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孟子“內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內容及現實困境

      2019-12-13 22:38:56
      法制博覽 2019年20期
      關鍵詞:外王內圣內圣外王

      賀 函

      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儒家“內圣”思想是君子慎獨、自省的一種關于人格塑造上的理想,“外王”則是一種百姓皆有所養(yǎng)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關懷,“內圣外王”思想則對人的內在德性完善、積極入世以實現王道政治提出了要求。這一思想實際上是政治和道德的結合,但在當下,傳統的政治文化受經濟、政治、社會多種因素影響,在發(fā)展中遭遇到諸多困境,探究如何將這種思想與國家政治發(fā)展相結合有助于解決政治文化構建中如何吸取傳統思想的問題,為政治文化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一、孟子“內圣外王”思想的涵義及特征

      牟宗三先生曾指出,“內圣外王”思想雖然是由道家提出但并不妨礙用來解讀儒家思想,儒家推崇的“內圣外王”思想鼓勵人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德性,積極入世并在交往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別人。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一個重要方式,由此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了仁道,盡管仁道的內在依據仍是來自于“禮樂”,但“內圣外王”價值已開始顯現。

      在孔子的德治思想中,以仁為本的道德指引能夠解決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問題。在王室衰微的環(huán)境下,本對諸侯卿大夫的“德”的要求逐漸向下轉移至個人,“內圣外王”隨即成為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的一種集中體現。相比于孔子對“內圣”“外王”兩方面的肯定,孟子更強調統治者自身的德性修為。孟子認為只要通過自身關于德性的道德實踐,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且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只有統治者的心性修養(yǎng)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才能推行仁政、以民為本,由此實現“圣王之治”。

      由此可以看出,“內圣外王”實際上是對人格培養(yǎng)、道德培養(yǎng)的一種要求和對政治實踐的一種指導。但是,不同學者對這一思想內涵的特征界定也各不相同,梁啟超認為“內圣外王”是“己”和“人”的關系,馮友蘭則將“內圣外王”理解為一種類似于西方哲學王的思想,即圣人是最適宜統治國家的;牟宗三則將“內圣”定義為每個人應當內化于心的圣賢的道德品格,而“外王”則是政道中的民主、科學和事功精神。

      二、“內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孔子的內圣外王思想

      孔子雖沒有明確的提出“內圣外王”的思想,但孔子從仁出發(fā)的人本主義傾向即是“內圣”的一種體現,而通過道德秩序的建立再恢復社會的政治秩序正是“外王”的表現??鬃右蠼y治者的行為要受到禮的規(guī)范,以德與禮來教導人民,才能使人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在季康子問政于孔子之時,孔子就曾對他論述了國君的“內圣”是能夠影響到百姓的,為政者的以身作則和典范作用都將促進人們的自我約束,同時效果遠高于單獨依靠政令和嚴苛的法制來約束的效果,即“子帥以正,孰敢不正?”①

      孔子視周禮為重要成就,認為其規(guī)范了政治的運行、確立了王位的繼承,故而針對諸侯卿大夫,孔子的內圣外王思想主要是禮的規(guī)范。當魯國大夫季孫氏“八佾舞于庭”②時,孔子就認為這種僭越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對其僭越的容忍就是助長社會政治秩序的混亂。建立規(guī)范的政治秩序的第一步即是要讓執(zhí)政者實現“內圣外王”,這并非是向西方政治思想中確立“金銀銅鐵”的等級,而是強調人人應當履行自己的職責、享受自己的權利,不覬覦他人的權利、不僭越他人的職務。

      (二)孟子的內圣外王思想

      孟子的內圣外王思想帶有人性本善的特征,即人人能將“四心”自我擴展每個人都是能成為圣人和君子的。孟子論證了人都有惻隱之心,當別人遭遇危險時就會表現出來,而沒有惻隱之心的人是不能稱之為人的。而羞惡之心則是人在“內圣”道路上的進一步提升,孟子生活的時代背景下禮樂的僭越更為嚴重,因此他提出的“仁政”是對孔子“仁”觀念的進一步拓展。想要實現仁政,統治者則須有羞惡榮辱之心,時時約束并規(guī)法自己的行為,百姓有羞惡之心就會遵循安身立命所需的準則。孟子所強調的辭讓之心沒有君臣之分,是對禮的重視卻又并非是存在等級秩序的準則。而是非之心,則是對諸如口腹之欲、美音美色的權衡。在梁惠王詢問孟子能為自己帶來什么利益時,孟子就直指統治者對利的追逐是危國的,執(zhí)政者應當對此有是非之心,對仁義和利要有明辨的能力。

      孟子的“外王”思想是以“內圣”為基礎的,“外王”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仁政”,也是一個國家存續(xù)的關鍵,由此孟子總結出夏、商、周三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天子不仁”。既然民心向背決定了君王統治,孟子隨即深刻的提出想要實現“外王”就需要凝聚民心。孟子認為禮不是生來就懂的,因此執(zhí)政者需要擔負教化的責任,教導百姓各盡其能、各司其職而不僭越,這對于構建社會人倫秩序、維護政治秩序有著重要作用。孟子在見梁惠王時就對執(zhí)政者只為自己利益而不顧民眾利益的行為進行了針砭,并強調了昔時文王的“與民同樂”,希望梁惠王能夠效仿古人。對于當時的時代,統治者受到的制約主要體現為“天命”,而孟子一再將民眾及其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強調給統治者,體現了其思想的先進性。

      (三)“內圣外王”思想的特征

      內圣外王思想具有道德和政治兩重特性。[1]孟子“內圣外王”思想的基礎來自于他的人性論,孟子認為“四心”之總和的“不忍之心”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其次,“成己成物”的理想人格要通過心性修養(yǎng),增進德智,以達到圣賢的境界;然后在利濟群生,以實現王道樂土。[2]“內圣外王”要求統治者應當作出表率,通過自己的“修己治人”來建立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和和諧的王道社會,于是孟子提出要先正自后正人,同時擺正君民關系,使得執(zhí)政者能夠不與百姓爭利。

      “內圣”與“外王”是道德和政治的統一,將個人的道德實踐和現實的政治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倫理政治哲學,并在政治的實踐過程中影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形成一種政治文化?!皟仁ァ焙汀巴馔酢敝g,后者必須以前者為基礎,這就要求了統治者的政治權力的獲得是以道德的方式獲得,其統治是由仁、德出發(fā)而非武力統治。

      另一方面,“內圣”和“外王”在現實層面中也存在著對立,這也是近代學者爭議較大的問題。事實上,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人性并不是先天的善或惡,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實踐都會影響到人性的變化。其次,學者們的爭議也圍繞著“內圣”作為人的內在德性是否真的能夠開出外王的政治事功。

      三、孟子“內圣外王”思想的生存困境

      治權必須指向政道,以政道為中心,但另一方面,民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治理自身,這種自我治理需要在一定的秩序中展開,由此而使得治權在君得以必要。[3],這種思想在當下仍有延續(xù),因此民主傳統缺失和專制思想殘余導致“內圣外王”思想在當下的發(fā)展存在著障礙。牟宗三先生在探討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政道與治道之時表示,以往存在的只是治道的民主,因此“新外王”需要開出事功的精神,而“內圣”和“外王”之間的矛盾對立又導致這種思想在當代存在著生存的困境。

      (一)政治環(huán)境生存困境

      在評價政體發(fā)展時,常常將民主意識這一概念納為重點考察的對象,而中國的政治文化發(fā)展仍處于初級的階段,于是民主意識的淡薄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表現?!皟仁ネ馔酢彼枷胫饕獜娬{的是為對政治文化中民眾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選擇的規(guī)范,在當下環(huán)境中民主傳統的缺失首要的任務是完善執(zhí)政黨和民眾之間的溝通渠道、不斷提升社會的民主程度,執(zhí)政黨過于強調民眾的“內圣”反而會引發(fā)民眾對政治合法性的不認同。

      傳統政治思想中的專制權力將政治的其他功能弱化,權力集中表現為皇權的崇拜,而這種政治思想的糟粕在當今依舊殘存,盡管權力是抽象的,但其仍能帶來強大的壓迫性。這在當下的政治生活中具體表現為權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識,這種意識嚴重的制約了“內圣外王”思想的生存。當下執(zhí)政者在面臨政治利益的決策時,仍可能像戰(zhàn)國統治者一樣,將自身利益凌駕于民眾之上。民眾的認可作為政治合法性的基礎,缺乏民主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政黨體制則會使民主政治之路發(fā)生偏離。

      (二)內圣與外王的對立

      孟子將政治看作道德的延伸,由此兩者形成一個統一體,但是當代越來越多學者質疑傳統的“內圣”是否真的能夠與“外王”相通。首先,“內圣外王”思想的基礎是孟子的“性善論”,而其性善論的設計中就存在這缺陷。針對孟子將人性歸于先天,就存在著巨大爭議;另外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來統一的替代所有人的人性是極不準確的。其次,“內圣外王”的設定是常人所無法啟及的,這就導致“內圣”就無法實現,更無從談起用這種道德來結合現實政治形成“外王”。同時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政治是現實的,“內圣”并沒有成功地完善過“王”。

      (三)內圣能否開出新外王

      孟子以安利天下為務,其“內圣之學”在于實踐成德之教,“外王之道”則在于凸顯外在事功。[4]新儒家們希冀將傳統儒學與西方民主科學相結合,即“內圣開出新外王”,以實現政道和治道的民主。而在新儒家中,有的力圖證明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將傳統文化與“新外王”相聯結,但最后卻揭示出兩者之間的矛盾,而有的則在證明的過程中更凸顯了“內圣”和“外王”之間的脫序。改變這一局面的是牟宗三先生,他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對西方的深入認識讓“新外王”表現出了時代性,但仍然存在著原有的矛盾。將沒有出現過的民主、科學和事功精神容納于傳統儒學,就此而言,不改變儒家在文化取向中的傳統主義,內圣很難真的開出“新外王”。

      四、結語

      內圣外王,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母題,亦是士人百世不易之最高理想。[5]孟子由于仕途之路并不順利,他的“內圣外王”思想最后僅成為一個理想主義的道德,并沒能真正將政治和道德相結合。孟子“內圣外王”思想中的人格培養(yǎng)價值和道德價值作為一種政治文化,對當下與政黨和國家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另外他指出的戰(zhàn)國時期國君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百姓之上的弊病,對當代政治制度的建設影響十分深遠。孟子的“人性論”雖然存在著局限性,但其體現了對人格塑造的追求,這種克己忍讓和內省修身的道德追求為歷朝歷代所推崇。當代談精神風貌和社會價值觀,在社會轉型時期,各階層之間的矛盾爆發(fā),“內圣外王”思想能夠有效的調和社會矛盾,協調社會政治中的復雜人際關系,“內圣外王”思想是符合國家各個階層的價值取向,“內圣”對個人品格和德性的培祥、對群體的道德建設都有著極大作用。

      [ 注 釋 ]

      ①《論語·顏淵》.

      ②《論語·八佾》.

      猜你喜歡
      外王內圣內圣外王
      “內圣外王”
      《周易》謙道發(fā)微
      北方文學(2019年29期)2019-10-23 03:44:50
      “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淺釋
      藝術評鑒(2017年19期)2017-11-13 21:31:04
      牟宗三“新外王”頂層設計及其當代啟示
      江淮論壇(2017年4期)2017-07-07 20:23:58
      超越“內圣”與“外王”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內圣外王與中庸之道
      江漢論壇(2015年2期)2015-11-05 04:51:24
      內圣外王
      學語文(2015年2期)2015-02-27 12:10:00
      政治學視域中的“內圣外王”
      魅力中國(2009年28期)2009-12-04 09:16:08
      资兴市| 郑州市| 邻水| 健康| 日照市| 嘉祥县| 荥阳市| 新密市| 黑水县| 金山区| 泸溪县| 阜平县| 尉犁县| 满城县| 张家界市| 绥中县| 金沙县| 拉萨市| 观塘区| 龙山县| 科技| 丹凤县| 聊城市| 宁都县| 锡林浩特市| 泉州市| 普洱| 承德县| 龙海市| 丽江市| 鄄城县| 平山县| 古浪县| 应城市| 全南县| 五原县| 石渠县| 城市| 渭源县| 民丰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