhuǎn)換成了與李雪蓮性別一致的“demon-queen”。小說中共出現(xiàn)了三次哪吒,最后一次還是馬文彬說的——“她的名聲,比你我都大多了。她不是‘小白菜’,她不是‘潘金蓮’,也不是‘竇娥’,她的確是哪吒,是孫悟空?!边@里把李雪蓮比作哪吒和孫悟空,強調(diào)的主要是李雪蓮名聲大、本領(lǐng)高之意,“不是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譯者對之進行了省譯(也包括上下文的其它內(nèi)容)。譯者把前后二三百字的內(nèi)容刪除,也與其中的文化意象有關(guān)。就像前面把“哪吒”的意象泛化一樣。

      小說中的歷史或傳奇人物基本上都是描述李雪蓮的,尤其是三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核心文化意象(潘金蓮、竇娥和小白菜),具有典型的語篇建構(gòu)功能,其它人物型文化意象(哪吒、白娘子等)也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她的不同特征,有助于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再如,作者還用本·拉登來形容李雪蓮的“知名度”,譯者對之也有所補償,點名了他的身份為 “international terrorist”。針對相對次要的文化意象,譯者的處理就比較靈活,有再現(xiàn)的,有轉(zhuǎn)換的,也有省略的。我們再看一下譯者對事件型文化意象和地名型文化意象的處理。

      例6原文:王公道:/“也不會,就是行政會介入,會罰款,會開除公職,這不是雞飛蛋打嗎?”/ 李雪蓮:/“我要的就是雞飛蛋打……”(劉震云,2016: 21)

      譯文:“Not that either. It would be something administrative, like a fine or the termination of public employment. But that would be sort of like‘the egg breaks when the hen flies off,’wouldn’t it?”/“But a broken egg is what I want,” Xuelian said. (Goldblatt& Lin, 2014:16)

      李雪蓮離婚是為了生第二個孩子,然后再復(fù)婚,沒想到丈夫離婚后和別人結(jié)婚了,她去法官王公道那里告狀,王公道說“你看似在告別人,其實在告你自個兒;也不是在告你自個兒,是在告你們的娃”,然后用“雞飛蛋打”來形容告狀的后果。由于中西在認知方面具有很大的可通約性,譯文再現(xiàn)了這個事件型文化意象,前面用的是句子“the egg breaks when the hen flies off”,后面則省為短語“a broken egg”,銜接得很巧妙,取得了與原文類似的審美效果。后文還有一個“雞飛蛋打”的表述,被譯為 “...when the hen flew the nest and the egg broke”。其它類似的再現(xiàn)譯法還有很多,如把“折騰他個魚死網(wǎng)破”譯為 “...until either the fish dies or the net breaks”;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譯為“...like a person who was bited by a snake once and has a fear of ropes for a decade”;把“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譯為 “...a tiny ant hole can ruin a dike”;把“摸著石頭過河”譯為“...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把“塞翁失馬,焉知非?!弊g為“...the loss of a horse may not be a bad thing”;把“折騰得前怕狼后怕虎”譯為 “...a man who feared the wolf in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把“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譯為 “...proving the adage that ‘the heavens always leave a way out’” 等。這些再現(xiàn)譯法基本上都有很強的認知層面的可通約性,也不會給譯文讀者造成太大的認知負擔。

      還有一些文化意象,譯者采取的是轉(zhuǎn)換譯法,更改了原文中的意象,如把“我也是破釜沉舟”譯為“I planned all along to burn my bridges behind me”;把“又在旁邊添油加醋”譯為“Wang added fuel to the flames”,也比較切合上下文語境,取得了相似的語用效果。如果事件型文化意象的文化個性較強,譯者往往也會刪除其中的文化意象,如下例。

      例7原文:“……但就是‘鴻門宴’,你今兒也得走一遭。”(劉震云,2016: 133)

      譯文:“... But even if it’s a trap, you have to go.” (Goldblatt & Lin, 2014:107)

      這里的“鴻門宴”是指項羽暗藏殺機地宴請劉邦的故事,后喻指不懷好意的宴會,具有較強的文化個性。譯者則直接把其譯為“a trap”,雖然不能帶來豐富的互文聯(lián)想,語用功能畢竟還是相似的。這種刪除意象的歸化譯法還有很多,如原文出現(xiàn)了四次“逼上梁山”,譯者根據(jù)語境要么譯為“Well, it looks I’m going to eat my words”,要么譯為“drive one to despair”的各種變體。其它如把“我勸還往這條路上走的人,要懸崖勒馬”譯為“I advise anyone walking down that path to stop before it is too late”;把“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譯為“...he had actually come with an ulterior motive”;把“何況木已成舟”譯為“...but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to change the outcome”;把“為啥對她的告狀還草木皆兵呢”譯為“...remained apprehensive of her after twenty years of failed protest”;把“趙大頭倒騎虎難下了”譯為“For Big Head, it was a matter of negotiating a way out of a predicament” 等。

      葛譯刪減了原文的很多內(nèi)容,包括一些文化意象,從而讓譯文顯得更加簡潔,如“他覺得從上到下的領(lǐng)導(dǎo)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些草木皆兵”,這里的“草木皆兵”就被譯者順勢省略了,因為其與前面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表達的喻義還是比較相似的。再如原文還出現(xiàn)了兩次“翻燒餅”的意象,或被省略了,或泛化在譯文之中。

      例8原文:“中國有倆地方,布崗才這么嚴。”/李雪蓮:/“哪倆地方?”/趙大頭:/“一個是中南海,一個是你家?!?劉震云,2016:160)

      譯文:“There’s only one other place in China as well guarded as this.”/“Where’s that?”/“Zhongnan hai, where the national leaders live.”(Goldblatt & Lin, 2014: 127)

      這里的“中南?!北闶且粋€典型的地名型文化意象,譯者通過添加“where the national leaders live”的背景信息,譯文讀者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為什么中南海的布崗十分嚴密。小說中有一個飯店叫“世外桃源”,很容易讓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被譯成了“Pea ch B lossom Heaven”。還有一個飯鋪叫“又一村”,取自陸游的名句“柳暗花明又一村”,被譯為 “Another Village”。原文讀者對這些名字是很容易進行互文聯(lián)想的,但由于大多譯文讀者沒有相關(guān)背景知識,也很難想到這些名字的來源。不過諸如此類的次要文化意象,似乎也沒必要對之進行信息補償。李雪蓮住的地方叫“拐彎鎮(zhèn)”,鎮(zhèn)長賴小毛曾說:“咱們在拐彎鎮(zhèn)工作,心里也得會拐彎”,被譯為“‘We work in Round the Bend Township’, Lai would say, ‘so we have to round a mental bend every so often.’”,譯文再現(xiàn)了原文的雙關(guān),也妙趣叢生。不過這個例子并不涉及太多的文化意義,基本上不在文化意象的范疇之內(nèi)。

      4. 結(jié)語

      文化意象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與某一民族的歷史、社會、政治、文學、藝術(shù)、哲學、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等密切相關(guān)。本文把劉震云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文化意象分為三類,即人物型文化意象、事件型文化意象和地名型文化意象,并對這些意象的英譯進行分析。由上可知,葛譯基本上再現(xiàn)了重要的人物型文化意象,也注意到了其語篇建構(gòu)功能,在首次翻譯時往往也會有所補償,把一些背景信息明示出來,如潘金蓮、竇娥的英譯。潘金蓮是小說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建議在合適的地方補償出人物的互文來源,以便譯文讀者對之進行互文解讀。針對同樣重要的小白菜而言,譯文基本上沒有任何補償,造成一定的審美損失。針對相對次要的人物意象,譯文要么再現(xiàn)(白娘子),要么泛化(哪吒),要么直接刪除(孫悟空)。譯者對事件型文化意象的處理比較靈活,有保留意象的,有刪除意象的,也有更改意象的。翻譯策略主要根據(jù)這些意象文化個性的強弱以及具體的語境而定,文化個性越強,譯者就越傾向于刪除或更改其中的意象,如逼上梁山、草木皆兵等。地名型文化意象的翻譯如果語境需要,譯者就對之進行信息補償(如中南海),如果不需要,則采取直譯法,即便也會導(dǎo)致一些審美損失。由于原文的很多信息被刪除了,也有很多文化意象被隨之抹去,有的則是單獨刪除了其中的文化意象,一般而言是出于譯文簡潔性的需要。針對一本暢銷書而言,葛氏夫婦對《我不是潘金蓮》中文化意象的理解和翻譯總體上還是可圈可點的,但如果把這部小說當作經(jīng)典文學作品來對待的話,就像霍克思(D. Hwakes)翻譯《紅樓夢》一樣,譯文中的文化意象可能會是另一種面貌。

      猜你喜歡
      我不是潘金蓮竇娥劉震云
      《竇娥冤(節(jié)選)》核心素養(yǎng)導(dǎo)學
      竇娥的三樁誓愿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劉震云買西紅柿
      竇娥冤
      An Invisible Intimacy
      Special Focus(2019年4期)2019-05-10 01:10:44
      《我不是潘金蓮》,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蓮》
      女友·家園(2016年10期)2016-11-10 19:33:22
      《我不是潘金蓮》:華誼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我不是潘金蓮》調(diào)檔有故事?
      南平市| 长岭县| 宝应县| 衡东县| 剑阁县| 巢湖市| 中山市| 斗六市| 富源县| 临澧县| 阳西县| 武穴市| 工布江达县| 什邡市| 江津市| 汕头市| 祥云县| 政和县| 镇康县| 林州市| 沽源县| 珲春市| 巴彦淖尔市| 宜阳县| 合江县| 唐海县| 衡阳县| 上饶市| 灵寿县| 清苑县| 彰化市| 名山县| 江津市| 安龙县| 安泽县| 万安县| 建德市| 罗山县| 金昌市| 宾川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