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儒
(江蘇省淮安市文化館,江蘇 淮安 223001)
在每個人的聲音中,都有真聲和假聲之分。這些都是在歌唱和練聲時需充分利用的。聲樂演唱中,歌唱的真聲、假聲的相互融合與應用,是不能單獨存在的,是互為補充、互為配合的,來完成一首歌的完美演繹。
根據(jù)發(fā)聲生理學的研究,真聲主要指以喉部環(huán)甲肌組為主導作有機的收縮運動,使聲帶作整體振動,聲門完全閉合,發(fā)出的一種明亮厚實的聲音。這種聲音振動頻率較低,靈活性較差。屬于真聲類的同義詞有“胸聲”、“大嗓子”、“大本腔”等。其實,無論真聲或是假聲,都是由真聲帶振動發(fā)出的聲音,只不過振動的形態(tài)不同而已,而假聲帶(室?guī)?是不發(fā)聲的。
在我國歌壇上,運用純真聲(大本腔)歌唱的有傳統(tǒng)民歌、山歌唱法,京劇中的老旦唱法、黑頭花臉唱法以及某些地方戲曲的旦角唱法;運用純假聲(小嗓)歌唱的有京劇中的青衣、小生以及地方戲曲中的男旦角唱法等。
“真聲”,是指在我們歌唱中出現(xiàn)的音色明亮、飽滿的一種聲音。在我國戲曲中有另外一個名字,習慣上我們稱之為大噪或大本嗓。在發(fā)真聲時,聲帶緊緊地靠在一起,當氣息經(jīng)過聲帶時由于沖擊聲帶,聲帶隨著氣息的流動而振動從而發(fā)出聲音,我們之所以在歌唱中能夠發(fā)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就是靠這種緊緊靠在一起的力量來調(diào)節(jié)的。
人的真聲的音域?qū)嶋H上是很窄的,當然,我們也可以自己在鍵盤上對自己的真聲音域做一個鑒定,可以發(fā)現(xiàn),正常情況下是從小字組的G到小字二組的F在這中間沒有換聲點。而當音高進行到小字二組G以上的位置時,我們再用真聲來演唱就比較困難了,此時就會轉(zhuǎn)變成假聲。
所謂“假聲”,在我國的戲曲中習慣上由被人們稱為小嗓,它與發(fā)真聲時可以說是完全不同,但是也并不是沒有一點不同的。與演唱者在發(fā)真聲相比較來說,發(fā)假聲時聲帶的振動沒有上述我們所說的那么強烈,雖然也是在拉緊的狀態(tài)下發(fā)聲,但是其振動主要集中在聲帶的邊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聲帶不振動,如果不振動我們是不可能發(fā)出聲音的,只是不是整個聲帶都在振動而已。
再從假聲的音域上來看,與真聲的音域比較來說,假聲的音域要比真聲寬的多,一般來說可以從小字組的c到小字二組的a(c—a2)或者是小字三組的c(c3)都是沒問題的。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提出一點,就是在民族聲樂中的真聲與假聲,與其他唱法相比較來說,民族唱法中對于真聲與假聲是兩個概念有著明顯差異的定義,并且還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聲樂演唱中,真聲與假聲也是相互分開的,不像美聲唱法中要求混聲的效果,并且美聲唱法中還要求真假聲過度要自然。
在民族聲樂中,這種真聲與假聲的表現(xiàn)突出表現(xiàn)在山歌中,其實我們現(xiàn)在說真聲與假聲并不是很嚴格,一些少數(shù)民族中的山歌他們并不是真聲與假聲完全分開,而是全是憑借真聲去唱假聲,實際上他們所唱的都是真聲,只不過是在我們看來他們用的是假聲而已。
從真聲過度到假聲其實這有點類似于聲部的換聲點,在真聲到假聲的過度上男生與女生所采用的方法有著明顯的差別。
對于女生來說,在其音域范圍內(nèi),從低音區(qū)到中音區(qū)有一個換聲點,從中音區(qū)到高音區(qū)有一個換聲點,這兩個換聲點相比之下,第一個更容易操作一些。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第一個換聲點,也就是中高音區(qū)的換聲點,在找到這個音之后,在這個音上方的音域?qū)俾曔M行練習,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假聲發(fā)聲與真聲發(fā)聲的狀態(tài)有明顯的差別,因此,我們要練習熟悉唱假聲的感覺,之后就是要在臨近假聲與真聲的換聲點較低的音域進行練習,聲音盡量松弛一點,為的就是更好地向假聲過度。
男生與女生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上面我們對女生的真聲與假聲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女生的真聲與假聲是截然分開的,換聲點特別突出的女生有時候如果不是親眼看見演唱,真的會以為低音區(qū)與高音區(qū)是兩個人在唱。而男生他們本身在唱高音的時候就帶著一定假聲的成分在其中,對于男生來說,在訓練的過程中,只要求在他們的換聲點以上的音域歌唱中稍微柔和圓潤一點,那么假聲就會非常完美地展現(xiàn)。
男生在實際練聲中可以通過開口音帶鼻韻母的方式來對假聲進行練習。在六個元音字母中,“a”和“o”的口腔開度是最大的,如果我們采用開口音帶鼻韻母的方式,也就是在唱完“a”后緊接著唱“o”,之后再由“o”過度到“u”,就實現(xiàn)了從開口音“a”逐漸向鼻韻母“u”過度的目的,這樣的練習可以增加男生的頭腔共鳴,聲音逐漸向鼻咽腔擴展,利于對假聲的練習。
真聲、假聲、是聲樂界長期研討的問題,純粹地運用真聲歌唱聲音直且硬,音域窄,完全地運用假聲演唱,又往往造成聲音虛、假,中低聲區(qū)下不來的“半個嗓子”歌唱現(xiàn)象,運用高位置的混聲歌唱能讓歌者自如地運用和控制聲音,使聲音具有“飛躍性”、“穿透性”,從而獲得持久的歌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