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潘
【摘 要】 BOT項目在建造期即確認金融資產,并在第二年采用預計利率法進行后續(xù)計量,違背了新金融工具準則的相關規(guī)定,存在明顯缺陷。文章以會計準則為依據,通過論證分析認為,BOT項目建造成本應作為一項開發(fā)支出,建造完成后再確認金融資產,同時確認未實現的融資收益。運營期間,再按照實際利率分期確認投資回報。文章旨在為BOT會計實務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BOT會計核算方法的統(tǒng)一,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關鍵詞】 BOT; 金融資產; 確認和計量; 會計核算
【中圖分類號】 F23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3-0072-04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為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zhàn),徹底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推動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密集發(fā)布了PPP相關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政企合作模式。據統(tǒng)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PPP入庫項目8 654個,累計投資13.2萬億元。由于PPP項目投資金額大,時間跨度長,政府付費機制靈活,核算對象復雜,如果會計核算不恰當,將造成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如果會計核算方法不統(tǒng)一,將導致同行業(yè)企業(yè)之間、同一企業(yè)不同時期的財務數據缺乏可比性,給監(jiān)管部門、報表使用者、企業(yè)管理者帶來極大的困惑。新準則下,BOT金融資產如何確認和計量?實務界討論非常激烈。本文以BOT為例,討論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希望能為BOT會計實務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提出論題的背景和意義
關于BOT項目的會計核算,現行會計政策主要是財政部于2008年出臺的《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以下簡稱《2號解釋》)及2014年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編著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會計核算案例》(以下簡稱《會計核算案例》)。2017年,財政部先后修訂了收入準則和金融工具準則,建造合同準則同時廢止。《2號解釋》關于BOT項目收入核算的依據(建造合同準則)已不復存在。同時,《會計核算案例》關于BOT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方法違背了新金融工具準則的有關規(guī)定。繼續(xù)依據以上政策和方法對BOT進行會計核算,會計信息質量勢必不能得到保證。因此,研究BOT金融資產的確認和計量問題正當其時。
(一)有利于指導會計實踐
研究會計實務課題,目的在于指導會計實踐。研究會計實務必須以會計理論、會計準則為基礎。研究會計實務的過程就是將會計理論應用于會計實踐的過程。近年來,新舊準則的更替對BOT會計實務沖擊較大。對BOT金融資產如何處理?實務界觀點不一。本文依據最新會計準則對BOT金融資產會計核算進行探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既指出準則要求,又分析經濟業(yè)務實質,有利于指導會計實踐。
(二)有利于促進核算方法的統(tǒng)一
目前,實務界對BOT業(yè)務的會計處理方法不盡相同,導致同行業(yè)之間會計信息可比性較差,參考利用價值較低。通過對本論題的研究,能夠引起主管部門、廣大學者以及實務界的廣泛重視,有利于促進BOT核算方法的統(tǒng)一,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三)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最基本的職能是反映經濟業(yè)務。及時、準確、完整地反映經濟業(yè)務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本保證。其中“準確”就要求企業(yè)應首先判斷經濟業(yè)務的實質,再根據經濟業(yè)務反映的實質進行相應會計處理。本文以會計準則為準繩,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BOT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展開討論,得出的結論更加科學、合理、合規(guī),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二、現行會計政策和核算方法存在不足
在PPP模式推行之初,《2號解釋》和《會計核算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會計核算需要,但隨著新金融工具準則的發(fā)布以及政企合作內容的豐富和發(fā)展,其局限性越發(fā)明顯。焦點主要在于對建設期投資成本如何處理以及對金融資產如何后續(xù)計量。
(一)在建設期,可否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
這是關乎金融資產初始計量的問題。BOT項目合作期間一般分為建設期和運營期。建設期完成標的項目的投資建造。標的項目建造完成后,項目進入運營期。那么,在建設期,可否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呢?
《2號解釋》第五條規(guī)定,企業(yè)實際自行提供建造服務的,“……應當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金融資產……”;企業(yè)不實際提供建造服務的,“……應當按照建造過程中支付的工程價款等考慮合同規(guī)定,分別確認為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 1 ]。從《2號解釋》的以上規(guī)定可以得出結論,建造過程中發(fā)生的投資成本應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會計核算案例》根據這一規(guī)定對BOT會計核算提出了指導意見。在實務界,有的企業(yè)在建設過程中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有的則先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在建工程,月末再結轉為一項金融資產,實際上也是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筆者認為,在建設期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存在明顯的不妥之處。主要理由:
一是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定義,金融資產是“向其他方收取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權利”[ 2 ]。BOT項目處于在建過程,尚未投入運營,根據投資合同約定,還未享有獲取合同對價的權利。因此,建設期投資成本不應被認定為一項金融資產。
二是《2號解釋》一方面對金融資產模式的定義為“基礎設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間內……收取可確定金額的貨幣資金和其他金融資產”,同時又規(guī)定“……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 1 ]。在確認時點上,兩者實際上相互矛盾。
(二)BOT金融資產可否采用預計利率法折現
折現是實務界的說法。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guī)定,折現是指對金融資產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后續(xù)計量。關于BOT項目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會計核算案例》闡述的方法是:在建設期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在建設期第二年采用預計利率對該金融資產分期確認利息。預計利率一般采用政府發(fā)行相似條款債券利率。分期確認利息的會計分錄為:借“長期應收款”,貸“財務費用”[ 3 ]。實務中,有的企業(yè)采用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折現。筆者認為這種核算方法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不符合新金融工具準則核算要求。BOT項目形成的金融資產一般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新金融工具準則規(guī)定,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必須采用實際利率法分期確認利息收入[ 2 ]。采用預計利率法對BOT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違背了這一規(guī)定。
二是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guī)定,采用實際利率法對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投資成本逐年收回,運營期結束,金融資產賬面價值為零。按照《會計核算案例》闡述的方法采用預計利率對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金融資產賬面價值等于建設期確認的投資成本與分期確認的利息收入之和。由于預計利率不一定等于實際利率,這將導致金融資產賬面價值與未來可收取的“確定金額”之間形成差異。
三是按產出時間分析,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處于建設期的BOT項目一般不會產生利潤。按照《會計核算案例》的方法,從建設期開始折現,企業(yè)在建設期出現巨額利潤,與事實不符,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四是新金融工具準則要求采用實際利率法計量金融資產,目的是配比項目各受益期間的收入成本。從投資的角度講,分期確認的利息本身就是一項“收入”,而同期企業(yè)并無運營成本,這樣反而造成建設期收入、成本不配比,并因此直接影響企業(yè)運營期各個會計期間的會計信息質量。
因此,從建設期開始采用預計利率法計量金融資產并不可取。
(三)BOT金融資產可否從建設期開始采用實際利率法折現
有觀點認為,在建設期將投資成本在“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 1 ],同時從建設期第二年開始采取實際利率法折現。筆者認為從建設期第二年開始采用實際利率法折現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guī)定推斷,特定項目的實際利率應按未來可確定的收款金額的公允價值計算,公允價值相對固定,那么理論上,實際利率應該是固定不變的。從建設期第二年開始采取實際利率法折現,實際利率要么根據前一年累計投資成本計算,要么根據估算總投資計算,若根據前一年累計投資成本計算,在完工前,因每年投資成本在增加,累計投資成本不斷變動,每年均需根據新的公允價值(投資成本)重新計算實際利率,利率始終處于變動狀態(tài);若根據項目估算總投資計算,因核算口徑、技術變更、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實際投資與估算投資之間可能產生差異,導致依據項目估算總投資計算的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產生差異,從而影響每期分攤的投資回報。因此,從建設期開始采用實際利率法折現不可行。
(四)建設期融資成本可否費用化
建設期融資成本看上去與金融資產確認與計量無關,但對建設期融資成本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影響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因此需要討論。關于建設期融資成本的處理,實務界普遍的做法是,在金融資產模式下費用化,在無形資產模式下資本化。筆者認為,建設期融資成本費用化值得商榷。主要理由是,工可預算、施工圖預算項目總投資包含了建設期融資成本。很顯然,建設期融資成本是項目總投資的組成部分。將建設期投資費用化,人為降低了賬面投資成本,不便于企業(yè)進行投資分析,也不便于竣工資料的收集整理。同時,眾所周知,建設期項目尚未投入運營,企業(yè)一般不發(fā)生盈虧。將建設期融資成本費用化,企業(yè)必然產生盈虧,與企業(yè)實際情況不符。
三、結論
綜上所述,企業(yè)應將建設期融資成本資本化,納入項目總投資核算。由于BOT項目在竣工驗收之前,企業(yè)并未獲得收取合同對價的權利,建設期歸集的建設投資不能確認為金融資產。竣工驗收完成后,項目投入運營,企業(yè)可依約收取合同對價,此時企業(yè)應將該收款的權利予以確認,在確認金融資產的同時,確認未實現的融資收益。后續(xù)期間按照實際利率法分期確認投資回報。
(一)建設期投資成本的處理
在建設期,建造成本因不符合金融資產的定義,所以不能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實務中,許多企業(yè)將建設期投資先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月末轉入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但是,根據財政部發(fā)布的會計科目說明的解釋,“在建工程”科目的核算內容是“企業(yè)自建固定資產未完工成本”,而根據投資合同的約定,企業(yè)并不享有基礎設施的所有權,“BOT業(yè)務建造的基礎設施不應作為企業(yè)的固定資產”[ 1 ]。因此,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BOT建造成本似有不妥。
推行BOT業(yè)務模式的目的是轉變政府職能,吸引社會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社會資本方來說,建設BOT項目是一種投資行為。企業(yè)應按照投資的思路設置專門的會計科目歸集BOT建設投資成本。2004年,財政部發(fā)布《投資公司會計核算辦法》(財會〔2004〕14號),其中新設“待轉投資費用”會計科目。該辦法規(guī)定該科目的核算內容是“投資公司按照股權投資協(xié)議進行投資而發(fā)生的與股權投資項目有關的各項前期費用等”[ 4 ]。核算內容非常貼近BOT項目投資性質,能夠滿足BOT建設投資核算需要。企業(yè)可根據情況在該科目下增設明細科目進行核算,發(fā)生投資成本時,借記“待轉投資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二)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
1.金融資產模式
BOT項目金融資產的初始確認關鍵是把握好確認時點。
何時將投資成本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筆者認為,企業(yè)應以“取得合同對價的權利”的時點為判斷標準。一般情況下,項目通過竣工決算驗收,開始進入運營期。按照投資協(xié)議的約定,企業(yè)獲得收取確定金額金融資產的權利。此時,企業(yè)應在確認金融資產的同時,確認未實現的融資收益并沖減建設投資成本。
企業(yè)在項目通過竣工決算驗收時,按照合同約定未來可收取的“確定的金額”,借記“長期應收款”科目,按照歸集的建設投資成本,貸記“待轉投資費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待轉銷項稅額”,按其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未來收取款項時,借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待轉銷項稅額”,貸記“長期應收款”“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等科目[ 5 ]。
2.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項目付費機制既包括政府付費又包括使用者付費?;旌夏J降碾y點在于建設期融資成本的處理以及如何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
(1)建設期融資成本的處理
企業(yè)在發(fā)生融資成本時,按應付的融資成本,借記“待轉投資費用”,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長期借款”等。
(2)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
在金融資產模式下,投資成本可直接認定為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但在混合模式下,投資成本分別由無形資產成本和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組成,金融資產公允價值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計算求出。計算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關鍵是如何確定折現率。一般情況下,企業(yè)應將金融資產的內含報酬率作為實際利率。在混合模式下,由于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未知,實際利率無法通過公式計算。實務中,企業(yè)可采取替代的辦法,用無風險報酬率替代折現率,作為實際利率計算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無風險報酬率可參考同期國債利率或銀行貸款利率。
在確認時點(竣工決算完成時),根據政府付費金額,借記“長期應收款”,根據計算的無形資產成本,借記“無形資產”,根據投資成本,貸記“待轉投資費用”,根據金融資產包含的未來應交的增值稅,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待轉銷項稅額”,按其差額,貸記“未實現融資收益”。
未來實際收到政府付費時,借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待轉銷項稅額”,貸記“長期應收款”“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等科目。
未來收到使用者付費時,借記“銀行存款”,貸記“主營業(yè)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等科目。
無形資產運營期根據確定的攤銷方法逐年攤銷,這里不作表述。
(三)金融資產后續(xù)計量
金融資產的后續(xù)計量包括重分類、減值處理、金融資產轉移、攤銷利息等。
1.攤銷利息
攤銷利息即分期確認利息收入。根據企業(yè)管理業(yè)務模式,BOT項目形成的金融資產一般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需要按照實際利率法進行后續(xù)計量。實際利率是指金融資產在預計存續(xù)期的估計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為該金融資產賬面余額攤余成本所使用的利率。企業(yè)可將投資成本視為未來可取得確定金額的貨幣資金或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現值),將未來可取得確定金額的貨幣資金或金融資產視為終值,實際利率i為滿足下列等式的利率,即將來可收取確定金額的現值=投資成本。假設投資成本為P,未來可取得確定金額的貨幣資金或金融資產為F,則:
在分期確認利息收入時,實務界普遍列入“財務費用”科目。但筆者以為,BOT基礎設施建造完成后,取得收取確定金融資產的權利本質上是一種投資行為。對于項目公司來說,分期確認的利息收入屬于主營業(yè)務范疇,應納入“主營業(yè)務收入”核算。企業(yè)在后續(xù)分期確認利息收入時,借記“未實現融資收益”,貸記“主營業(yè)務收入”。
2.對金融資產的重分類
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時,企業(yè)管理該金融資產的業(yè)務模式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應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在運營期間,企業(yè)可根據需要改變管理金融資產的業(yè)務模式,但應及時進行賬務處理。會計處理比較簡單,本文不再表述。
3.金融資產減值
根據新金融工具準則的規(guī)定,期末企業(yè)應當以預計信用損失為基礎對金融資產進行減值處理并確認信用減值損失準備。企業(yè)應根據金融資產減值影響因素和概率,判斷該金融資產信用風險是否自初始確認時顯著增加,分別對其按照整個存續(xù)期或未來12個月預計損失金額計提減值準備。信用損失為“企業(yè)應收取的合同現金流量與預期可收取的現金流量之間差額的現值”。
計提時,按照計提金額,借記“信用減值損失”,貸記“壞賬準備——長期應收款”等科目。
4.金融資產轉移
由于融資需求等原因,有時企業(yè)可能會以BOT業(yè)務形成的金融資產為基礎資產開展保理、資產證券化、轉讓等融資業(yè)務。此時,企業(yè)應認真分析合同條款,充分評估其保留金融資產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程度,判斷是否可以終止確認。
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的,終止確認。對不符合終止確認的,還要判斷是否繼續(xù)涉入以及繼續(xù)涉入的程度,從而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四、意見和建議
新收入準則發(fā)布后,建造合同準則同時廢止,《2號解釋》及《會計核算案例》已不能適應企業(yè)會計核算的需要。同時,2006年以來,會計準則體系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現行科目體系需要及時得到更新。
一是建議主管部門及早廢止《2號解釋》關于BOT會計問題解釋的部分內容,重新修訂下發(fā)PPP項目會計核算辦法,統(tǒng)一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可比。
二是修訂現行會計科目體系。現行會計科目表由財政部于2006年發(fā)布。2006年以來,隨著系列會計準則的修訂完善,經濟業(yè)務的多樣化發(fā)展,現行會計科目體系已經不能適應PPP會計實務的需要,修訂完善統(tǒng)一會計科目的呼聲越來越高,已是迫在眉睫,希望能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DB/OL].http://www.360doc.com/ content/ 18/ ?0503/ 14/ 16452515_750787647.shtml,2008-05-03.
[2] 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企業(yè)會計準則詳解與實務[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353,361,367.
[3] 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會計核算案例[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4:57-58.
[4] 財政部.投資公司會計核算辦法[DB/OL]. https:// wenku.baidu.com/view/ 014dcd7654270722192e4536106
61ed9ad5155f8.html,2018-11-01.
[5] 財政部.增值稅會計處理規(guī)定[DB/OL]. http:// www.shui5.cn/article/dc/109225.html,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