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法學院,南昌 330038)
赫爾巴特十分重視教育學中教育目的的確立,他認為教育目的包括兩種,一種是可能的目的,一種是必要的目的——道德教育。道德不僅僅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也是人類的最高目標。在道德教育目標的確立下,赫爾巴特將青少年的性格形成與他的教育思想相結合,通過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性格、形成道德規(guī)范、根植道德意識,從而達到道德這一人類最高目標的實現(xiàn)。
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問題,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用一個概念—道德包括?!庇终f:“道德一詞足以表明教育之全部目的?!焙諣柊吞卦?jīng)家庭教師的經(jīng)歷,使他對道德教育產生思考:道德教育必須激發(fā)本性的力量,而不是抑制或者削弱這種力量。因此在他教育實踐中,認真分析了每個孩子的個性,制訂了針對他們的教育計劃。這種計劃是可以激發(fā)孩子們多方面的興趣,使孩子們在興趣中形成一種道德性格。道德性格也是意志的一種培養(yǎng),因為教育不單單是養(yǎng)成某種行為的外表,是要學生內心養(yǎng)成一種內識與道德的意志。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中,興趣成為教師教授的樞紐,不能引起興趣的教授是失敗的。赫爾巴特說教授的根本目的是道德,但教授的直接目的,卻是“多方面的興趣”。教育的目的是倫理的,是要形成一定的道德性格。興趣是一種心靈的活動,是青少年養(yǎng)成道德性格的關鍵所在。當青少年形成一定的興趣,這種興趣是能夠推動青少年追求知識,擴展知識,推廣知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這種興趣就是保證青少年的發(fā)展是前進的、上升的。因此赫爾巴特也認為興趣是要求與意志的來源。由于性格寓于意志之中,兼具著一致性與堅定性。可見興趣對道德性格養(yǎng)成十分關鍵。
關于道德,赫爾巴特說:“道德是人和教育的全部目的?!钡赖率呛諣柊吞亟逃枷氲暮诵模趯W生整個心靈中“發(fā)生、延續(xù),會將余下的所有事件、思想、幻想、傾向、欲望包容進自身,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學生的道德意識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教師不能強行將善的觀念植入學生的心靈中,因為這種心靈的變化是由學生自己的意識形成的,是一種內化的力量。學生應該學會進行道德判斷,因為這是一個人的道德基礎。
關于性格,赫爾巴特認為兒童在自己行為活動中,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但這種準則基本趨向于“為所欲為”,因為這種傾向使他們感到舒適。基于這種現(xiàn)象,教育者必須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兒童性格客觀部分的教化,使兒童性格的客觀部分在教化過程中得到提高和陶冶。當客觀性格的塑造取得一定成功時,兒童就可以在行為發(fā)生之時,用客觀性格的潛在性影響主觀性格,使主觀性格能夠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并內化為兒童自身良好的道德性格。
在兒童性格的形成中,方方面面都在對性格起著作用和影響。
第一,性格形成的起點是兒童的行為。當兒童的某些行為表現(xiàn)時,其實在內心中他的思想與意志早已比行動更早的表現(xiàn)出來。因此,性格是存在于兒童的意志中,性格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其實是由意志所決定的。赫爾巴特認為:行動從欲望中產生意志。但是,能力與機會是行動所應有的。因此在教化兒童的過程中,應該培養(yǎng)他們堅毅的道德性格,以便使他們在行動之前就能夠有足夠的勇氣和堅毅性,確保意志和行動不會發(fā)生動搖。
第二,生活方式的影響。赫爾巴特指出:散漫的生活方式對于性格的影響是多么有害。兒童不是成人生活的附屬品和娛樂品。兒童的生活方式需要受到嚴格的規(guī)范,這樣才能對兒童性格的養(yǎng)成有好處。我們常說鍛煉的生活方式對人有好處,赫爾巴特也十分贊同通過鍛煉來形成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這種生活方式需要遵照兒童的意志。因此沒有普遍適用道德鍛煉方式和安排,每個個體都應該從他們的自身情況出發(fā),來尋找一切有利因素使他們適應一種個體生活方式。母親可以要求兒童從小參與到家務的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的勞動意識,這種意識在兒童成長后期不單單指勞動的單純含義,還有兒童的責任意識。父親可以要求兒童在面對破損的家具時,想方設法進行修繕。不僅利于兒童的動手能力,也培養(yǎng)他形成解決問題型思維的性格模式。通過鍛煉培養(yǎng)性格,利用生活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種種機會去鍛煉兒童內部和外部的品格,以使兒童的道德性格的養(yǎng)成趨向良好。
通篇閱讀赫爾巴特思想,筆者認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更甚于智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乃至道德性格的養(yǎng)成是對一個人精神風骨的塑造。赫爾巴特對教育學的研究起初就是由于他對道德教育的追根溯源,因此探究赫爾巴特也就是探究其道德教育的本質內涵。在當今社會,道德教育可大可小。在良好道德性格養(yǎng)成的人看來,德育才是一個人發(fā)展的核心;在道德性格構建基礎薄弱的人來說,德育僅僅是沒有任何法律可以約束的欲望。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應該樹立一種培養(yǎng)道德性格的觀念。
現(xiàn)今,對兒童的教育培養(yǎng)中,課程為了體現(xiàn)德育的重要性,專門開設德育課程。但是這種德育的教育效果如何卻不能很好的衡量,因為在應試教育的現(xiàn)狀下,德育課程的形式似乎重于內容。而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中,早就提出了德育的教化應該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學生的道德性格是在各個學科、各門課程中都應該有所體現(xiàn)。各個學科培養(yǎng)學生各種知識和多方面的興趣,各種知識和興趣為道德性格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在豐富的知識和興趣的引導下,兒童的精神生活得到提高,從促進兒童道德教育的吸收和道德性格的培養(yǎng)。