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實驗對象、實驗內容與材料、合作關系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論述小學親子實驗拓展課的實施過程,同時對實施過程進行了科學分析,旨在提高親子實驗在兒童教育中的教育效能。
【關鍵詞】親子實驗 拓展課程 實踐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46-03
2017年小學科學新課標的實施引起了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重視,我校借此開展親子實驗課程,一方面希望家長參與實驗拓寬孩子科學學習的范圍,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家校聯(lián)合積極推進親子教育。親子實驗不同于我們通常理解的以家長為中心的“家庭實驗”或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實驗”?!白印笔侵负⒆?,“親”則指除孩子以外的家庭成員,主要指孩子的雙親,“實驗”即科學實驗?!坝H子實驗”的核心內容是父母與子女相互尊重、共同實踐、一起成長,尤其強調父親在親子實驗中的積極作用。
一、親子實驗活動對象分析
我校自2014年籌劃開展親子實驗以來,要求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親子實驗。為了提高親子實驗的開展率,我們將每學年寒假科學實踐作業(yè)套餐主題確定為親子實驗,在時間和空間上為每個家庭創(chuàng)造了條件。近三年來,我校參與親子實驗的家庭數(shù)量具體見表1。
通過近三學年三次寒假實踐作業(yè)套餐家庭參與度的對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兩點:
第一,隨著年級的增加,參與親子實驗的家庭數(shù)量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低年級學生不布置書面作業(yè),所以與高年級學生相比,他們的作業(yè)壓力要小很多,開展親子實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家長認為應該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科學實踐作業(yè),這是導致高年級親子實驗家庭參與度下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總體上看,一年級和二年級家庭參與度最高,三年級家庭參與度比較高。一年級自2017年秋季學期開設科學課,同時處在幼兒園和小學的過渡期,這時候家長還習慣于幼兒園的模式,與孩子一起參與完成實踐作業(yè),所以該年級的親子實驗家庭參與度幾乎達到100%。而2016~2018年,三年級是因為學生剛開始接觸科學課,所以家庭參與的熱情比較高。
二、親子實驗內容與材料分析
親子實驗器材簡單,身邊的日用品、廢氣物品、玩具等都可以作為實驗材料,所以每個普通家庭都具備開展親子實驗的條件。近三學年親子實驗的內容與材料統(tǒng)計具體見表2、表3、表4。(以評選出的10篇優(yōu)秀親子實驗作業(yè)為例進行分析)
對近三學年選出的10篇優(yōu)秀親子實驗作業(yè)總結比較后,我們發(fā)現(xiàn):
第一,2016~2017學年親子實驗基本以趣味性實驗為主,親子實驗的形式比較開放。因為課程的首要定位是讓每位學生都開展一次親子實驗,保證每個家庭能參與進來,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提高親子實驗的質量。
第二,2017~2018和2018~2019兩個學年的親子實驗仍然以趣味性實驗為主,探索性和創(chuàng)意性實驗開始出現(xiàn),其中創(chuàng)意性實驗增加較少,探索性實驗增加明顯。因為這兩個學年科學教師在寒假放假前,對親子實踐作業(yè)進行了專門的指導,所以親子實驗內容有所轉變,也出現(xiàn)較多創(chuàng)新。但是這種轉變比較緩慢,特別是中高年級學生,他們已經(jīng)形成“親子實驗即家庭趣味實驗”的固定思維。
三、親子實驗合作關系分析
通過調查、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在親子實驗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主要出現(xiàn)以下幾種關系:
(一)家長引導學生
科學來源于生活,很多家長雖然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現(xiàn)象包含著怎樣的科學道理,但他們生活經(jīng)驗豐富,一旦接觸到書本上的科學知識便會“恍然大悟”,很快就能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去描述科學現(xiàn)象,這樣有助于孩子貼近生活,快速理解書本上抽象的科學原理。例如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風向和風速》這一章中對于風向的描述是“風吹來的方向”。課堂上教師做不到帶領全班學生去教室外直接感受風向,所以學生難以理解書本上的理論描述。因此,教師建議節(jié)假日的時候,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郊外感受風向。通過家長的引導和解說,學生理解“風向”的理論知識往往就能事半功倍。當學生學習到新知識,又解決了課堂上模棱兩可的問題,科學實踐的興趣自然更濃厚了。
(二)學生和家長相互合作
如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學生都必須學習與各種類型的人進行合作。在學習方面,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很常見,但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卻少之又少。開展親子實驗,可以從學習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意識。提出學生與家長在學習上的合作,主要是因為許多科學實驗有時效性限制,課堂短短的40分鐘無法完成觀察過程。例如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種子的萌發(fā)》一課,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是漫長的,整個實驗過程大概需要一周時間。這節(jié)課筆者選擇了蠶豆種子進行萌發(fā)實驗,實驗中要求學生必須密切關注各個階段蠶豆種子的變化,這一實踐內容單靠科學課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而親子實驗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家長從旁協(xié)助,幫忙拍照記錄。再者,培養(yǎng)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意識,可以使一個家庭形成一種探索科學奧秘的氛圍,這對提高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非常有幫助。
(三)學生給家長當“老師”
兒童都有自我表現(xiàn)的天性,如果給學生一次當老師的機會,解放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動必定會非常踴躍,會急于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展現(xiàn)在自己的“學生”——爸爸媽媽面前。
例如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用手來測量》一課,學生在課堂學會了用手來測量桌子高度的方法,以此類推,還學會用身體其他部位當測量工具,比如用手臂測量墻面的長度,用腳步測量房間的長度,用手測量大樹的粗細等。學生掌握了用“身體”來測量的方法后,回到家里,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在爸爸媽媽面前表現(xiàn)一番,這時家長如果能虛心接受孩子的“教導”,一起用手指或用手臂量一量鏡子的長寬、沙發(fā)的長度、客廳的寬度等,那么孩子必定很有成就感,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將會越來越高。
再如學習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簡單電路》一課后,讓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開展“點亮更多小燈泡”的科學實踐活動,家長和孩子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提出兩個不同的方案,看誰點亮的小燈泡更多,并互相解釋原因,也可以共同探討一種點亮最多小燈泡的方法。
通過親子間的合作,發(fā)揮全家人的智慧,能夠加快探究活動的速度,提高探究活動的質量。并且親子實驗不但彌補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不足,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與家長間合作互動的能力,一舉數(shù)得。
四、親子實驗活動展示分析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學校舉辦科學游園會,主要的活動對象選擇了一年級小學生,他們剛開始接觸科學課,每周一節(jié)的科學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欲望。于是,我們邀請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活動分為兩部分,先對全體一年級學生進行一次科學實驗沉浸式體驗教學,然后每個班級選出2名家長和10名學生,組成一個團隊進行游園活動,家長負責在攤位上指導學生實驗,學生可以在每個攤位上進行實驗,具體實驗內容見表5。
通過親子游園會活動開展,我們發(fā)現(xiàn):
第一,家長的參與度高,尤其是爸爸在本次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實驗的選擇、材料的準備到現(xiàn)場的解說,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爸爸參與。從家庭層面來看,大部分責管理孩子學習的人是媽媽,因此媽媽對于孩子的學習情況更加清晰,孩子也更習慣與媽媽探討學習的問題,然而,在科學課的親子實驗中,爸爸的思維更加理性,更適合與孩子一動手制作、實驗??梢?,親子實驗課的開展,能夠加強孩子與爸爸的聯(lián)系,增加親子親密度。
第二,20個科學實驗是對現(xiàn)行的科學課程的補充和拓展,教材的科學實驗是以科學知識為主線編排的,而我們的親子實驗是來自生活,簡單、好玩、富有科學性是最大的特點?;顒舆^程中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充裕,能夠充分觀察實驗現(xiàn)象,見證了不少“奇跡”。事實證明,這些實驗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科學興趣,也讓家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樂趣,對科學實驗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識。
作者簡介:鮑峰(1985— ),江蘇蘇州人,理學學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