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軍
【摘 要】鄧小平曾經飽含激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鄧小平的哲學思維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智慧,他的思想不但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合理的部分,而且還對其弊端進行了恰到好處的修正和改進,發(fā)展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關鍵詞】鄧小平;哲學思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以民為本的思想
以民為本的核心內容是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早從殷周時期,就有把“天”的意志說成是來自民眾意愿的思想?!懊裰毂貜闹保ā蹲髠鳌罚?,“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哲學不僅豐富了這一思想,甚至在孟子處,還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體系?!墩撜Z·憲問》中寫到,“修己以安百姓”;《老子》中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管子·牧民》中有論,“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泵献有纬闪溯^為系統(tǒng)的民本思想,“制民之產”的經濟要求和“民貴君輕”的政治主張。他強調:“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桀紂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
雖然這些思想都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都是為君王鞏固統(tǒng)治而服務。但鄧小平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抓住了其中的內核,以民為本。并以此為基本點,重視民心的向背,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他要求共產黨人一切方針、行動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而不能從個人或是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要始終熱愛人民,關心人民,服務人民,取信于民,甘為人民公仆。反復強調,要“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lián)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币悦駷楸镜乃枷胴灤┯谄渌洑v的各個歷史時期。革命戰(zhàn)爭年代,需要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改革開放時期,也認為要“得人心”,“取信于民”;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依據。他認為要贏得民心,就應關心民眾的生存,滿足溫飽,解除疾苦,維護人民切身利益。
二、和而不同的辯證方法
西周晚期,史伯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就是將不同的東西結合產生新事物,而把相同東西結合則不產生新事物。繼而,孔子將其發(fā)展為“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之后,又有思想家強調“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力主“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張載論述:“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古人的這種和而不同的辨證思維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智慧,但也有它的保守性,因為現(xiàn)實中的矛盾并非總是能“和而解”,情況是相當復雜的。鄧小平則利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對它加以吸取和重新鑄造,從保守轉化為積極,成為解決矛盾的有效思維方法。運用此方法,在新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上,他提倡百花齊放,反對一花獨放;在新時期的經濟生活中,他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對立打破,主張將其結合起來,產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新概念。在新時期的政治生活中,他建造一個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紀律又有自由,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鄧小平力圖為中國贏得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主張和平解決國際事端。他強調“南北對話”,“南南合作”,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發(fā)展國與國的關系,用和平方式而不以對抗方式,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方式,建立國際關系新秩序。特別是“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解決香港、臺灣問題,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更是這一思想利用的精髓。在臺灣問題上,他說:“和平統(tǒng)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統(tǒng)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中國?!?/p>
三、革故鼎新的變法精神
變法精神自古至今便有之。商鞅的革新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商君書·更法》);韓非的更化思想,“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子·五蠹》);王安石變法的無畏態(tài)度,“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傳》);康有為變法的急迫呼喚“變法而強,守舊而亡”(《上皇帝第六書》);譚嗣同為變法的自我犧牲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獄中題壁》)。
鄧小平在批判繼承古人的變法精神上,又將它與馬克思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改革精神。他在“文革”復出后,馬上進行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反對兩個凡是。面對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端,他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改革問題,“現(xiàn)在,我們的經濟管理工作,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xù)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過去我們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xiàn)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币蚨x無反顧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支持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和發(fā)展,推進新的經濟體制的建立。在改革開放進展的關鍵時刻,他鼓勵人民勇于探索,大膽試驗,努力創(chuàng)新,“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看準了的,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瓫]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yè)?!?/p>
四、義利觀
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義”就有分配的含義,而在孔子處,則包括了人際關系的各方面??鬃诱f,“禮以行之”(《左傳》),義就是合乎禮??鬃又亓x,“君子之化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也不否定利,但主張重義輕利,“義然后取”(《論語·憲問》),“不義而福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西漢的董仲舒提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動”(《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對重義輕利的觀念作了進一步的強調。宋代理學家則將義利對立起來。二程說,“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遺書》卷11);而且把義利問題看成公私問題, “滅人欲”,并不是絕對不要物質利益,而是指不要不合理的利。
這種片面抑制利欲的傳統(tǒng)義利觀和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平均主義交織在一起,極不利于中國的發(fā)展。鄧小平對其批判地吸收,并加以發(fā)展,主張重利而不輕義,主張利義統(tǒng)一的價值觀。他認為物質利益原則符合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動機背后的經濟原則是社會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原動力。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觀點,就是對傳統(tǒng)義利觀的重大變革。首先,他承認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在此前提下把人們的精神和物質追求結合起來。他堅持義與利的統(tǒng)一,說:“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币驗?,“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同時,他又說:“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個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決不是提倡個人都向‘錢看?!逼浯?,以鼓勵“先富”為手段,以“共同富?!睘槟康摹V乩址禽p義,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要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才能調動積極性,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