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耕
[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明了我國發(fā)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要求提高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和全社會的文明程度。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社會道德,只有把社會公德建設好了,才能夯實道德建設的基礎。從理論上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從歷史上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從社會發(fā)展角度看,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社會變遷和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需要;從現(xiàn)實性上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應對新時代公德觀念淡漠、道德功能部分弱化這個現(xiàn)實的需要;從國際交往上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需要。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公德
[中圖分類號]B82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0599(2019)06-0058-0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重點課題“法治文化視角下社會公德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ZD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盵1]P10一個國家強不強,不僅體現(xiàn)在經濟、科技、軍事上,更體現(xiàn)在文化上,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叭藷o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闭缌暯皆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1]P42。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在整個道德體系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關頭,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整體道德素質、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fā)展,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注重社會的公德建設并把社會公德作為各民族間聯(lián)系的紐帶。早在1864年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成立宣言》中就講到,要“努力做到使私人關系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2]P607。馬克思在這里講的“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即社會公德,并指出了社會公德在各民族間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樣,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闡述未來社會的時候也指出,因為它是一個“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舊社會的痕跡”[3]P304。這一方面表明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在道德水準上一定是一個比資本主義更高水平的發(fā)展階段;另一方面也表明要實現(xiàn)社會主義,在精神和道德方面要消除舊社會的痕跡,即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道德規(guī)范。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治建設的迫切性日漸凸顯,但這并沒有降低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現(xiàn)實也表明,無論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消極影響,同樣需要道德的建設。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也是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相一致的。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角度考察社會主義的道德現(xiàn)象,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必然建立在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之上,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人際關系的重要調節(jié)器。而按照集體主義原則,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就要求個人從屬于社會,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保障。正如劉少奇所說:“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不能離開個人的利益,我們的國家充分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這些公共利益正是滿足人民群眾的個人利益的基礎?!盵4]P161-162同時,集體主義也是在社會主義社會評價善惡、美丑、榮辱的標準。由此可見,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是相一致的。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也是社會主義社會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最基本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它產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無產階級在革命戰(zhàn)爭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早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我們黨強調軍隊是人民的軍隊,要求軍隊尊重人民、愛護人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打人罵人,不調戲婦女等。對放下武器的俘虜不虐待、不打罵、不搜腰包。這些革命的人道主義在建國后逐漸演變?yōu)槿撕腿酥g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關系。另外,黨和國家還制定了一系列醫(yī)療衛(wèi)生和福利政策來保護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從各方面關心他們的尊嚴、榮辱及幸福。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就指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fā)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人,尊敬烈軍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禮貌。要提倡人人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自覺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社會公共安全受到危害的時候,要挺身而出,英勇斗爭”[5]P128。
二、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列寧曾說社會公德是“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6]P247。也就是說,社會公德是千百年來人們在共同生活中逐步積累、不斷完善、發(fā)展起來的經驗結晶。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標志之一。同樣,習近平也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7]P160。
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也是延續(xù)的。不繼承傳統(tǒng)就沒有根基。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xù)下來的德治思想確實有其弊端,但其中更有積極因素值得現(xiàn)代人吸收和借鑒。恩格斯曾指出,古代的聯(lián)合體都將“意識形態(tài)的附帶目的”“奉為神圣”,“只有資本主義的商業(yè)社會才是完全清醒和務實的,然而是庸俗的”;“未來的聯(lián)合體將后者的清醒同古代聯(lián)合體對共同的社會福利的關心結合起來,并且這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8]P447。也就是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既有現(xiàn)代社會的“務實”和“清醒”,也繼承了傳統(tǒng)社會的德治精神。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德治精神,中國正是依靠德治精神創(chuàng)造了世上少有的古代文明。古代圣君堯就特別重視用對民眾的倫理教育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主張父子要講究親情,君臣要講究道義,夫妻要講究內外有別,兄弟要講究長幼有序,朋友要講究言行有信。中國儒家文化更重視道德教育,既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為政之德,也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際交往原則。到了近代,放眼看世界的先驅們如嚴復、梁啟超、蔡元培等人在對傳統(tǒng)社會公德審視的基礎上提出了現(xiàn)代公德意識,強調人們應該具有公共責任心。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則確立了人人平等的無產階級道德,建國后又培育出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高尚社會風尚。這都是中華民族在道德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的趨利性,人們在強調經濟利益、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忽略了道德的構建和重塑。早在1983 年,鄧小平就指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9]P144。
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是法治經濟。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一定要遵循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性質。從歷史傳統(tǒng)上來講,中國和西方不同。在西方,政治生活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后,道德教化與政府治理是分離的,道德教化是宗教的事情,政府無權干涉。在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中,政府不但擔負著社會治理的責任,而且肩負著道德教化的任務。并且,政府往往通過道德教化來實現(xiàn)對社會的治理。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要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從社會主義性質來講,我們所建設的法治國家和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政令也有根本區(qū)別。傳統(tǒng)的法律政令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定的,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是鎮(zhèn)壓人民群眾的暴力工具。社會主義法制是在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反映的是人民群眾的利益,體現(xiàn)的是人民群眾的意志,保障的是人民群眾的權利。這就使得人民群眾能夠自覺自愿地維護國家法律,按照法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當然,由于歷史的慣性,按照法律來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意識還有待于培育,培育這種意識也是法治與德治的結合點。
隨著現(xiàn)代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重建社會道德體系,尤其是社會公德體系至關重要。社會公德建設可以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動力支持。我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P11,“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1]P29。而社會公德,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但可以為其它道德的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還可以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給整個社會帶來良好的精神風貌,為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注入熱情和動力。
三、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社會變遷和生產方式變革的需要
任何社會道德規(guī)范都體現(xiàn)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并調節(jié)和整合著這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的發(fā)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10]P143-144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在傳統(tǒng)時代,以家族為單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群體本位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使人們過著一種單純、親密的生活。那時的道德規(guī)范講究“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層次明顯,等級分明。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計劃經濟時代,雖說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血緣本位,但人員流動并不充分,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限制了人員流動。城市和國有企業(yè)的人群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長期以來人們固定在一定的區(qū)域內,相互之間也都非常熟悉,也就是說,同樣處在熟人社會之中。這時所追求的是以義務為本位,強調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道德規(guī)范,倡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舍利取義、大公無私”。改革開放之后,計劃經濟轉變?yōu)樯唐方洕?,可以說這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一是打破了以血緣聯(lián)系紐帶使個人處于無親情和血緣的共同體之中;二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等級關系使個人處于平等的獨立的社會地位;三是要求尊重個人權利,彰顯個人價值,只有在尊重個體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促進集體利益的實現(xiàn)。這些變化就使得社會道德規(guī)范體系不再是傳統(tǒng)社會的尊卑有禮、等級分明,也不再是計劃經濟時期的那種只注重個體對社會和群體義務的“公而忘私,舍己為人”,而是更加注重“合理求利”“人我兩利”“以義取利”“誠實信用”“契約文明”以及“個性自由”“人格平等”“政治民主”“規(guī)則公平”“程序公正”“分配正義”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之間的交往也日益頻繁,人們相互之間處在陌生人社會之中,這就必須更加強調社會公德建設。在社會化交往中既要求公民遵循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又要求公民投身到社會化的潮流之中,超越個人道德的局限,將目光更多地投注到自身以外的社會之中,積極關注公共事務。中共中央2001年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就從公共交往的視角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公德規(guī)范。但整體來講,時至今日我國的社會公德建設仍然還處在公民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創(chuàng)建之中。
再者,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道德產生的機制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傳統(tǒng)社會,道德的產生機制是由內而外的,通過修身、養(yǎng)性來規(guī)范自己的外在行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使自己的道德境界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大的作為。而現(xiàn)代社會道德產生機制則是由外而內的,需要通過社會的要求和強制使每個人都意識到在各種社會活動中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正如康德所說:“道德法則對于絕對完滿的存在者的意志是一條神圣性的法則,但對于每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則是一條職責法則,一條道德強制性的法則,一條通過對法則的敬重以及出于對其職責的敬畏而決定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行為的法則?!盵11]P82一是因為在市場經濟運行條件下,市場主體必須對其產品和經營行為負責,否則消費者就不敢也不會消費其產品;二是由于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在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同時也會帶來諸如環(huán)境污染等負面效應,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三是虛擬社區(qū)的產生使人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復雜多樣并具有突發(fā)性和偶然性,有時很難對一個人的行為作出正確與錯誤、善與惡的判斷,甚至原來被認為錯誤的或惡的行為現(xiàn)在有的也變得不那么錯誤或惡了,這就要求“在每個‘當下存在的時刻或‘獨斷的境遇中,人們都必須依據當時當地的境遇本身,提出解決道德問題的辦法”[12]P13。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這種境遇時,人們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往往會否定共識性法規(guī)和規(guī)范。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國社會,社會公德還在公民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創(chuàng)建之中,責任倫理還沒有建立起來,更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更不會有三鹿奶粉和劣質疫苗這種傷害人身的食品藥品出現(xiàn)。
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應對新時代公德觀念與道德功能弱化的需要
從歷史上看,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是一個人治社會,道德在社會事務和處理社會關系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說在傳統(tǒng)社會也頒布了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但道德準則在小農社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彼此的行為進行調節(jié)和規(guī)范,起著揚善抑惡的作用,失德行為幾乎是不可容忍的,往往會遭受長期的唾棄和鄙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如果從市場經濟本身來講,參與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獨立、自由、平等的人們,受競爭規(guī)律的制約,最直接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道德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成為容易被忽視的東西,也就是從這一角度來講,市場經濟在一定意義上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必須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來運行。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才能顯示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yōu)越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道德建設顯然遠遠落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的發(fā)展。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道德機制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道德體系,尤其是公共領域的道德體系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至于道德建設越來越處于一種嚴重的邊緣化的境地而不被人們重視。當前,我國社會就有些人認為,只要是不違反法律和硬性制度規(guī)定的行為都是可以容忍的行為,人們的行為似乎不再需要思考是否符合道德,從而導致了人們對道德的疏離感增強和道德本身功能的下降。這樣,為了正常的社會運行就必須制定更加嚴格詳細的硬性制度,而這又進一步弱化了道德的功能。而法律無論如何健全也不可能涵蓋人們的所有行為,而且法律本身在某些領域、某些時段往往具有滯后性。更何況,就我們國家來講,法律還不健全,仍然處在法治國家的建設過程中,更需要發(fā)揮道德的調節(jié)作用。
再者,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道德功能減弱。馬克思曾說:“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xiàn)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fā)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tài)——所制約?!盵13]P72現(xiàn)代化的大生產一是表現(xiàn)為技術含量高,生產規(guī)模大、產量高,生產速度快;二是表現(xiàn)為各生產部門之間聯(lián)系密切,社會分工細化,協(xié)作性強,生產具有連續(xù)性和節(jié)奏性,如果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就會導致整個生產中斷。三是經濟全球化。一件產品往往需要幾個國家才能完成。因此,為了保證生產的有序進行,就必須有相應的更加詳盡、完備、合理的硬性制度而非軟力量的道德來規(guī)范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這又導致了人的能動性的喪失,進而使道德失去作用,甚至消融于制度之中。
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也帶來了社會交往的擴大化和普遍化。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交往在一個狹窄的范圍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處在一個透明式的監(jiān)督之中,踐行美德就容易獲得美譽,失德行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而現(xiàn)代化的生產方式使“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13]P86。行為主體周邊通常是陌生、流動的人群。正如馬克思所說:“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到底表現(xiàn)為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盵13]P89交往對象的不確定性、隨機性和偶遇性,使得個人處在一個陌生人的環(huán)境當中,對道德的評價沒有傳統(tǒng)社會那么及時而有效,甚至在很多時候顯得十分無奈。比如,在一個陌生人社會里,對失德行為很少有人站出來制止,最關鍵的是怕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受到傷害。本來工作壓力就大,誰還愿意因為一點小小的失德現(xiàn)象給自己帶來麻煩,有時還會受到傷害呢?現(xiàn)代交往的這種特征也使道德的懲罰顯得無力,人們不得不求助于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另外,虛擬化的交往方式的出現(xiàn)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互聯(lián)網作為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大大地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傳播先進的價值觀、人生觀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互聯(lián)網是非面對面、不受地域限制、更加陌生的交往方式,而且還可以“隱姓埋名”,因此,更難以受到道德的約束,也幾乎不用對失德行為承擔責任?;ヂ?lián)網上充斥的花邊新聞、黃色信息、暴力行為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這一新的交往領域必須要求新的道德規(guī)范的創(chuàng)立并發(fā)揮其調節(jié)作用。
現(xiàn)代化的社會也是高度技術化的社會,高度技術化的社會同樣是一個充滿風險的社會。高新技術在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物質財富增加的同時,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態(tài)破壞、氣候惡化、資源枯竭已經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這是不爭的事實??寺〉壬夹g更使傳統(tǒng)道德陷入“死角”,若得不到倫理規(guī)范必然會引起道德混亂。因此,人類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好處時還必須強調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責任,科學技術的副作用要求構建新的倫理規(guī)范來調節(jié)和約束人們的行為。
五、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是新時代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需要
提升國家形象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追求的目標。國家形象是人們對一個國家的綜合評價和整體認知,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具有二元性,包括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影響國家形象的因素特別復雜,既有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軍事因素,也有自身利益偏好、價值觀取向和輿論導向等。應當說,在自我認知上,我們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定位是明確的。習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穩(wěn)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fā)展、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7]P162而外部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但不同地區(qū)、不同性質的國家對我們國家的認知不一樣,就是同一性質、同一地區(qū)的國家用“望遠鏡(從遠處看中國)”和用“顯微鏡(從近處看中國)”看中國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外國人看中國往往把中國人個體的行為同國家整體聯(lián)系起來,因此,個體的行為對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公民形象在塑造國家形象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前的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國際社會越來越開放,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和整個社會發(fā)生著密切聯(lián)系。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道德水準如何會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形象。正如習近平所說:“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7]P160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才能在國際交往中樹立文明大國形象。
由于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各個國家人們的價值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交流和融合。但社會公德作為最基礎的人類道德規(guī)范則有很大的一致性或通用性,沒有哪個國家的人們會認為見利忘義、以權謀私、造假欺詐、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破壞環(huán)境是好的道德風尚。因此,社會公德是在國際交往中樹立國家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爱斍?,國際交往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參與國際交往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透過公民在交往中的行為舉止和品德修養(yǎng),去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盵14]也就是說,公民在國際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公德素質可以促進國家形象的自我完善和修正。更何況當今國外一些人對中國仍然存在偏見,因此,從自身做起,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升國民的道德素養(yǎng),在國際交往中尊重別國的風俗習慣,講信譽、懂禮貌,對樹立我國文明大國形象、爭取世界輿論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誤解和偏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中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6]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德〕康德.實踐理性判斷[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2]〔美〕約瑟夫·弗萊徹.境遇倫理學——新道德論[M].程立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李曉蘭,劉鳳杰.公民道德素質與國家形象的塑造[J].理論探索,2013(5).
A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evitability of Strengthening?Social Morali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LI Chun-gen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out a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This new era calls for raising the ideological awareness,moral standards and civilization accomplishment of the people and the level of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Social morality is the most basic social ethics.Only when social morality is well constructed can the founda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be consolidated.Theoretically speaking,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Historically,strengthening social morality is the need of inherit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is the need of social evolution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production mode in the new era.In terms of reality,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morality to cope with the peoples indifference on social morality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moral function in the new era.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trengthening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is the need to build a good national imag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new era;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 morality
(責任編輯:徐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