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韶聞 大象出版社
《隋唐科場風(fēng)云》
王士祥 著
大象出版社
2019.7
45.00元
“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边@是詩人孟郊在經(jīng)歷了三次科舉考試后終于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揮筆寫下的傳唱千古的詩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往今來的莘莘學(xué)子,總是以“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奮斗不已,他們的學(xué)徒生涯伴隨著一個又一個考場,面對著一位又一位考官,成功和失敗、得意與失意注入了他們的人生閱歷——王士祥先生的《隋唐科場風(fēng)云》把視角放置于古代科舉考場內(nèi)外,以古觀今,在描繪古代科場士子們多彩人生的同時,更給予了當今走向考場的學(xué)子們諸多有益的人生啟示。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端逄瓶茍鲲L(fēng)云》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集中描繪了面對科舉考試的各路考生的逸聞趣事,讓人深刻體會了處在應(yīng)試之路上的考生們的人生百味。
這其中有考場“錦鯉”張文成——他“凡應(yīng)八舉,皆登甲科”,考中進士的時候才十五六歲,參加過下筆成章科、才膺管樂科、才高位下科、賢良方正科、詞標文苑科等等科目的考試,皆名列前茅,可說是個“常勝將軍”。然而張文成的成功靠的是運氣,更是長期的積累,他自幼以文章顯揚家族為目標,后來也的確以文章名揚天下。
當然,并非每位考生都有張文成的“錦鯉”體質(zhì),比如作者大書特書的詩人孟郊。他先后三次進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可前兩次均鎩羽而歸——“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京城長安對他來說是遙遠的、陌生的。作為一個榜上無名的落魄書生,他發(fā)過牢騷,也曾郁郁寡歡,甚至還萌生過歸隱山林的想法,然而感受過了“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的困境,孟郊仍然決心最后一搏。于是他嘗到了苦盡甘來的喜悅,更留下了《登科后》這首千古名詩。不經(jīng)歷嚴寒,不知道春日的溫暖;沒嘗過黃連,品不出蜜橘的甘甜。孟郊的故事帶來一個簡單的人生智慧,那就是:堅持。堅持有可能不成功,但放棄一定意味著失敗,屢敗屢戰(zhàn)展示的不僅是勇氣和毅力,更是成功的機會。
不論如何,正如王士祥先生告訴我們的,成功的背后,實力終歸是個硬條件。士子的經(jīng)歷告誡當今的學(xué)子:不管參加什么樣的考試,肚子里有貨才不至于無功而返,因為成功總要遭受磨礪、經(jīng)歷苦寒。
條條大路通往的不止有羅馬,還有成功。《隋唐科場風(fēng)云》中作者用大量筆墨書寫了一眾被科舉拒之門外的士子,這其中當然不乏聞名后世之人。作者借此對個人成功的途徑進行著思考,為當今學(xué)子對成功之路的選擇提供著借鑒。
面對科舉考試,有人求之而不得。比如才高運差的孟浩然,頂著他人眼中“獨步文場”的光環(huán)卻屢次失敗,應(yīng)試“不第”也罷,有幸面對玄宗皇帝卻還抓不住展現(xiàn)才華的機會,后來竟然因為飲酒作樂誤了進京面圣,從此以后再也沒了進入官場的機會。又如懷才不遇的杜甫,一生以民為本,滿載圣人胸懷,卻最終兩度落榜,一次準備不足而未能如愿,另一次被當朝宰相斷了仕途;他不得已去獻賦求官,好不容易當上一個小小官員,沒幾天卻又遇到了安史之亂,自個被困京城,最終仍是高才難第。還如困頓科場的溫庭筠,貴為花間詞派的鼻祖,擁有下筆萬言不在話下的才氣,卻“數(shù)舉進士不中第”,本來在京兆府的選拔考試里名列第二被推薦到尚書省參加考試,卻因卷入宮廷斗爭而不敢應(yīng)試,最后耗費了青春卻落得一場空。
面對科舉考試,有人置身事外、滿不在乎。比如偉大的詩仙李白,他沒有,也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宏愿都不相符。作者認為,科舉考試需要考生做出很多努力,“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自不必說,還需要考生放下尊嚴去向一些可能幫助自己的達官貴人示好,而這恰恰和李白追求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人格平等的個性是不相符的。因此,李白把自己放在科舉考試之外,不屑于常規(guī)的科舉途徑,只渴望通過得力人物的推薦而一舉成功。
不論是求之不得還是置身事外,這些與科舉體制無緣的士子們卻通過自身的努力都成為聲名遠揚后世的人物,成為科舉考試門外的天才。王士祥先生用他們的精彩故事告訴當今學(xu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止有一個個考場,懷抱遠大志向的人總會在努力的奮斗中點亮平凡的人生。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整體而言,《隋唐科場風(fēng)云》以歷史為線索,系統(tǒng)講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生動描繪了隋唐時期科舉考場上的逸聞趣事。作者既有對科舉誕生與改革的分析,又有對科舉貢獻與弊端的揭露;有對科舉背景下文人心態(tài)的揭示,更有對當下教育的觀照和思考——這也正是本書思想的最終落腳點。
科舉制度并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不斷的改革和發(fā)展。在科舉考試的歷史上也發(fā)生過震驚朝野的重大科案,它們至今仍警示著人們。在龍朔科案中,右史董思恭私賣考題獲取大量錢財,東窗事發(fā)之后,雖然得免死罪,卻被流放到了嶺南,沒過多久就死在了那里??瓢傅陌l(fā)生促進了科舉制度的改革,更促成了《條流明經(jīng)進士詔》這個唐代科舉史上第一個具有綱領(lǐng)性和系統(tǒng)性的政令文件的頒布。在長慶科案中,各個勢力的同僚不僅私下托情主考官,而且以科舉考試為戰(zhàn)場暗自進行著貴族之間的黨爭??瓢傅陌l(fā)生不僅造成了考試結(jié)果的流產(chǎn),而且讓朝廷上下也深刻地認識到在科舉考試中拉幫結(jié)派,干擾考試和錄取工作,不僅違背了科舉考試的本意,而且動搖了國家發(fā)展的教育基礎(chǔ),因此改革隨之而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是私賣考題,還是暗箱操作,《隋唐科場風(fēng)云》對于今天的教育考試制度都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婆e制度前后經(jīng)歷了1300多年,是世界延續(xù)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辦法,對中國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王士祥先生讓人們透過科舉看今天的教育,通過科舉制度的興與廢,讓人們認識教育這一神圣行業(yè)對國家長遠發(fā)展、對個人前途命運的意義所在。
總之,從古代到今日,從科場到考場,風(fēng)云伴隨百味人生——閱讀《隋唐科場風(fēng)云》,既能讓我們感受科場成功者的喜悅與失利者的辛酸,亦能讓我們體會古代科案的驚心動魄,更能讓我們對當今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行思索?!拌b古知今,學(xué)史明智”——當我們攜著王士祥先生的深沉期待閱讀此書、欣賞此書時,便能在風(fēng)云詭異的科舉考場里探索新知,在古往今來的教育思考中探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